四味藥的方子,給肝洗個“熱水澡”,甩掉一身的寒氣和垃圾!
開始今天的方子之前,如何給文章命名著實讓小郎中廢了一番腦筋。為什么呢?
因為今天的方子著實不簡單,這是一個千古名方,穿越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來到我們面前。這個方子既是治療頭痛的經典方子,也是治療嘔吐和食管反流的首選方,還是治療手腳冰涼的代表方,除此之外還能治療頭暈耳鳴,腹脹腹瀉等等,所有這些問題只要一個方子就可以輕松搞定。這時候可能會有人會問:“小郎中是不是在吹牛?一個方子怎么可能治療這么多病呢?”有這樣的想法也可以理解,畢竟這些問題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可是我想說的是,中醫并不是根據病名來治病,一個方子可能治一百種病,一百個方子也可能治同一個病,因為中醫是抓病機,一但病機抓住了,你會發現所有的這些問題其實都是一根藤上結下的爛果子,只要把藤一扯,所有問題就消失得一干二凈。好了,明白這個道理之后,就可以來看我們今天的方子。組成:吳茱萸9克,人參(黨參)9克,生姜18克,大棗4枚。這是一個專門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方子,用于肝胃虛寒,濁陰上逆。這里的茱萸就是吳茱萸。吳茱萸有濃烈的香味,古人認為它可以驅寒辟邪,所以很多地方在重陽節有佩戴吳茱萸的習俗。在中醫里,吳茱萸是溫里散寒的妙藥,吳茱萸入肝經,可以溫肝暖肝,驅散肝的寒氣,還能降肝的濁氣,吳茱萸一進入人的身體,就像一條火龍一樣往肝那里竄,竄到肝的身邊,把肝上的寒氣和濕濁垃圾全都清理掉。吳茱萸還能驅散胃里的寒氣,胃最怕寒了,胃一受寒,陽的能量不足,沒有力量消化食物,胃里的食積越來越多,胃就難受,就會惡心、嘔吐,而且吐出來的都是清水。吳茱萸補充脾胃陽氣,還可以降胃氣,讓胃氣往下走,胃氣以降為順,吳茱萸不但給脾胃輸送能量,還能疏通胃氣下降的通道,腸道通暢了,整個脾胃的輪子也就運轉起來了。人參、生姜、大棗這三味是《傷寒論》里有名的脾三味,張仲景經常用這三味藥來固護脾胃。人參是當之無愧的補氣擔當,全身上下不管哪里氣不足了,都可以用人參來搞定,人參的力道峻猛又霸道,很多人受不了人參的燥熱,也可以選擇黨參,功效都是一樣的。生姜一方面解表寒,用于外感風寒的表寒證,像我們平時感受風寒,頭痛、怕冷,這時候趕緊煮一碗姜湯水喝下去,微微出一點汗,感冒就能立即止住,比市面上的任何感冒藥都好太多。生姜還能還能輔助吳茱萸溫中,驅散胃里的寒氣,雖然生姜溫中的力量比不上干姜,但它不會過于燥熱,生姜還能治療嘔吐,孫思邈稱生姜為“嘔家圣藥”,凡是嘔吐都可以用生姜,因為生姜本身是熱性的,尤其善于治療胃寒嘔吐。大棗充當和事佬的角色,調和諸藥。這里做和事佬的為什么是大棗而不是甘草呢?因為嘔吐就會消耗大量的津液,大棗是紅的,入血分,能補血生津,這里用大棗更合適。吳茱萸湯是治療肝胃虛寒的代表方,整個方子以溫肝為主,同時兼顧了中焦脾胃,吳茱萸湯不但可以散寒,還可以溫通,讓肝氣通暢,肝主一身之氣,肝氣通了,全身的氣機就暢通無阻;吳茱萸湯還能降胃氣,胃氣降了,脾氣就能升上去,這樣整個脾胃的通路也就打開了。你看,一個人肝氣順暢條達,全身經絡通暢,脾胃健運,升降出入有序,是不是就很難有疾病找上你?主要表現為巔頂頭痛,巔頂頭痛又叫厥陰頭痛,頭頂是足厥陰肝經的出口,俗話說高處不勝寒啊,這個部位最容易受寒了。這種頭痛主要表現為冷痛,頭頂發麻,特別怕風,這樣的人一年四季都得戴帽子,因為他們特別怕冷怕風,有點風就不敢出門,出門風一吹就感覺刺骨的涼風直往頭里鉆,就連睡覺也戴著帽子。這樣的人其實不少見,這就是典型的吳茱萸湯適應癥。如果你看到身邊有人,趕緊把這個方子介紹給她,她會對你感激涕零。主要問題還是在肝上,肝不爽了,首先就會欺負脾胃,正常情況下,胃里的食物是要往下走的,所以說胃以降為順,肝氣犯胃,讓胃氣降不下去,就會順著食道上逆,出現反酸、嘔吐。肝被寒氣冰住了,清陽生發不起來,濁氣就會趁虛而入。正常情況下清氣上升,濁氣是降下去的,可這時候氣機逆亂了,濁氣不降反而上沖,蒙蔽頭面七竅就會頭暈、耳鳴。吳茱萸湯里面用了大量的生姜,在仲景原方里面生姜的用到了六兩,相當于現在的90多到100克,生姜溫中止嘔又能解表寒,如此大量的生姜進入身體,就好像冉冉升起的太陽,把身體的寒冰統統融化,把一身的寒氣清理的干干凈凈。這樣的人最典型的表現是不敢吃寒涼的食物,不敢吃水果,稍微吃一點就腹瀉腹痛,用手捂一會,用熱水袋敷一敷會舒服一些。這個方子用了大量的生姜,生姜恰恰是中焦虛寒的克星。另外還可以,用艾灸的方法,穴位不用多,神闕、關元、足三里,只要堅持一個月,幾十年的腹痛也能輕松解決。五更瀉又叫晨瀉。有的人早上天還沒亮,人還沒醒呢,肚子就醒了,腹痛、咕嚕咕叫一頓折騰,這時候就得趕緊跑廁所,稍微晚一些就有“一瀉千里”的風險。中醫認為這是脾腎陽虛導致的,吳茱萸湯可以溫脾暖腎,澀腸止瀉,是治療五更瀉不錯的選擇。除此之外,吳茱萸湯還可以治療痛經、小腸疝氣、會陰濕冷、小腹陰冷等等,總是只要符合肝胃虛寒的辯證,伸出舌頭來一看,舌頭顏色淡淡的,舌苔白白薄薄的一層,都屬于吳茱萸湯的“打擊”范圍。你看吧?嘔吐,頭痛,腹瀉,手腳冰涼這些看起來好像八竿子打不著的表現,吳茱萸湯統統都能解決,為啥子呢?因為他們都是有聯系的的啊!中醫里有陰陽五行,有經絡啊!這些病要是讓西醫去看,只能把各個科室的專家匯集起來,來個專家會診。而咱們的中醫一個四味藥的小方子就解決了。難怪有人說中醫不科學,由此看來不是中醫不科學,而是有人不懂中醫,也不懂科學。這個方子怎么用呢?將以上四味藥清洗干凈,燒開后小火煎煮30分鐘,第一次三碗水熬成一碗,倒出湯藥,再加兩碗水熬成一碗,兩碗湯藥混合均勻,分兩次溫服,以上是一天的量,一個療程七天,多數情況服用一個療程即可。學中醫要懂得變通,不能太死板,就拿這個方子來說,可以根據每個人的情況辯證加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