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這個掌管思維的器官,是我們感知世界、回應萬物的唯一來源。
這一觀念深入人心,不容置疑。
因此,我們自然而然地將情感的起源歸因于大腦的活動。
這種習慣性的思維方式是否站得住腳?
然而,近年的醫學研究表明,實際上,快樂情緒的真正源泉,是腸道。
1
在深入分析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從情感角度回憶一下我們周圍朋友的性格。
是否多數美食愛好者都展現出比較樂觀的性格呢?
而那些長期情感壓抑的朋友,往往會出現挑食或食欲不振的現象,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如果你認同這一點,那么你可能會得出以下結論:腸道對食物的滿足感,實際上能顯著影響一個人的心情乃至性格。
中國有句古話“心寬體胖”,這話頗有深意。
因為當一個人的食欲良好時,不僅腸道感到滿足,身體也顯得更為豐滿,從而心境也隨之變得更加寬容——在古代,這種以豐腴為美的時期,其實形成了一種積極的循環效應。
2
如何通過科學方法解釋這一現象呢?
2001年,一隊愛爾蘭科學家開展了一項實驗,他們選擇了兩組白鼠進行比較研究。
第一組白鼠被喂食大量的益生菌鼠李糖乳桿菌JB-1,而第二組則僅接受普通鼠食。
隨后,這兩組白鼠被放入深水池中,以觀察它們在感知到危險時的反應。
實驗結果顯示,那些攝入了益生菌的白鼠展現出了更強的求生意志,它們能夠更持久地游泳,并且血液中的壓力激素水平較低。
換句話說,這些白鼠顯得更加樂觀積極。
接下來,科學家們切斷了這些攝入益生菌的白鼠體內連接腸道與大腦的迷走神經。
這一操作導致原本由益生菌產生的化學物質無法直接影響大腦,結果,之前觀察到的所有積極情緒因素立刻消失了。
這項實驗明確表明,良好的腸道菌群通過其產生的化學成分在比大腦更高的層面影響并控制著高等生物的情緒狀態。
3
在我們體內,負責帶來快樂和滿足感的關鍵物質是血清素和多巴胺。
血清素不僅能夠為我們的心靈帶來平靜與安寧,還能改善睡眠,增強我們內心的安全感及幸福感,它扮演著傳遞愉悅信號的重要角色。
而多巴胺則在情緒高漲時分泌增多,作為一種激發欲望的激素,它讓我們對所愛之物產生更強烈的向往。
盡管這兩種神經傳導物由大腦使用,它們卻是由腸道中的數十億細菌產生的。
5-羥基色氨酸是合成血清素的前體,這一物質由腸內菌群合成后,再被送往大腦。
實際上,人體內的血清素總量非常有限,大約僅有10毫克左右,其中90%是在腸道生成并存儲的。
8%的血清素會被血小板吸收,僅剩2%的血清素會到達大腦,盡管如此,這微小的一部分卻足以帶給我們愉悅感受。
類似地,多巴胺的產生也遵循這樣的原理。
腸道內的細菌制造出左旋多巴,這是多巴胺的前體,它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后,經過一系列生化反應轉化為多巴胺,賦予我們在各種探險活動中的快感體驗。
4
如果將愉悅的心情比做商品,那么我們的大腦便是銷售這些商品的商店,負責將這些快樂分發出去。
然而,真正的快樂制造中心其實是我們的腸道。
在這個生產快樂的工廠中,菌群扮演著工人的角色。
如果腸道內的益菌數量眾多且活躍,那么它們就會充滿動力地生產出源源不斷的快樂物質,為大腦提供充足的“貨物”。
相反,如果腸道內菌群稀少或者環境不佳,那些能帶來幸福感的物質的產量也會減少,從而影響到我們的幸福感。
5
人們對食物的熱愛似乎是無來由的天性。
“吃東西能讓人心情愉快”,這是多數人的共識,然而背后的原因卻鮮有深究。
實際上,這種愉悅感源于腸道菌群利用我們攝入的食物制造出快樂物質,營養越豐富的食物,其產生這些物質的效率也越高。
現代醫學研究正逐步揭示腸道與情緒間的深刻聯系:
1. 在面對壓力時,如果無法直接解決問題,那么放縱自己享用一頓大餐可能會暫時緩解壓力。
2. 避免極端的情緒波動是有益的,因為腸道對情緒變化十分敏感,負面情緒可能破壞腸道環境,進而影響幸福感的生成,形成一種負面循環。
3. 抑郁癥的治療不應僅局限于大腦,通過調整腸道功能和促進血清素的產生,可能是更根本的療法。
4. 即使在節食減肥期間,也不應完全排斥飲食的樂趣,合理的飲食計劃能夠為持續減肥提供更強大的動力。
6
腸道在醫學領域被譽為“第二大腦”.
這一稱號不僅源于其復雜的結構,令人驚訝地可與大腦媲美,而且因為腸道和大腦一樣,具有調節情緒、產生快樂的能力。
珍視我們的腸道健康,或許正是開啟幸福生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