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敷法是用紗布浸吸藥液,敷于患處的一種外治法。古稱溻法。
從現有文獻看,濕敷(溻)方首見于《肘后備急方》,該書載:“又丹癰疽始發浸淫進長并少小丹擒方”。《劉涓子鬼遺方》稱本方為“擒湯方”,并敘述有“令極冷,擒腫上”及溫洗瘡上”,“令恒濕”的冷敷和熱敷兩種方法。至唐?6?1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已載有數種溻方,如“揄腫方”,“治癰疽始作,腫赤掀熱長甚速方”,“升麻揄湯方”,“大黃擒洗方”等。對于具體應用方法也有論述:“故帛四重內汁中”,“故帛兩重內湯中”,“擒腫上,干易之,日夜數百度”,“常令濕”。這和現在臨床常用的濕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操作方法】
把所選藥物浸泡、煎湯取汁,將5~6層紗布置于藥液中浸透,擠去多余藥液后,敷于患處。一般每1~2小時換1次即可,如滲液不多,可4-5小時換1次。
【主治病癥】
一、失眠
刺五加安神湯(經驗方) 刺五加、磁石各20g,茯神20g,五味子lOg。先煎煮磁石30分鐘,然后加入其余藥物再煎30分鐘,去渣取汁。將一塊潔凈紗布浸泡于藥汁中,趁熱敷于患者前額及太陽穴,每晚1次,每次20分鐘。功能鎮驚安神。主治各型失眠。
二、不育癥
生精湯(經驗方) 熟地、枸杞子、山藥、楮實子、菟絲子各15g,淫羊藿12g,澤瀉、山萸、丹皮、茯苓、透骨草各lOg,丁香9g。上藥加水2000ml,煎至藥液約1000ml時去渣,將毛巾浸泡于藥液中,取出毛巾絞去多余藥汁至不自然滴水為度,將其敷于丹田穴。敷3次后再同法熱敷命門、腎俞共3次。此法可于先內服上述中藥2次后進行。每日1次。功能補腎生精。主治陰陽兩虛之精子缺乏癥。
三、坐骨神經痛
干姜烏頭湯(《中藥貼敷療法》) 干姜60g,烏頭20g,干辣椒30g,木瓜25g。上藥加水2000ml,煮30~40分鐘,趁熱熏患部,水溫后以紗布浸藥汁熱敷患部,反復2~3次,每日2次,7天1療程。功能散寒止痛。主治寒痹型坐骨神經痛。
四、褥瘡
蛋姜水(新中醫1990;22(8):18) 干姜粉lOg,生姜汁40ml。上藥經高壓滅菌后,取蛋清60ml,生理鹽水400ml,和好攪勻,用紗布敷料在配好的溶液里浸泡后,取出敷于瘡面,隔2~4小時換藥1次,或連續濕敷即可,10天1療程。功能溫經活血斂瘡。主治褥瘡。
五、燒傷
黃連水(經驗方) 黃連適量。將黃連煎水制成5~10%黃連水備用。用時注意痂下有無積膿,如有積膿,應剪除痂皮,予以引流;創面上用紗布浸藥濕敷,每日2~3次,10日1療程。功能清熱解毒。主治燒傷已有感染者。
六、帶狀皰疹
雄茶酊(福建醫藥雜志1986;8(3):63) 雄黃30g,兒茶60g,七葉一枝花30g,金銀花lOg,蛇床子90g,白英90g,半邊蓮60g,白蘚皮60g,75%酒精lOOml。將上述中藥浸入酒精中,浸泡1周后,經過濾裝瓶備用。用時,取紗布浸藥液濕敷患處,每日4次,一般連續敷藥4~6天可愈。功能清熱解毒燥濕。主治帶狀皰疹潰破糜爛滲出者。
七、濕疹
馬齒莧水(《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馬齒莧60g(鮮品250g)。洗凈加水2公斤煎煮20分鐘(鮮品10分鐘),棄渣。用時取凈紗布6~7層浸藥水濕敷患處。每日2~3次,每次20~40分鐘。功能清熱利濕。主治急性滲出性濕疹。
八、剝脫性皮炎
生甘草煎液(《實用中醫皮膚病學》) 生甘草60g。上藥加水煎成藥液,然后以毛巾或紗布蘸取藥液濕敷患處,每日1次,10日為1療程。功能清熱解毒。主治各型剝脫性皮炎。
九、陰道炎
大蒜汁(《民間中草藥驗方選》) 大蒜頭。去皮洗凈,搗汁,浸濕消毒紗布,睡前塞入陰道深處,放置15~30分鐘后取出。連用7天為1療程。功能解毒殺蟲。主治滴蟲性陰道炎。
十、小兒麻疹
