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中下旬,印度東北部城市古瓦哈提都會迎來幾百萬印度教徒,他們齊聚在古瓦哈提的卡摩加耶寺,一同慶祝迦梨女神節(Ambubachi Mela)[1]。
迦梨女神節可以說是一個“大姨媽”節。
相傳,這段時間是大地之母Devi Kamakhya一年一度來“大姨媽”的日子。節日期間,卡摩加耶寺會關閉三天,因為人們相信女神在這三天里是不潔凈的。三天之后,Devi Kamakhya沐浴之后恢復純潔,寺廟重新開門,迎接信奉者對女神的膜拜。
(圖源:wiki)
女神終究是女神,一年才來一次“大姨媽”,還會因“大姨媽”而有專門的節日受人膜拜。
然而現實中的女性一年卻要忍受“大姨媽”十幾次折磨,她們可沒有什么月經節,并且還要為此耗費很多資源。
按照一次月經量40mL[2]、一生要來450次月經[3]算的話,一個女人一輩子光因為月經就要流血18L(跟飲水機上一大桶水的體積差不多),相當于一個成年人全身血液體積的3倍多!
這還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把女人因月經而花費的一切都算上,一個女人一生要為“大姨媽”花1.8萬美元[4]。(中國女性應該花的少一些?畢竟喝熱水能解決很多問題)
1.8萬美元是這樣花的[4]
再想想我們的祖先,她們那個時候生存環境那么原始,月經所帶來的血腥氣,難道不會給周圍的捕食者提供線索嗎[5]?這難道不算“死亡信號”嗎?
所以,不論是從哪個方面考慮,月經都是不劃算的。那么,為什么人類都進化成那么高級的生物了,還要保留月經這種看起來非常不劃算的特征呢?
千古迷思
其實,這個問題不光女人關心,男人也很關心;不光現代人關心,古代人也很關心。
兩千多年前,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經血為精子變成胚胎提供了無機質[6]。那時的精子還被叫做“男性本原”,并且還沒有卵子一說。亞里士多德認為胎兒的形成主要靠男性,因為男性本原貢獻了力量和生命,而女性只是提供了無機質。(佩服亞里士多德的想象力)
亞里士多德認為精子中蘊含著胎兒 圖源:wiki
現在看來如此荒唐的理論卻一直存在了幾千年,甚至還影響著基督教對男人和女人的看法(想想亞當和夏娃)。
“體液學說”的鐵粉蓋倫在人為什么要來月經這件事兒上,也不忘再吹一把“體液學說”。蓋倫認為月經可以排出體內多余的血液[6],而且他還認為導致乳腺癌的黑膽汁也會隨經血流出,而絕經后的女性因為沒了月經,所以乳腺癌的發病率更高。
蓋倫的注視(圖源:wiki)
古代人信誓旦旦的荒唐解釋權當一樂、笑笑罷了。然而,即使是在科學進步的今天,人們對于為什么要來月經也是眾說紛紜。
有一種理論認為月經可以保護子宮,免受精子帶來的病原體感染[6]。
這種解釋乍一聽好像還挺有道理的,畢竟精子長途跋涉來到子宮,的確可能會攜帶病原體。
但人們很快就發現這種理論是站不住腳的,事實上,女性在月經期間更容易受到衣原體、淋病奈瑟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體的感染。
(圖源:feministaa.com)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月經是一種比較節能的方式[6]。
這種理論認為,子宮內膜富含血管,需要源源不斷地供給能量。每個月讓子宮內膜剝落一次再重新長一次,要比在沒有胚胎植入的情況下還維持子宮內膜增厚的狀態更節省能量。
然而這種解釋沒有考慮到成功妊娠需要子宮在不同時序下發揮不同的功能,還是受到了許多人質疑。
要想回答人為什么要來月經,或許我們應該從進化、基因層面上仔細掰扯掰扯。
母胎較量
其實,人類并不是唯一會來月經的動物。除了人類還有一些哺乳動物也會來月經,比如靈長目的猩猩、卷尾猴,翼手目的某些蝙蝠,非洲獸總目的象鼩[qú][7]。不過從哺乳動物總體來看,月經這一特征還是比較少見的。那么,這些動物又為何出現月經呢?
