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是冬季的第二個節氣。
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
生活中應早睡晚起、定時開窗換氣,養生要做到保暖防寒,飲食宜溫熱忌酸冷,除此之外一定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 的原則。
一、外防寒濕
從“小雪”開始,氣溫繼續下降,陰寒持續增加。
此時北方天寒地凍,南方陰寒濕冷,是季節性感冒、咳嗽、心血管疾病、骨關節病、消化道病、腎病、凍瘡等疾病的高發期。
《黃帝內經》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因此在“小雪”節氣后定要要注意全身的保暖,以及手部、腳部、腰部、腿部的養護。濕度大的地區,尤其要注意防濕防寒。
日常多泡腳,鞋襪要溫暖寬松,體質弱的人最好穿高領而且護腰護膝的服裝。佩戴薄手套,平時按摩手足、耳廓,促進血液循環,積極預防凍瘡。
二、內防燥熱
對正常人來說,“小雪”節氣最宜食用溫熱補腎、熱量較高的食物。
但是大家一般都在溫度較高的室內生活、學習或工作,而且穿得多、動得少,加上進食油膩、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就容易產生內熱,出現痤瘡、煩躁和便秘等癥狀,這也為流感提供了適宜的內部環境。
寒冷的天氣會使吃火鍋及辛辣食物的頻率增高,火鍋中的辣椒、胡椒、大蒜、蔥等具有辛溫香散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利于驅寒,但同時也會耗傷津液和腎陰。辛辣食物也會對胃腸道產生較大的刺激,尤其是對于脾胃虛弱的人群而言,過多攝入辛辣刺激食物反而不利健康。
因此飲食一定要合理搭配。
多吃蔬菜水果如大白菜、蘿卜、香蕉、蘋果和梨等。每天喝梨水可防止因天氣干燥導致的口干、咽干,還能潤肺止咳、清熱生津;還可以用白蘿卜煮水飲用,理氣健脾、清熱利尿的同時促進消化吸收,預防流感。
也可多吃羊肉、牛肉、雞肉、腰果、白果、核桃、黑木耳、黑芝麻、黑豆、枸杞、芡實、山藥、栗子、桑椹、黃精等溫潤益腎的食物。
三、適宜運動
“小雪”時節,適宜適量的運動有助于增強體質,保證大腦、心臟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應,使人精力充沛,還能減輕因植物神經功能失調而引起的緊張、焦慮、抑郁等狀態。
但是過于劇烈的運動易導致人體大汗淋漓,陰液受損,陽氣外泄,還容易受涼感冒,誘發舊疾。
因此最好在中午較暖和的時候,在空氣新鮮的地方,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散步、慢跑、廣播操等較為舒緩的鍛煉項目。
四、選用節氣灸
《黃帝內經》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由于“小雪”節氣前后氣候變化大,人體抵抗力會有所降低,舊患或宿疾往往會在這個時候發病或加重。
若在“小雪”節氣當天進行艾灸,利用燃燒著的艾絨產生的熱刺激和艾葉的溫經止痛作用以溫壯元陽,就可以調動機體潛能,建立人體的平衡系統與大自然的系統相適應,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與應變能力。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此時可艾灸腎俞、涌泉、足三里等穴位以養護腎氣,保護陽氣。
節氣灸用以預防中風、高血壓、冠心病、哮喘、胃痛、腹瀉、糖尿病等內科病;預防各種關節炎、婦科病、兒科病,以及過敏性鼻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