透疹湯(赤腳醫生雜志1974;(2):29) 生麻黃、桂枝各9g、浮萍、西河柳、櫻桃核、芫荽子各15g。上藥煎湯1000ml,煎好后去渣乘熱用毛巾或紗布蘸濕,輕輕擦熨頭面、心胸部皮膚,稍冷即換,如此反復5~10分鐘,每日4~5次,每劑藥使用2~3次后更換,2~3天為1療程。功能發表透疹。主治麻疹透出不暢。
二十、麥粒腫
食鹽水(《中國民間療法》) 食鹽15g。將食鹽用開水溶化,待溫,以消毒紗布蘸鹽水濕敷患處,輕者3~5小時換1次,重者1~2小時換1次,3天為1療程。功能消腫散結。主治麥粒腫。
【注意事項】
1.注意保持敷料濕潤與創面清潔。
2.大皰性皮膚病及表皮剝脫松解不宜使用。
(2) 熱烘療法是在病變部位涂藥后,再加熱烘的一種治療方法。
熱烘療法是近代在涂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外治法,它借助熱力的作用,使局部氣血流暢,腠理開疏,藥力滲入,從而達到活血祛風以減輕或消除癢感、活血化瘀以消除皮膚肥厚等治療目的。
【操作方法】
依據病情,選擇適應的藥膏,將藥膏均勻極薄地涂于患部,然后用電吹風吹烘(或火烘)患部,每日1次,每次約20分鐘,視皮膚病變部位大小可適當增減時間,烘后即可將所涂藥物擦去。
【主治病癥】
一、陽痿
熱烘補陽散(《中國民間療法》) 淫羊藿、巴戟天、蘆巴子、澤瀉、石菖蒲、柴胡各10g,茯神、山萸肉各12g,肉桂、附子各6g。上藥共研細末,將藥粉鋪在少腹部,然后蓋上數層白布,再灑上酒和醋,點燃,當病人感覺熱痛時,即用棉墊輕壓,將火熄滅,約在1分鐘后把熱水袋放棉墊上保溫,約隔4~5分鐘,再加醋和酒少許,重新點火,如此重復5~6次。每天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病俞即停。功能溫腎壯陽。主治陽痿。
二、疥瘡
青黛膏(經驗方) 青黛散75g,凡士林300g。先將凡士林烊化,再將青黛散徐徐調入,配成青黛油膏,將藥膏涂于患部,須均勻極薄,然后以電吹風烘(火烘亦可)患處,每日1次,每次約20分鐘,視皮膚部位的大小可適當增減時間,烘后即可將所涂藥膏擦去。功能解毒殺蟲。主治疥瘡。
三、濕疹
濕疹熱烘方(《中國民間療法》) 魚腥草、白蘚皮、苦參、蘇葉、黃柏、紫草、大楓子(打)、蒼耳子(打)各30g。上藥浸于75%酒精中數日,酒精以浸沒藥物為度,濾出酒精,裝瓶備用。用時以藥液浸濕棉墊,敷于患處,以電吹風的熱風吹棉墊,每日2次,每次20分鐘,7~10日1療程。功能燥濕止癢。主治各種濕疹。
四、銀屑病
退銀膏(山東中醫雜志1986;4:52) 麻油250g,黃蠟50g,輕粉15g,雄黃30g,東丹4g。麻油煎沸后,入黃蠟,再煎至無黃沫時,將余藥末漸漸投入,調成膏。將少許藥膏薄涂患處,用電吹風吹局部,每日1次,每次25分鐘。烘畢即可將藥膏搽去,不再涂藥。視皮損情況連續使用。功能解毒涼血。主治銀屑病。
五、手足皸裂
瘋油膏(《中醫外科學》) 輕粉4.5g,廣丹3g,飛朱砂3g,麻油120ral,黃蠟30g。將瘋油膏配成后,取少量在患處涂勻,用電吹風機熱烘,每日2次,每次30分鐘,15天為1療程。功能潤膚生肌。主治手足皸裂。
【注意事項】
1.操作時須隨時聽取病人對治療部位熱感程度的反映,防止皮膚灼傷。
2.一切急性皮膚病禁用。
3.需堅持治療長時間方能獲效。
(3) 酒醋療法是用酒或醋局部外用,以達治療疾病目的的方法。
以酒、醋治病的歷史悠久,在魏晉時期就有以酒、醋治病的記載,如《名醫別錄》載:酒“味苦甘辛,大熱,有毒,殺百邪惡毒氣”。醋“味酸、溫,無毒,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以后歷代醫家都將酒、醋廣泛運用于臨床,以治療各種疾病,并且由內服發展至外用,如唐?6?1孫思邈《千金方》中載治霍亂轉筋入腹,以“醋煮青布溻之,冷復易之”;明?6?1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用酒“洗目赤腫痛”則“淚出而腫消赤散”;清?6?1王孟英所著的《隨息居飲食譜》中則記述了“風寒入腦,久患頭痛,及飲停寒積,脘腹久痛,或寒濕久痹,四肢痰痛,諸藥不效者,以滴花燒酒頻摩患處自愈”,以及用醋淋洗“治燙火傷”等。現代則有用醋浸洗患部,治療石灰燒傷,取得較好療效。
