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結論:《封神演義》中的通天教主是小說中的主人公,并不和現實生活中的宗教神靈相對應,所以通天教主并不是靈寶道人,至于通天教主在封神結束后的去向,他是被鴻鈞道人帶回紫霄宮了,但是具體的情況,也沒有更多的描寫。
在《封神演義》小說中,雖然老子、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是師兄弟的關系,但相對于道教的三清來說,三者的關系是完全不同的,在封神演義中老子是大師兄,元始天尊是二師兄,通天教主是三師弟,而三清中元始天尊是靈寶天尊的師傅,元始天尊是當之無愧的最尊神,只此一點就知道了兩者間并沒有對應關系,所以通天教主肯定不是靈寶道人。
《封神演義》中的通天教主是小說中最悲劇化的角色之一,身為圣境的混元大羅金仙,卻因為自己的門人數量過多而遭到兩位師兄的算計,最終落得截教四分五裂,從萬仙來朝到只剩二三百小仙的局面,而自己也被師尊教育,還和兩位師兄一起被喂下殞圣丹,最后還被師傅帶走單獨教育,從風光無限的教主到最后教派衰亡,自己被師尊帶走,可以說這位圣境在《封神演義》這本小說中是過得最不愉快的圣境了。
咱們看看萬仙陣后鴻鈞道人是怎么處置通天教主的
鴻鈞道人曰:“你為何設此一陣,涂炭無限生靈,這是何說?”通天教主曰:“啟老師,二位師兄欺滅吾教,縱門人毀罵弟子,又殺戮弟子門下,全不念同堂手足,一味欺凌,分明是欺老師一般,望老師慈悲!”鴻鈞道人曰:“你這等欺心,分明是你自己作業,致生殺伐,該這些生靈遭此劫運。你不自責,尚去責人,情殊可恨!當日三教共僉封神榜,你何得盡忘之也?名利乃凡夫俗子之所爭,嗔怒乃兒女之所事,縱是未斬三尸之仙,未赴蟠桃之客,也要脫此苦惱。豈意你三人乃是混元大羅金仙,歷萬劫不磨之體,為三教元首,為因小事,生此嗔癡,作此欲。他二人原無此意,都是你作此過惡,他不得不應耳。雖是劫數使然,也都是你約束不嚴,你的門徒生事,你的不是居多。我若不來彼此報復,何日是了?我特來大發慈悲,與你等解釋冤愆,各掌宗教,毋得生事!”隨分付左右散仙:“你等各歸洞府,自養天真,以俟超脫。”眾仙叩首而散。鴻鈞道人命通天教主,先至蘆蓬通報。通天教主不敢有違師命,只得先往蘆蓬下來,心中自思:“如何好見他們?”不得已靦腆而行。
從這一點來看,鴻鈞道人對萬仙陣一事其實意見頗大,主要是導致生靈涂炭,殺孽太重,所以他不得不親自出面控制局勢,不然的化他怕三個弟子能將整個封神世界都毀掉了,而對通天教主的處置上,似乎他也沒有真的對他進行多嚴厲的處罰,“與你等解釋冤愆,各掌宗教,毋得生事!”看起來鴻鈞道人的本意就是三教大戰熄火就好了,其他的各人管各教,別打來打去了,就此了事就好,所以在此時并沒有看出有什么特別的處理。
而之后再面對三位門人弟子的時候,鴻鈞道人對通天教主的罪責說的雖然重,但是處置卻不太重,三個弟子都一起吃了殞圣丹,可見鴻鈞道人并不覺得通天教主真的是罪大惡極,不然不至于以殞圣丹來約束三人,甚至還替通天教主向老子求情
道人問曰:“當時只因周家國運將興,湯數將盡,神仙逢此殺運,故命你三個共立'封神榜’,以觀眾仙根行淺深,或仙或神,各成其品。不意通天弟子輕信門徒,致生事端。雖是劫數難逃,終是你不守清凈,自背盟言,不能善為眾仙解脫,以致俱遭屠戮,罪誠在你。非是我為師的有偏向,這是公論。”接引與準提齊曰:“老師之言不差。”鴻鈞曰:“今日我與你講明,從此解釋。大徒弟你須讓過他罷。俱各歸仙闕,毋得戕害生靈。況眾弟子厄滿,姜尚大功垂成,再毋多言,從此各修宗教。”鴻鈞吩咐三人:“過來跪下!”三位教主,齊至面前,雙膝跪下。道人袖內取出一個葫蘆,倒出三粒丹來,每一位賜與他一粒:“你們吞入腹中,吾自有話說。”三位教主,俱依師命,各吞一粒。鴻鈞道人曰:“此丹非是卻病長生之物,你聽我道來。詩曰:
此丹煉就有玄功,因你三人各自攻。若有先將念頭改,腹中丹發即時薨。
看看,在這里依然是說“俱各歸仙闕,毋得戕害生靈“,”從此各修宗教”,所以最終的處理就是三人各打五十大板,都回去各家待著不許出山惹事了。當然執掌天道的鴻鈞道人當然也知道,雖然通天教主的行為是闡教所設計,但是通天自己所作所為的確是有不妥的地方,必然也會有一些教育和敲打,所以在人前處理完三弟子后,臨走又將通天教主帶走了
鴻鈞道人作罷詩,三位教主叩首:“拜謝老師慈悲。”鴻鈞道人起身,作辭西方教主,命通天三弟子:“你隨我去。”通天教主不敢違命。只見接引道人與準提俱起身,同老子、元始率眾門人,同送至蓬下。鴻鈞別過西方二位教主,老子與眾門人等又拜伏道旁,俟鴻鈞發駕。鴻鈞分付:“你等去罷!”眾人起立拱候。只見鴻鈞與通天教主,駕祥云冉冉而去。
至于通天教主被帶走后會有什么樣的處境,文中并沒有明寫,但是從之前的分析來看,應該也不會有太大的處罰,畢竟這件事通天也是受害者,所以最大的可能是將通天教主拘禁一段時間,面壁思過之類的,然后可能還會對他的短板進行一些小灶傳授,比如推演天道之類的,對通天教主來說不見得必然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