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有兩位硬筆書法名家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位是已經離世的李洪川,另外一位就是張秀。1985年的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基本確立了中國硬筆書壇的名家格局,在特等獎名單中,與劉惠浦、仇寅和趙彥良等楷書名家并列的是唯一的女書家張秀。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張秀帶有黃庭堅書風的硬筆楷書迅速引起了廣泛關注。
張秀具備相當扎實的傳統書法功底,18歲就開始為黃鶴樓、武當山和東湖等名勝古跡書寫碑文。張秀不但是理事,同時也是湖北省博物館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198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曾侯乙墓編鐘銘文》皆由其從出土編鐘上精心臨寫下來。中國書協副主席黃琦評論張秀書法“運轉自如,不附輕巧;追求疏逸,能去媚柔”。張秀的書法水準可見一斑。
有書評家在《人民日報》“張秀之秀”一文中把張秀的字體稱為“秀體”。其實張秀的楷書雖然看似清秀,實則蘊含著古樸底蘊。難怪作家董橋看到張秀的楷書,會發出“一筆不茍散發著明清閨秀小楷的流風遺韻”的感慨。
隨著電腦和手機的普及,書法的實用性不可避免地被時代淘汰了,硬筆書法的熱潮隨之降溫。今天的硬筆書壇,已經不復當年盛況了。現在書法愛好者們津津樂道的,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成名的那一批硬筆書法高手,但是這些高手卻大多沒有堅守在硬筆書法領域了。和很多硬筆書法名家一樣,張秀這些年也把重心轉移到了毛筆書法領域,并頗有所成。
張秀的硬筆書法成就正是仰仗其出色的毛筆書法功底,現在回歸傳統也在情理之中。不管是硬筆書法還是毛筆書法,工具不同而已,完全可以相輔相成,各領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