【操作方法】
一、酒療法
1.摩擦法 用手或紗布等蘸酒頻摩患處,每日數次,以活血行氣,散寒止痛。
2.淋洗即用酒淋洗患部,可活血消腫止痛。
二、醋療法
1.浸洗以5%食醋溶液浸洗患部,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鐘,主要用于燙火傷、石灰燒傷等。
2.調敷將醋與其他藥末調成糊狀,敷于患處。
【主治病癥】
一、面神經炎
皂角膏(《內病外治》) 皂角30g。上藥研面,以陳醋調成膏狀,貼松弛側酒窩處,每日1次,7次為1療程。功能化痰通絡。主治面神經炎。
二、急性乳腺炎
伏龍肝糊(《中藥貼敷療法》) 伏龍肝32g,大黃、芥草、生姜各O.6g。上藥搗末,以醋調和涂乳房患處。每日3次,3天1療程或至病愈。功能清熱消腫散結。主治乳腺炎初期。
三、乳腺增生病
香附餅(浙江中醫雜志1986;(1):20) 香附子120g,陳酒、米醋各適量。香附子研末,陳酒、米醋酌量以拌濕為度,搗爛后制成餅蒸熟,每日1次,干燥后復蒸,輪流外敷患處,5日換藥再敷。功能理氣活血散結。主治乳腺增生病。
四、陰部濕疹
土槿皮酊(《中醫外治方藥手冊》) 土槿皮6g,白酒30g。將土槿皮浸入白酒內48小時后,以藥酒外擦患處,每日2次,至愈為止。功能清熱燥濕。主治陰囊濕疹。
五、痱子
苦參酊(《簡明中醫皮膚病學》) 苦參20g,生大黃20g,冰片、雄黃、黃連各10g。上藥浸泡于75%酒精300.ml中,2~3天后即可取藥液涂擦患處。每日數次,至愈為止。功能清熱燥濕。主治痱子暑癤。
六、癬
1.丁香酊(《中醫外治方藥手冊》)丁香15g,70%酒精lOOg。將丁香浸泡于酒精中24小時,涂擦患處,每日3次,連用至愈。主治體癬。
2.蛇蛻癬藥水(四川中醫1986;(10):54) 蛇蛻1條,全蝎2g,露蜂房1個。上藥用食醋300ml泡24小時后,外搽患處,每日2次,連用1月可愈。主治體癬、股癬。
3.百部酊(中醫函授通訊1989;(5):35) 生百部50g,鴉膽子log。上藥加白酒、陳醋各250g,泡10日后用。每日外擦2次,7天1療程。主治手足癬。
七、皮膚瘙癢癥
蛇床子藥酒(《皮膚病方劑藥物手冊》) 蛇床子60g。將上藥泡于75%酒精350ml中,5~7日過濾去渣,外涂思處,每日3次,7天1療程。功能燥濕止癢。主治皮膚瘙癢癥。
八、回乳
膽星回乳方(《內病外治》) 膽南星lOg。上藥研細末,米醋調敷乳房上(勿涂乳頭),過1晝夜洗去,不效再用。功能減少乳汁分泌。主治因疾病等因素需斷乳者。
九、中耳炎
麝香酊(四川中醫1986;(4):49)麝香1g,75%酒精lOml。將麝香溶于酒精內,貯于瓶中密封7天后備用。用時先將膿液擦凈,取麝香酊1~2滴,用滴管滴入耳內,然后用消毒棉球塞于外耳道。2日1次,3次為1療程。功能清熱消腫。主治化膿性中耳炎。
【注意事項】
局部有破潰或出血者,不宜用酒療法。
(4) 涂搽法是將藥物制成洗劑或酊劑、油劑、軟膏等劑型,涂搽于患處的一種外治法。
本法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在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中就有涂、搽方藥近200首。除治療外科、皮膚科、五官科等許多局部病變外,還用于治療內、婦、兒等科的病證。
【操作方法】
依據病情選藥物,然后把藥物研成細末,因患病部位及皮損不同,可把藥末與水、酒精、植物油、動物油或礦物油調成洗劑、酊劑、油劑、軟膏等不同劑型外涂患處。
【主治病癥】
一、急喉風
解毒化痰利咽散:硼砂15g,牙硝4.5g,雄黃6g,僵蠶3g,冰片1.5g,枯礬、劈砂各1.5g。上藥共為細末以凈水或蜜涂廉泉穴,每日3~5次,7天為1療程。功能疏風清熱,解毒化痰。主治急喉風痰壅口噤者。
