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丸
《金匱要略》
[組成] 1~5、桂枝 茯苓 丹皮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藥各等分(9g)
[用法]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3g),不知,加至三丸 (現代用法:共為末,煉蜜和丸,每日服3~5g)。
[功用] 活血化瘀,緩消癥塊。
[主治] 瘀阻胞宮證。
婦人素有瘕塊,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動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經閉腹痛,或產后惡露不盡而腹痛拒按者,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沉澀。
[方解] 桂枝茯苓丸原治婦人素有瘕塊,致妊娠胎動不安或漏下不止之證。證由瘀阻胞宮所致。
瘀血瘕塊,停留于胞宮,沖任失調,胎元不固,則胎動不安;瘀阻胞宮,阻遏經脈,以致血溢脈外,故見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瘀血內阻胞宮,血行不暢,不通則痛,故腹痛拒按等。
治宜活血化瘀,緩消瘕塊。
君藥桂枝辛甘而溫,溫通血脈,以行瘀滯。
臣藥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藥以化瘀消瘕;
佐藥丹皮、芍藥、茯苓 丹皮、芍藥味苦而微寒,既活血散瘀,又涼血清退瘀久所化之熱,芍藥并能緩急止痛;茯苓甘淡平,滲濕祛痰,以助消癥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氣。
使藥白蜜,丸以白蜜,甘緩而潤,緩諸藥破泄之力。
諸藥合用,活血化瘀,緩消瘕塊,使瘀化癥消,諸癥皆愈。
桂枝茯苓丸配伍特點:一、用桂枝以溫通血脈,又用佐丹皮、芍藥以涼血散瘀,寒溫并用,則無耗傷陰血之弊。二、漏下之癥,采用行血之法,體現通因通用之法,俾瘕塊得消,血行常道,則出血得止。
《婦人良方》以本方更名為奪命丸,用治婦人小產,子死腹中而見“胎上搶心,悶絕致死,冷汗自出,氣促喘滿者。”《濟陰綱目》將本方改為湯劑,易名為催生湯,用于婦人臨產見腹痛、腰痛而胞漿已下時,有催生之功。
[運用]
1.辨證要點 桂枝茯苓丸為治療瘀血留滯胞宮,妊娠胎動不安,漏下不止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少腹有癜塊,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為辨證要點。婦女經行不暢、閉經、痛經,以及產后惡露不盡等屬瘀阻胞宮者,亦可以本方加減治之。
2.加減變化
瘀血阻滯較甚,加丹參、川芎等以活血祛瘀;
疼痛劇烈,加玄胡、沒藥、乳香等活血止痛;
出血多,加茜草、蒲黃等活血止血;
氣滯,加香附、陳皮等理氣行滯。
3.現代運用 桂枝茯苓丸常用于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卵巢囊腫、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等屬瘀血留滯者。
4.使用注意 對婦女妊娠而有瘀血癥塊者,只能漸消緩散,不可峻猛攻破。原方對其用量、用法規定甚嚴,臨床使用切當注意。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瘕不去故也,當下其瘕,桂枝茯苓丸主之。”
2.方論選錄 徐彬《金匱要略論注》卷20: “藥用桂枝茯苓丸者,桂枝、芍藥一陰一陽,茯苓、丹皮一氣一血,調其寒溫,扶其正氣。桃仁以之破惡血,消瘕癖,而不嫌于傷胎血者,所謂有病則病當之也,且瘕之初,必因寒,桂枝化氣而消其本寒;瘕之成,必夾濕熱為窠囊,苓滲濕氣,丹清血熱;芍藥斂肝而扶脾,使能統血,則養正即所以去邪耳。然消瘕方甚多,一舉兩得,莫有若此方之巧矣。每服甚少而頻,更巧。要之癥不礙胎,其結原微,故以漸磨之。此方去瘕之力不獨桃仁。瘕者,陰氣也,遇陽則消,故以桂枝扶陽,而桃仁愈有力矣。其余皆養血之藥也。”
[臨床報道]
將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治療組23例,用桂枝茯苓丸加血竭粉、淫羊藿,煎湯服,每天1劑,每周服5天,3個月為1療程。
結果:服藥1-2療程,顯效9例,有效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1.3%。對照組X例,用西藥丹那唑,亦服藥3個月為1療程,結果:服藥1-2個療程,顯效6例,有效9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 68.2%。經X2檢驗,兩組療效有顯著性差異(P<0.05)。1年后隨訪,中藥組復發率僅 17.4%,西藥組復發率為31.8%。[錢錚.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研究。遼寧中醫雜志 2000;27(4):170]
[實驗研究]
家兔靜脈注射或口服本方1.5小時后,經血液流變學測定:全血還原比粘度(高切、低切)、全血比粘度(高切、低切)、血漿比粘度及纖維蛋白原濃度均明顯降低,紅細胞電泳時間減少,但對紅細胞數、白細胞數、血紅蛋白含量及血漿中膽固醇均無明顯影響。表明本方降低血粘度的作用與血細胞數量或血中膽固醇濃度降低無關,而與血漿中鏈狀高分子物質,尤其纖維蛋白原濃度降低有關。[謝家駿,等.桂枝茯苓丸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中成藥研究 1986;(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