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角鉤藤湯
《通俗傷寒論》
[組成] 11、羚角片錢半(4.5g),先煎 2、霜桑葉二錢(6g) 3、京川貝四錢(12g),去心 4、鮮生地五錢(15g) 5、雙鉤藤三錢(9g),后入 6、滁菊花三錢(9g) 7、茯神木三錢(9g) 8、生白芍三錢(9g) 9、生甘草八分 (2.4g) 10、淡竹茹五錢(15g),鮮刮,與羚角先煎代水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涼肝熄風,增液舒筋。
[主治] 熱盛動風證。
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發為痙厥,甚則神昏,舌絳而干,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以及肝熱風陽上逆,頭暈脹痛,耳鳴心悸,面紅如醉,或手足躁擾,甚則瘈疚,舌紅,脈弦數。
[方解] 羚角鉤藤湯證為溫熱病邪傳入厥陰,肝經熱盛,熱極動風所致。
肝經熱盛,故高熱不退;熱擾心神,則煩悶躁擾,甚則神昏;熱極動風,且風火相煽,灼傷津液,筋脈失養,以致手足抽搐,發為痙厥。肝熱風陽上逆所致的頭暈脹痛、手足躁擾等,機理亦同。
治宜清熱涼肝熄風為主,佐以養陰增液舒筋為法。
君藥羚羊角、鉤藤,羚羊角咸寒,入肝經,善于涼肝熄風;鉤藤甘寒,入肝經,清熱平肝,熄風解痙。二藥合用,相得益彰,清熱涼肝,熄風止痙之功益著。
臣藥桑葉、菊花清熱平肝,加強涼肝熄風之效。
佐藥鮮地黃、白芍、甘草、川貝母、鮮竹茹、茯神木,風火相煽,最易耗陰劫液,故用鮮地黃涼血滋陰,白芍養陰泄熱,柔肝舒筋,二藥與甘草相伍,酸甘化陰,養陰增液,舒筋緩急,以加強熄風解痙之力;邪熱每多煉液為痰,故又以川貝母、鮮竹茹以清熱化痰;熱擾心神,以茯神木平肝寧心安神。
使藥甘草調和諸藥。
綜觀全方,以涼肝熄風為主,配伍滋陰、化痰、安神之品,標本兼治,為涼肝熄風法的代表方。
[運用]
1.辨證要點 羚角鉤藤湯是治療肝經熱盛動風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高熱煩躁,手足抽搐,舌絳而干,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邪熱內閉,神昏譫語,配合紫雪或安宮牛黃丸清熱開竅;
抽搐甚,配合止痙散加強熄風止痙之效;
便秘,加大黃、芒硝通腑瀉熱。
羚角鉤藤湯清熱涼血解毒之力不足,運用時酌加水牛角、丹皮等。
3.現代運用 羚角鉤藤湯常用于流腦、乙腦以及妊娠子癇、高血壓所致的頭痛、眩暈、抽搐等屬肝經熱盛,熱極動風,或陽亢風動者。
4.使用注意 溫病后期,熱勢已衰,陰液大虧,虛風內動者,不宜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