二、外傷疼痛二烏酊: 生川烏、生草烏、四葉對、土細辛、甘松、山柰各lOg,瘋茄花9g,薄荷6g,紅茴香15g。將上藥共研細粉浸在75%酒精或白酒5000ml內,1~2周后,用藥棉浸藥水外搽患處,每日3次。嚴禁內服。功能理氣活血止痛。主治跌打損傷疼痛。
三、胸痹
救心油:麝香、檀香、沉香、蘇合香、龍腦香。上藥經現代科學方法提煉成精油。心絞痛發作時,將該藥涂抹人中穴,作深呼吸,以吸其氣味。大多在1~3分鐘內可緩解,如不緩解,10~15分鐘后可重復使用,至疼痛緩解為止。功能芳香開竅,活血止痛。主治心絞痛。
四、痛風
紅花酒: 川烏、草烏、全當歸、自芷、桂皮各15g,紅花lOg,白酒500ml。上藥浸于白酒中,24小時后去渣取酒,再加入10瓶風油精,搖勻后裝瓶備用。用時外涂痛處,每日3次,10天為1療程。功能散寒通絡,活血止痛。主治痛風關節疼痛。
五、自汗、盜汗
郁金止汗散(《瀕湖集驗方》) 郁金20g。將上藥研成細末,臨睡時用蜜調和涂于兩乳頭上。功能和營斂汗。主治自汗、盜汗。
六、陽痿
麝香起陽丸(《中醫外治法集要》) 鳳仙藥子15g,阿片、蟾酥各3g,麝香0.3g,蔥白適量。鳳仙花子研為細末,過篩;加阿片、蟾酥、麝香調均勻,再研一遍,加大蔥適量搗為丸,如黃豆大,陰干。臨睡前,用藥丸3粒,白酒化開,涂于神闕、曲骨、陰莖頭上。每晚1次,直至病愈。功能溫補腎陽。主治命門火衰型陽痿。
七、坐骨神經痛
蟾酥膏:蟾酥、細辛、丁香、雪上一枝蒿等(成藥)。取肝俞、腎俞、陽關、環跳、風市、委中、梁丘、陽陵泉、承山、懸鐘等穴為主,配合局部壓痛點,分別順序貼藥,5~7天更換1次,4次1療程。功能散寒除濕止痛。主治風寒濕型原發性坐骨神經痛。
八、褥瘡
三黃冰片粉(中西醫結合雜志 1988;8(8):533) 黃芩、黃連、黃柏各lOOg,冰片5g。上藥研末,過20目篩加冰片調勻再過20目篩1次,裝入瓶中密閉保存備用。如創面無滲出,將三黃冰片粉用香油適量調涂局部,每日1次,病愈為止。功能清熱燥濕。主治褥瘡。
九、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紅靈酒(經驗方) 當歸(切片)、肉桂各60g,花椒、紅花、干姜(切片)各30g,樟腦、細辛各15g。用95%酒精1000ml,浸泡7天備用。用時將棉棍蘸紅靈酒揉擦發涼皮膚,每日2~3次,每次擦20分鐘。功能活血散寒通絡。主治寒濕阻絡型及血脈瘀阻型脈管炎。
十、黃水瘡
三日愈散I號:馬齒莧50g,五倍子、枯礬各25g。將上藥加水1000ml,文火煎煮30分鐘,棄渣取液,涼至37~C備用。用消毒紗布蘸藥液涂搽患處,每次30分鐘,每日2~3次,一般3天即愈。功能清熱解毒燥濕。主治黃水瘡。
十一、扁平疣
破故紙酊:破故紙15g,75%酒精lOOml。將破故紙搗碎成塊放入酒精中浸泡,密封1周后外用。每日早、中、晚用棉簽蘸藥液涂搽患部,7日為1療程。功能腐蝕贅瘤。主治扁平疣。
十二、傳染性軟疣
倍雄膏:五倍子5份,烏梅、枯礬各1份,雄黃2份,大黃1份。上藥共為細末,取適量香醋調成軟膏備用。取少許藥膏,涂疣表面2~3mm厚,以膠布覆蓋。每3日換藥1次。功能清熱解毒。主治傳染性軟疣。
十三、蕁麻疹
止癢酊(《常見皮膚病中醫治療簡編》)蛇床子、百部各25g,50%酒精lOOml。酒精浸泡諸藥24小時,過濾裝瓶備用。每日涂搽患處3~5次。功能燥濕止癢。主治蕁麻疹。
十四、銀屑病
1.黃柏膏(《中醫外科學》) 黃柏30g,凡士林70g。將黃柏研細末,凡士林調和成膏。每日1~2次,涂搽患處,可反復使用。功能清熱涼血。主治血熱型銀屑病。
2.紅粉膏(《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當歸、甘草各30g,姜黃90g,白芷9g,輕粉、紅粉、冰片各6g,蜂白蠟90~125g。將前4味藥浸泡麻油內3天,然后在爐火上熬至枯黃,離火去渣,加入輕粉、_冰片(預先研末),再加入蜂白蠟熔化(夏季加125g,冬季加90g),最后加紅粉調和成膏。每日2次,涂搽皮損。功能養血除風潤燥。主治血虛風燥型銀屑病。
