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反芻”,意思是一個人反復回想同一些事情,導致負面情緒的出現,進而影響到生活狀態。
這就是內耗的狀態。
當一個問題不斷在你內心深處咀嚼時,就會無法釋懷,痛苦難擋。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各種遺憾和不足,無法完美圓滿地度過一生
與其陷入過度內耗,不如試著改變自我。
01
內耗多了,人生就苦了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說:“那些經常困于不安和焦慮的人,對未來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
做人,不怕出錯,只怕琢磨。
有錯不要緊,總有辦法補救;但凡事琢磨太多,就會徹底拖垮自己。
幽默小說《三怪客泛舟記》中有一個有趣的情節:
主人公在博物館看到一本醫學書時。
書中從字母A-Z仔仔細細地介紹了各種疾病。
主人公驚訝地發現,除了“婢女膝蓋病”外,其他所有病癥竟然都能與自己一一對應。
轉眼間,他就從一個健康快樂的人,變成了病入膏肓,虛弱不堪的廢人。
他急急忙忙去找醫生。
醫生問他:“你是哪不舒服啊?”
主人公說:“人生短暫,我要是把全部病情告訴你,怕是我還沒說完就先撒手歸西了!我只告訴你,我沒得婢女膝蓋病,其他的病我都有!”
醫生給他做了一番檢查,并給他開了一張奇怪的處方:
吃牛排、喝啤酒,多做運動,11點前上床睡覺。最重要的是,不懂的東西,不要塞進大腦。
雖然有趣,卻也引人深思。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做事之前,怕出錯;完事之后,怕質疑;看見旁人說悄悄話,就疑心是在罵自己……
無休止的精神內耗,短期是煩惱,長期是疾病。
古話說:“有心者有所累,無心者無所謂。”
內耗多了,人生就苦了。
在有限的精力下,不如轉移目光,放下外界的評判,給自己的內心做一個減法。
02
不愿改變,痛苦就來了
美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寫給普通人的心理自助書《我們內心的沖突》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愈是正視自己的沖突,并尋求解決的方法,我們就愈能獲得更多內心的自由。”
讓人痛苦內耗的,從來不是事情本身。
與其苦苦糾結,不如改變自己,把所有臆想的不幸,都用行動來化解。
在短片《星期六》中,有一個獨居男子。
周末的清晨,男子一邊吃著手中的香蕉,一邊將今天要做的事情都在腦海中過了一遍:要洗碗、洗衣服、打掃家、給媽媽打電話、晚上再做點有意思的事……
他把這些事反復盤算,思索著要先做哪件事,又想了不一樣的選擇會有什么樣不同的結果,有好的也有壞的,男子始終沒琢磨出先做哪件事才會有最好的結果。
等他回過神來才發現,日落西山黃昏至,周末結束了,可臟衣服還沒洗,家里也沒打掃,甚至電話也沒來得及打。
雖然他什么事都沒做,但卻疲憊不堪。
正如一句話所說:蠢蠢欲動,不如立即行動。
一味原地踏步,不肯改變,只會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
歌手周深,曾因為身材瘦小、聲音尖細而引人嘲笑。
為了逃避,他干脆不開口說話,努力用沉默來包裹自己。
在歌唱比賽中,周深即使音色獨特吸引了導師們的喜愛,但骨子里的自卑還是讓他止步于臺前。
當他意識到,沉湎于不堪中,只會讓自己裹足不前時,終于開始嘗試改變。
他學著慢慢與自己和解,接受自己。
一點一點從自己喜愛的音樂中找到了自信,成為一名深受大眾喜愛的專業歌手。
如今,再有人提起他,早已沒有了嘲笑,剩下的只有驚艷。
人生沒有他人的眼光,只有自己的經歷。
在外界的嘈雜中,什么都不做,只會自我內耗。
正如《傳習錄》所說:“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沒有什么痛苦是放不下的,就看自己愿不愿。
努力愛自己,嘗試向前,讓自己心無所縛,才能花開引得蝴蝶來。
03
人生變好,從強大自己開始
正所謂: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在一個精神內耗的人眼里,世界充滿絕望;而在一個精神自由的人眼里,世界充滿希望。
人生好不好,都在自己身上。
在一次求職中,有兩個應聘者走到最后。
其中一個專業對口,各方面都有實力。但他卻總憂心自己做得還不夠好,壓力之下,竟然選擇了退出。
而另一個人卻不同,在專業不對口下,他并沒有懷疑否定自己,而是努力去展現自己的最優面貌,最終獲得董事的認可,拿到了入職通知。
在生活面前,你的脆弱就是風雨,只有強大自己,才能擺脫精神束縛,變得百毒不侵!
要知道,遺憾和不足,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存在。
人生總有一些難過的坎,如果你走得累了,可以休息,但絕不是放棄;可以哭泣,但絕不是抱怨。
那些被生活打敗的人,其實都是被自己打敗的。
不是因為能力脆弱,而是因為心力脆弱。
王陽明說:要在事上磨練自己。
人生就是一場自我較量的過程。
負面內耗,就會讓消極悲觀占據優勢,只能在災難中絕望。
而人生的變好,是從擺脫內耗,強大自己中開始的。
所以,你的身上一定要有股觸底反彈的精氣神,苦難打不垮,流言摧不毀。
堅定信念,迎難而上,做個有心之人,少點懊惱和后悔,多點行動和改變。
余生,努力讓自己成為光,才能驅散生命的一切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