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景區南豐祠東側的竹林深處有一小門,進得門來,只見院墻潔白,頂覆小青瓦,墻壁留有圓形、扇形、方形透窗,院內卵石鋪地,松柏蓊郁,石榴飛紅,竹搖綠影,十分清雅。
迎門處是一祠堂,前出廈,花槅扇,青磚青瓦,古樸端莊。匾額“藕神祠”三字,為臺灣當代著名書法家王鳳嶠先生手書。內楹柱有徐北文先生撰書的隸體對聯:“是耶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歸去來兮,宋代詞宗才女魂。”外楹柱有聯:“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船穿藕花。”為山東當代著名書畫家劉如璞先生手書。
祠堂正中,是一彩塑宋代仕女坐像,為雕塑家薄自洋的作品。像高2.8米,座高1.5米。相貌清麗,身材窈窕,玉指纖纖,卷軸在握,溫文爾雅。兩側侍女塑像高2.7米,一位手持紅荷,一位手持綠蓮。三面壁上是彩色壁畫,描繪的是李清照詞《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中的情景。
史料記載,藕神祠又稱水仙祠,不知建于何年,也不知藕神是誰。至清代同治年間,濟南一些文人經過商議,決定推戴宋代濟南杰出女詞人李清照代替原來的藕神,并將原來的藕神祠加以修葺,為李清照安位設祭,還推舉符兆綸撰寫《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記》,刻碑立石,說明原委。時過境遷,這座重修的藕神祠終又毀掉,杳無遺痕了。
1995年濟南舉辦荷花節期間,有人倡議重修藕神祠。1998年終得建成。
那么歷史上的藕神祠在大明湖什么地方呢?劉鶚在《老殘游記》一書中曾提到過:在鐵公祠欣賞完佛山倒影后,他“回轉身來,看那大門里面楹柱上有副對聯,寫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點頭道:‘真正不錯!’進了大門,正面便是鐵公享堂,朝東便是一個荷池。繞著曲折的回廊,到了荷池東面,就是個圓門。圓門東邊有三間舊房,有個破匾,上題‘古水仙祠’四個字。祠前一副破舊對聯,寫的是‘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船穿藕花’。過了水仙祠,仍舊上了船,蕩到歷下亭的后面。”《老殘游記》對濟南風土人情、地方特色以及風景名勝的描述非常傳神到位,該書成了今天大家了解清朝末年濟南的珍貴史料。不過,劉鶚畢竟不是濟南人,他在濟南一共生活了三年(1890-1893),《老殘游記》一書創作于1903年,離開濟南多年,劉鶚記憶難免有誤,他在書中說水仙祠在鐵公祠的東面,就把方位記錯了。查《續修歷城縣志》所附清末民初濟南府地圖,上面清楚地標注著藕神祠(水仙祠)位于今大明湖的西北角、鐵公祠以西。
今天,一些介紹濟南風物名勝的文章,在說到藕神祠時,有的引用《老殘游記》中的這一段記載,有的自相矛盾,既說藕神祠在鐵公祠以西,又引用劉鶚之錯誤說法“在圓門東邊”,甚是可笑。所以,考證史料一定要詳審仔細,不可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