3.二烏雄黃酊(中醫雜志1983;24(2):41) 生川烏、生草烏、雄黃、辛夷、蛇床子各20g,斑蝥、巴豆各lOg。將上藥放入250g白酒和250g陳醋內浸泡7天后,每日涂搽1次,可連續用藥。功能溫經散寒解毒。主治風寒痹阻型銀屑病。
十五、手、足癬
冰輕硫爐膏(.四川中醫1986;(6):39) 冰片1份,輕粉2份,硫磺3份,龍骨4份,爐甘石5份。先將冰片、輕粉、龍骨研極細末,過120目篩,再與硫磺、爐甘石混勻,用凡士林(醋亦可)調膏備用。用時先將患處用生理鹽水擦干凈,外涂上藥,每日3次。功能清熱燥濕。主治手、足癬。
十六、神經性皮炎
皮癬膏(《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黃柏、白芷、輕粉各25g,煅石膏、蛤粉、五倍子各30g,硫磺、雄黃、銅綠、樟丹各15g,枯礬、膽礬各6g。上藥各取凈末,研和極勻,加凡士林500g,調和成膏。每日1~2次,涂搽患處。功能清熱活血止癢。主治神經性皮炎。
十七、夏季皮炎
千里光酊:千里光500g,大黃300g。上藥浸于70%酒精4000ml中,浸泡1周。用時,棉簽蘸取藥液涂于患部,‘每日2~4次。功能清熱燥濕。主治夏季皮炎。
十八、手足皸裂
復方地龍護膚脂: 珍珠粉、廣地龍粉、煅月石、凡士林按4:20:6:70投藥。廣地龍洗凈,曬干,一低溫干燥后研細粉過120目篩,密封在容器內,經高壓消毒待用。將煅月石研末,與地龍、珍珠粉和勻,配入凡士林,加溫至80~C左右,調勻成膏。先以溫水洗凈皸裂處,涂藥膏適量,每日2次,直至痊愈。功能潤燥護膚。主治手足皸裂癥。
十九、化膿性骨髓炎
滕黃散: 滕黃50g。將上藥研成極細末,用75%酒精300ml浸泡,經常搖動。用時以棉簽蘸藥汁涂患處,每日3~5次。功能清熱解毒活血。主治化膿性骨髓炎。
二十、宮頸糜爛
紫草油:紫草200g,香油750g。紫草除雜后,入香油炸枯過濾,呈油浸劑,密封裝瓶備用。沖洗外陰、陰道后,將紫草油棉球涂搽宮頸及陰道上端,隔日1次。功能清熱活血,去腐生肌。主治宮頸糜爛。
二十一、萎縮性鼻炎
冰蜜擦劑(四川中醫1987;(10);37) 冰片3g,蜂蜜lOOg。將冰片研末,溶于蜂蜜中攪勻,即成冰蜜擦劑。用棉簽蘸涂雙側鼻腔,每日3~5次,連涂至病愈。功能潤肌通竅。主治萎縮性鼻炎。
【注意事項】
1.在配制洗劑時,應盡量將藥物研細,以免刺激皮膚。
2.因酊劑有刺激性,凡瘡瘍破潰后,或皮膚病有糜爛者,或皮膚薄嫩處,或皮膚粘膜交界處。均應禁用。
3.急性皮炎和有明顯滲液之皮損處忌用軟膏。
4.局部有感染時,需先用清熱解毒、抗感染制劑,感染控制后,再針對原來皮損,選用劑型與藥物。
5.先用性質比較溫和的藥物,尤其對年幼或女病人不宜采用刺激性強,濃度高的藥物。面部、陰部皮膚慎用刺激性強的藥物。
6.先用低濃度制劑,根據病情需要提高濃度。
7.隨時注意藥物的過敏反應,一旦出現過敏現象,應立即停用,并及時處理。
藥枕法是將一定的藥物裝入布袋內作枕頭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5) 藥枕法最初流傳于民間,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記載有藥枕處方,清代陸錦燧輯的《鲆溪外治方選》也記述了用桑葉、菊花作藥枕治療頭風。吳尚先搜集、總結民間外治經驗,在他編著的《理瀹駢文》中收載了5首藥枕方,分別治療外感項強、腦痛、耳中熱痛等病證。50年代后,醫務工作者在吸收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藥理,研制出了不少新的藥枕,用于防治某些疾病及保健益壽,取得了較好療效,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高血壓病、失眠、結膜炎、頸椎病、頭痛)
【操作方法】
把所選藥物進行加工裝入布袋,作枕頭用。
【主治病癥】
一、高血壓病