系統發生樹[7]粉色-月經動物,黑色-非月經動物,斜線-月經與否不清楚的動物
科學家們發現月經動物存在某些共同的生殖特征,比如都是自發排卵、交配時間不局限于排卵期。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月經動物都具有血液絨毛膜型胎盤,這是所有胎盤類型中對母體侵襲性最強的一種類型,胎兒的滋養層細胞直接與母體的血液接觸[7,8]。
而在非月經哺乳動物中,胎盤的侵襲性相對較弱。比如,馬和豬的胎盤絨毛膜只是附著在母體子宮的上皮細胞上,母體血液中的營養物質需要穿過好幾層組織才能抵達胎兒體內[9]。
不同類型的胎盤[8]
血液絨毛膜型胎盤的出現,一方面讓胎兒可以盡情汲取來自母體的營養,另一方面卻給母親帶來極大困擾甚至是生命危險。
實際上,在胎兒發育的過程中,在當胚胎植入子宮內膜后就面臨著一場母體與胎兒之間的較量。因為,胎兒一半的染色體來自父親,有著與母親不一樣的基因。為了延續基因,雙方都會竭盡全力確保自身的生存。
胎兒希望從母體中吸取一切可能的能量,會借助不斷生長的胎盤侵入母體子宮內膜,直至連接到子宮的螺旋動脈,貪婪地汲取母體血液中的營養物質[10]。
胎兒還會產生激素讓母體的動脈擴張,麻痹動脈血管使其無法收縮;此外,胎兒也會產生激素抑制母親對胰島素的反應,提高血糖水平[5]。這一切當然都是為了胎兒的生長。
胎盤結構示意圖 圖源:knowablemagazine.org)
而母親為了延續自己的基因,就要保證子宮在此次妊娠中的安全,并為下一次妊娠做好準備。對母親來說,每一次妊娠都是一場冒險的投資。因為一旦胎兒植入子宮內膜,母親就失去了對自身激素的部分控制權,并且還要面臨分娩時大出血的風險[5]。
難道母親就只能束手就擒嗎?當然不是,為了應對侵襲性血液絨毛膜型胎盤,月經動物進化出了自發蛻膜化。所謂蛻膜化就是子宮內膜基質細胞(ESC)分化為蛻膜細胞的過程,可以簡單理解為子宮內膜增厚的過程。
非月經動物的蛻膜化發生在妊娠過程中,受到胎兒的影響;而月經動物的自發蛻膜化則不受妊娠限制,其調控主要依賴母體孕酮水平的變化[7]。
在孕酮刺激下,月經動物ESC的cAMP信號通路被激活,ESC向蛻膜細胞轉化,子宮內膜隨之增厚,為胚胎植入做足了準備[7]。如果沒有受孕,那么子宮內膜就會剝落,發生月經。
胎盤[13]
不斷增厚的子宮內膜實際上也是母體細篩選優秀胚胎、降低妊娠成本和風險的利器。
因為子宮內膜越厚,胎盤連接到螺旋動脈的時間就越長。而從胚胎角度來講,它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入侵子宮內膜,獲取母體營養以便生長。
如果胚胎不能成功植入子宮內膜,那么這些早期胚胎就會跟子宮內膜一起剝落[10]。這個過程發生得不知不覺,人類會以此種方式拋棄30%-60%的胚胎[11]。
只有那些通過了子宮內膜嚴格考驗的堅強胚胎,才能在母體子宮內完成一場長達10個月的生命旅程。
不過,意外在所難免。如果胎兒在發育過程中死亡,母體就需要快速做出抉擇,終止這場沒有好結果的妊娠。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子宮內膜剝落,盡管這看上去并不明智,卻是保護母體子宮迎接下一次妊娠的最有效方式。
所以,人類女性為什么要來月經?
目前看來最合理的解釋是:月經是女性在母胎進化爭奪中的一種選擇武器。
如此看來似乎母親對待胎兒也并不是全然無私。但再轉念一想,胎兒在進化中也是自私自利的,他們以最大能力掠奪著母親的養分,甚至會通過激素調節讓“母愛”蓬勃涌出。
如果,你要問為什么月經動物進化出了血液絨毛膜型胎盤,答案還在科學家們的研究之中。
一個可能的解釋[9],至少對于人類來說,僅占人體總重量2%的大腦卻消耗了20%的能量,這個高能耗的大腦需要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極其貪婪地汲取母體中的營養,血液絨毛膜型胎盤就這樣出現了。
DW暗語
至于為什么要管月經叫“大姨媽”,網上有很多說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這里分享幾個國外有關月經的有趣別稱[12]:
1.草莓周(Strawberry week),流行于奧地利、匈牙利、德國、挪威、瑞士;
2.鯊魚周(Shark week),流行于澳大利亞、新西蘭、芬蘭、德國、英國、加拿大、美國;
3.統治者(The ruler),流行于智利、巴拿馬、洪都拉斯、波多黎各;
4.俄羅斯人(The Russians have arrived),流行于比利時、丹麥、希臘、羅馬尼亞;
5.奇科叔叔(I'm with uncle Chico),流行于巴西。
參考資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bubachi_Mela
[2]https://www.nhs.uk/conditions/heavy-periods/
[3]Thomas S L, Ellertson C. Nuisance or natural and healthy: should monthly menstruation be optional for women?[J]. The Lancet, 2000, 355(9207): 922-924.
[4]https://www.huffpost.com/entry/period-cost-lifetime_n_7258780 [5]https://www.forbes.com/sites/quora/2016/05/06/how-and-why-did-women-evolve-periods/#6049ed9157a3
[6]Jarrell J. The significance and evolution of menstruation[J].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2018, 50: 18-26.
[7]Emera D, Romero R, Wagner G. The evolution of menstruation: a new model for genetic assimilation: explaining molecular origins of maternal responses to fetal invasiveness[J]. Bioessays, 2012, 34(1): 26-35.
[8] Roberts R M, Green J A, Schulz L C. The evolution of the placenta[J]. Reproduction (Cambridge, England), 2016, 152(5): R179.
[9] Fathalla M F. How evolution of the Human Brain shaped Women’s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J]. Reproductive Biology Insights, 2013, 2013(6): 11-18.
[10]https://theconversation.com/explainer-why-do-women-menstruate-13744
[11]Blanks A M, Brosens J J. Meaningful menstruation: cyclic renewal of the endometrium is key to reproductive success[J]. Bioessays, 2013, 35(5): 412-412.
[12]https://www.buzzfeed.com/carolinekee/period-euphemisms-from-all-over-the-world
[13]Barker N, Iacobuzio-Donahue C. The Hidden Beauty in Biomedical Imaging[J]. J Vis Commun Med,2015, 38(3-4): 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