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藥師 陶潔
中藥飲片是中藥材按照中醫(yī)藥理論的方法,經(jīng)過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醫(yī)臨床的中藥。而傳統(tǒng)意義上的煎藥就是指中藥飲片的煎煮方法,煎煮質(zhì)量的好壞直接影響飲片的治療療效和用藥安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我們要知道,煎煮用具一般選用砂鍋或瓦罐。因為砂鍋瓦罐煎藥時受熱均勻,傳熱緩,保溫性強,煎出的藥液性質(zhì)穩(wěn)定,能保持原汁原味。煎藥忌用銅、鋁、鐵等金屬容器,因為金屬容器的化學性質(zhì)不穩(wěn)定,容易發(fā)生化學發(fā)應(yīng),影響藥效甚至產(chǎn)生毒副作用,影響用藥安全性。
煎藥前最好將中藥飲片先浸后煎。在煎煮飲片前,可將飲片用水迅速沖淋一下,去除雜質(zhì)。或者不必清洗直接浸泡,因為有些粉末狀藥材和水溶性成分的藥材水洗之后會使有效成分流失,藥效降低。用冷水浸泡30分鐘左右,使藥物完全被水滲透,便于有效成分的溶解,然后再加水煎煮。那么,煎藥需要用多少水呢?“明代李時珍曰 - 其水依方,約二十兩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為準。”古人告訴我們,煎藥時加水,應(yīng)加到高出藥面2厘米左右或一節(jié)手指的高度即可。
一般中藥飲片煎煮先用武火(即猛火)將鍋燒開后,再改用文火(即小火)煎煮30分鐘左右就可以倒出。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騰后再煎煮15~20分鐘即可。而滋補藥物則需要先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慢煎藥約40分鐘至1小時才能達到最好的藥效。
先煎藥
用水提前先煎煮15-30分鐘,然后將其他藥加入同煎。包括礦物和貝殼類:先煎能增加溶解,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包括龍骨、牡蠣、石決明、珍珠母、瓦楞子、龜甲、鱉甲、水牛角等);毒性較大的藥物:先煎能降低毒性和毒副作用(包括附子、川烏、草烏)。
后下藥
待其他藥煮到最后5分鐘時才加入同煎。這是因為某些藥物由于含有揮發(fā)油,有芳香氣味,藥性容易揮發(fā),久煎易喪失有效成分,所以煎煮時間宜短。如薄荷、木香、豆蔻、砂仁、沉香等。
沖服藥
將沖服藥粉放入已煎好的藥汁中攪拌后服用。有些貴重藥材被制成粉劑,沖服的目的是充分溶解利用這些貴重藥材的有效成分。(有三七粉)
烊化藥
一些膠類藥,粘性大,若混煎會導致藥液的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溶出,膠亦受一定損失。因此煎煮時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后,與藥汁兌在一起服用。或隔去藥渣后再放入加熱、攪拌,令其溶解后服用。如阿膠、鹿角膠。
包煎藥
含淀粉、粘液質(zhì)較多的藥物在煎煮過程中易粘鍋糊化,故需包煎,如車前子;附絨毛的中藥材,也采用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如旋覆花。
一審:廣東省藥學會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陶玲
二審: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中醫(yī)院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易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