李時珍藥枕(中醫雜志1984;(12):24)野菊花、淡竹葉、冬桑葉、生石膏、白芍、川芎、磁石、蔓荊子、青木香、晚蠶砂、薄荷。將上藥適量裝入枕芯內,每晝夜使用不得少于6小時,3個月為l療程。功能疏風清熱,平肝潛陽。主治高血壓病。
二、失眠
安眠藥枕(中醫雜志1980;(7):45) 菊花1000g,川芎400g,丹皮200g,白芷200g。上藥用潔凈布縫制一枕頭裝入,睡眠時枕用。功能疏風清熱安眠。主治失眠。
三、結膜炎
一味清熱枕(《中醫簡易外治法》) 決明子120g,晚蠶砂120g,蒲公英120g。上藥任選一種,用水沖洗干凈,曬干,裝進小紗布袋里,再縫進枕頭當中,每晚睡枕不少于8小時。功能清熱解毒。主治急性結膜炎。
四、頸椎病
頸椎病藥枕(中醫雜志雜志 1989;(5):41) 當歸、羌活、藁本、制川烏、黑附片、川芎、赤芍、紅花、地龍、血竭、菖蒲、燈芯、細辛、桂枝、紫丹參、防風、萊菔子、威靈仙各300g,乳香、沒藥各200g,冰片20g。上藥除冰片外共研細末,和入冰片,裝入枕心,令患者枕墊于頭項下,每日使用6小時以上。3個月為1療程。功能活血散結,通經止痛。主治頸椎病。
五、頭痛
頭痛藥枕(《中國民間療法》) 菊花、薄荷葉、桑葉、綠豆。上藥任選一味,取適量裝入枕心內,睡時枕之,每日用枕時間不少于8小時,1個月為1療程,一般2~4周才能見效。功能疏風清熱。主治各種頭痛。
【注意事項】
1.藥枕所用藥物要進行適當的加工,以便于枕睡。
2.布袋要選薄而柔軟,透氣性能好的布料縫制,以利藥力的透散。
(6) 藥物鞋墊法是用一定藥物研末,加賦形材料制成鞋墊,以防治某些腳部疾病的方法。 (足跟骨刺、腳臭)
本法源于古代的墊藥法,如明代《外科正宗》中就記載用細辛、防風、白芷、草烏各等份為末組成千里健步散,摻在鞋底,治療遠行引起兩腳腫痛;另有用川芎、白芷各等份研末撒在鞋內,治療久行、久立引起的足心痛。現代則在此基礎上經科學配方選藥加工制成藥物鞋墊,以防治腳臭、腳氣等病癥。
【操作方法】
把所選藥物研成細末,撒于紗布之間做成鞋墊,放于鞋底。
【主治病癥】
一、足跟骨刺
1.芎歸鞋墊(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88;(3):22) 當歸20g,川芎15g,乳香15g,梔子15g。上藥研末,撒入綿紗布間縫制成合適的鞋墊數只,每日1只鞋墊,1個月為1療程。功能活血散結。主治足跟骨刺。
2.川芎鞋墊(四川中醫1989;(3):46) 川芎45g。上藥研為細末,用棉紗布做成3只鞋墊,每日1只放入鞋內使用,3只鞋墊交替使用。一般7天見效,20天疼痛消失。功能活血止痛。主治足跟骨刺。
二、腳臭
除臭鞋墊(大眾醫學1986;(2):47) 甘草15g,白芷15g。上藥共研細末,做成鞋墊數只,令患者交替使用。
【注意事項】
1.縫鞋墊應選用薄棉紗布,以利藥力透出。
2.每日需將鞋墊取出曬干或涼干,以防藥物變質而失效。
3.使用本法時,若有過敏現象,應立即停止使用。
(7) 沐浴法即是用藥物煎湯沐浴,以治療疾病的方法,類似現代水療法中的藥浴法。(尿血、感冒、嘔吐、便秘、痹證、盜汗,肥胖癥、濕疹、痱子、蕁麻疹,銀屑病、剝脫性皮炎、皮膚瘙癢癥、胎黃、水痘)
早在《內經》中就已有“摩之浴之”、“其有形者漬形以為汗”等有關水療的記載;張仲景則在《金匱要略》中明確記述了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傷:“先銼蒲席半領,煎湯浴衣被蓋覆,斯須通利數行,痛楚立瘥”,開沐浴法之先河。以后,本法一直沿用并不斷發展,應用范圍也逐漸擴大。清代吳尚先在《理瀹駢文》中就有沐浴方10余首,分別用于治療內、外、兒、皮膚等科的一些疾病。本法是藉沐浴時浴水的溫熱之力及藥物本身的功效,使周身腠理疏通,毛竅開放,從而起到發汗退熱、祛風除濕、溫經散寒、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消腫止痛、祛瘀生新等作用的一種方法。
【操作方法】
