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大體可分為碑刻、墓志、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魏碑是楷書的一種,魏楷和晉朝楷書、唐朝楷書并稱三大楷書字體。
魏碑表現出由隸書向典型的楷書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過渡因素。鐘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隸變楷的過程,由于晉室南渡,北魏的民間書法家們沒有繼承多少他們的成果,而是遵循原來民間書法的發展軌跡,更多地是直接從漢魏時期的隸書演變而來。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書論家劉熙載認為'南書溫雅,北書雄健';與唐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筆和結體趨于規范統一,魏碑則用筆任意揮灑,結體因勢賦形,不受拘束。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贊譽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碑為可宗。可宗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魏碑水平雖然良莠不齊,但精品確實可用十美概括之。
魏碑書法對后來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歷代書家在創新變革中也多從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魏碑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著名的如《鄭文公碑》、《張猛龍碑》、《高貞碑》、《元懷墓志》及《張玄墓志》,已開隋、唐楷書法則的先河。清代中期倡導'尊碑抑帖',沖破'館閣體'的束縛,碑學興起,書風為之一變。給衰落的帖學帶來了生機,先后涌現出了走碑帖結合道路的何紹基、趙之謙、于右任等書法大家。
下面的這些北魏皇家墓志,又稱'元氏墓志',因北魏孝文帝時期改'拓跋氏'為'元氏'而得名.由于元氏家族得天獨厚的地位,使得其死者的墓志在選石、書丹,鐫刻等方面都與眾不同。這些墓志結體平正而又活潑,用筆各具特色,足可師法。
司馬元興墓志銘
北魏長樂長公主元瑛并駙馬高猛墓志
元瞻墓志
元懌、元巶父子墓志
北魏《元萇墓志》
元懷墓志
《元進墓志》
元敬公墓志
元篡墓志
元固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