根據具體病癥,選取適當的藥物制成煎劑,然后把藥液加入沐浴用的熱水中,乘熱遍洗頭部及全身;也可將藥物裝入紗包,放入熱水中進行沐浴。一般每日洗1~2次。
【主治病癥】
一、尿血
涼血沐浴方(《中醫外治法集要》) 蒲黃150g,旱蓮草600g,車前子草150g。上藥加水煎煮15~20分鐘,倒入大盆中,待水溫40℃左右,沐洗少腹部,每日1次。功能涼血止血。主治熱傷血絡所致的尿血。
二、感冒
1.發散風寒方(《中國民間療法》) 麻黃lOg,薄荷15g,荊芥15g,防風12g,生姜lOg。上藥煎2次,混合,取汁擦浴全身,每次10~20分鐘,每日2次,日換藥1劑,3日為1療程或病愈停用。功能發散風寒。主治風寒感冒。
2.疏風清熱方(經驗方) 桑葉、菊花、薄荷、荊芥各15g,蘆根30g。水煎兩次,混合,取汁擦浴全身,每次10~20分鐘,每日2次,日換藥1劑,3日為1療程或病愈停用。功能疏風清熱。主治風熱感冒。
三、嘔吐
胡椒干姜湯(《中醫外治法簡編》) 胡椒20g,綠豆1把,黃連120g,干姜120g。上藥加水煎煮20分鐘,煎取藥液3000ml,兌入涼水至40℃左右,沐浴胸腹部,冷后加溫再浴,并浸雙足。每次30~60分鐘,每日1~2次。功能溫胃散寒止嘔。主治暴飲暴食弓f起的嘔吐。
四、便秘
硝黃通便湯(《中國民間療法》) 芒硝、大黃、甘遂、牽牛子各等量,加水煎湯,量依據浴盆而定,待藥液40℃時,沐浴全身。亦可煎取藥液500ml,兌入溫水中沐浴。每日2次。功能攻積導滯。主治實熱便秘。
五、痹證
1.除濕活血沐浴方(《中醫外治法》) 透骨草、延胡、歸尾、姜黃、川椒、海桐皮、威靈仙、川牛膝、乳香、沒藥、羌活、白芷、蘇木、五加皮、紅花、土茯苓各lOg。共研細末,紗布包扎好,加水煎煮,過濾去渣,乘熱洗浴患肢。每日1次,每次約1小時,7~10日為1療程。功能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主治風濕痹證。
2.清熱活血沐浴方(《中國民間療法》) 桑枝、海桐皮、稀薟草各lOOg,海風藤200g,絡石藤200g,忍冬藤60g,雞血藤60g。共研細末,紗布包扎好,加水煎煮,過濾去渣,乘熱洗浴患肢。每日1次,每次約1小時,7~10日為1療程。功能清熱解毒,活血通絡。主治熱痹。
六、盜汗
收斂止汗湯(經驗方) 麥冬30g,五味子50g,黃柏40g,艾葉30g。上藥水煎煮1桶,在避風保暖處沐浴全身,有條件者可浸泡于浴池,3~4天1次。功能收斂止汗。主治各型盜汗。
七、肥胖癥
利水減肥湯(《中國民間療法》) 冬瓜皮500g,茯苓300g,木瓜100g。煎水沐浴,用熱水浴法,每日1次,20~30天為l療隉。功能利水滲濕。主治單純性肥胖癥。
八、濕疹
千里光藏青果沐浴方(《皮膚病方劑藥物手冊》) 千里光5O0g,藏青果90g,煎水洗沐,每日1次,每次20分鐘,至愈為止。功能清熱燥濕。主治范圍較大的各種濕疹。
九、痱子
消痱沐浴方(經驗方) 藿香20g,佩蘭20g,野菊花20g,枇杷葉60g,滑石30g。上藥加水煎至2000ml,加清水1倍洗沐。每日1次,3~5天為】療程。功能祛暑利濕。主治痱子初起屬暑濕.盛者。
十、蕁麻疹
燥濕止癢湯(云南中醫雜志1986;7(1):20) 蛇床子20g,明礬12g,花椒6g,土茯苓30g,白蘚皮15g,苦參30g,荊芥12g,食鹽20g。諸藥加水2000ml,煎煮至1000ml,將藥液傾入盆內,加溫水適量,入盆浸浴,用毛巾邊擦邊洗,至藥液漸涼為度。每日1次,每劑藥可煎用2~3次。功能燥濕止癢。主治蕁麻疹周身起風團,劇癢者。
十一、銀屑病
銀屑病溶液(《常見皮膚病中醫治療簡編》) 枯礬、川椒各120g,樸硝500g,野菊花250g。上藥加水lOkg,煮沸過濾后趁熱洗浴,每日1次。功能清熱涼血。主治銀屑病各期皮損。
十二、剝脫性皮炎
1.糠浴(《實用皮膚科學》) 麥糠、米糠或谷糠1~2kg,任選一種盛于布袋內,加水5~lOkg,煮約半小時,再加水適量,調整水溫使其約為30~45℃,作全身沐浴,一般20~60分鐘。主治剝脫性皮炎。
2.淀粉浴(《實用皮膚科學》) 淀粉或面皮1000~2000g或玉米粉適量,先將淀粉或面粉以適量水調成糊狀,放入浴盆中,再加適量溫水作全身浴;或將淀粉或面皮盛于布袋內,放入浴盆中,用熱水在袋上沖,然后加溫水適量作全身浴,水溫在30~45℃之間。洗浴時常捏布袋,或以布袋代浴巾。若用玉米粉浴,可將玉米粉先用冷水調和,再加熱水煮成糊狀,然后加溫水適量稀釋作全身浴,一般20~60分鐘。主治剝脫性皮炎。
十三、皮膚瘙癢癥
1.疏風燥濕止癢劑(《中國民間療法》) 防風30g,川羌25g,荊芥20g,地膚子40g,蛇床子60g,川烏lOg,草烏10g,浮萍lOOg,生地30g。水煎稀釋后,倒入浴盆,水溫40~50℃,沐浴15~20分鐘,每日1~2次,5~7天為一療程。功能疏風燥濕止癢。主治全身皮膚瘙癢。
2.止癢浴劑(《皮膚科外用藥物手冊》) 枯礬120g,川椒120g,樸硝500g,野菊花250g,上藥加水15~20kg,煎煮開,過濾后趁溫洗浴,至微出汗為度。每N 1次,5~7天為1療程。功能燥濕止癢。主治全身頑固性瘙癢。
十四、胎黃
大黃洗劑(經驗方) 大黃、硝石、黃柏、山梔各lOg,上菇共煎湯1000ml,擦洗患兒全身,每日2次,3次為1療程。功能清熱利濕、退黃。主治新生兒黃疸。
十五、水痘
水痘洗劑(中醫雜志1989;30(3):10) 銀花、連翹、六一散、車前子各lOg,紫花地丁、黃花地丁各15g,上藥共煎湯 lOOml,兌入溫水中外洗患部,每日1~2次,3天為1療程。功能清熱解毒。主治水痘。
【注意事項】
1.浴液溫度要適中,不能過熱,以免燙傷。
2.沐浴時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受風,洗畢應立即拭干,蓋被保暖。
3.高熱大汗及高血壓、主動脈瘤、心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傾向、者禁用。
中藥外敷治療 骨質增生 腰腿疼特效
中藥外敷治療腰腿痛特效近幾年,我用外敷法治腰腿痛,獲得滿意療效,與各位同仁共享,
川烏60G,草烏40G,靈仙40G,紅花60G,當歸40G,羌活40G,白芷40G,川芎60G,以上中藥研末混勻,適量白醋及甘油調勻,外敷痛處,厚3MM,用塑料膜覆蓋,膠布固定敷24 h,隔日一次,5次一療程,連用3療程
骨質增生實用方 骨質增生的主要表現是疼痛,頸椎骨質增生還會出現頭暈,手麻,甚至影響內臟器官。 全蟲、蜈蚣、土鱉等量,白芥子(需要視情況而定),將這幾種藥物干燥,粉碎,對于所有部位的骨質增生都能用。粉碎后,用醋調敷。用1--3克,加3滴醋,調成像橡皮泥一樣的濃度,軟硬適度,調好后,如藥丸大小,可以拍扁,放在麝香虎骨膏上,貼在選定病變部位的痛點上。然后固定即可。可以貼24小時左右取下。效果很好。特別對于跟骨骨質增生貼敷效果最好。跟骨骨質增生的可以加用等量的白芥子。白介子只適用于跟骨,因為腳后跟皮膚厚,需要一個穿透性好的藥物來引導藥性。頸部、腰部一般只貼敷一夜。適應癥:適用于所有的骨質增生,特別是X光片確診的。痛點貼敷。對于膏藥過敏的,需要間斷使用。禁忌癥: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治療時間靈活,可以自己掌握,一般3-5天可以見效。最長用過45天。具體情況具體掌握。使用白芥子只能用于跟骨,切記。
增溫液 生川烏.一兩 生草烏 一兩 硫黃15g . 透骨草2兩 路路通2兩. 防風3兩 艾葉1兩 畢撥3兩 紅花1.5兩 冰片2.5兩 川椒50g(可以少放) 肉桂5g 以上各藥用好酒(純糧食酒)60度,濅泡冬15天,夏7天。用酒泡,液體滲過藥物4或5寸就可以了。 火療液 作用: 風濕。肩周炎,腰肌勞損,頭痛,類風濕,牙痛。 杜仲6g 地龍5g 桑寄生8g 丹參6g 白芍5g 烏蛸蛇6g 木瓜6g 當歸7g 獨活6g 三七8g 雞血藤7g 紅花5g 蜈蜙3條 生地8g 60度白酒1公斤濅泡3-7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