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會厭逐瘀湯治療梅核氣 木蝴蝶配柿蒂治梅核氣
 
     會厭逐瘀湯是清代著名醫學家王清仁創立的治療痘疹飲水即嗆的名方。我父親在王氏會厭逐瘀湯的原方基礎上加減運用治療梅核氣,效果滿意。

     梅核氣是外感風邪引動肺胃積熱上升,侵襲咽喉所致,由于熱毒雍積,加之心情不暢,長期積郁氣滯血凝而成。患者感覺咽喉有物梗阻,初如棗皮,繼而自覺有如腫塊,且不適感逐漸加重,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但吞咽正常。

    二十年前家人因服用人參蜂王漿不當,引動肺火上炎,加之心情不好,導致肝胃不和,久之氣滯血凝,患了梅核氣。先后服過六神丸等藥,只有短效,后請過十多個大夫看過,服了四五十劑中藥,療效仍不十分明顯。后來,翻閱父親留下的醫書,發現在《傅青主女科》的空頁上寫著:“梅核氣是由氣滯血凝而成,用王清仁會厭逐瘀湯加行氣活血化瘀藥方可治愈——非其方無效,因其他藥物達不到會厭處。”

    我茅塞頓開。于是用王清仁《醫林改錯》中會厭逐瘀湯加減,令其連服兩劑后病愈。此后,我用此方治好30多位梅核氣患者,均有顯效。

    會厭逐瘀湯方中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配合當歸、生地活血養血,使瘀血去而不傷血;柴胡、枳殼疏肝理氣,使氣行而血行;元參治喉部結毒壅阻,清利咽喉;桔梗根載藥上行,使藥力達到胸喉之會厭處;再加川樸、香附、烏藥、栝樓、薤白,進一步增強行氣、止痛、破瘀、消腫、化結作用,使邪氣自去,結毒消除。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程進榮 

木蝴蝶配柿蒂治梅核氣

 

王世彪 何繼紅 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

  木蝴蝶苦寒,性升,輕散理氣,為治咽喉疾患的常用藥,常用于治療咳嗽、喉痹等證,亦有疏肝止痛之效,如《本草綱目拾遺》曰:治心氣痛,肝氣痛。柿蒂苦平,性降,臨床常用以降逆順氣,《本草拾遺》曰:蒂煮服之治噦氣。柿蒂味苦降泄,專入胃經,善降胃氣而止呃逆,為止呃要藥。因其性平和,故凡胃氣上逆所致各種呃逆均可應用。《本草綱目》:古方單用柿蒂煮汁飲之,取其苦溫能降逆氣也。二藥配伍,一升一降,升散理氣,降逆順氣,可使咽部氣機升降平衡。可用于生氣動怒,肝郁氣滯,氣郁不舒,清氣不升,濁氣不降,阻于咽喉而發生的咽部疼痛,甚或有異物感,胸悶如塞之梅核氣證。一般用量,木蝴蝶5~10克,柿蒂10~20克。    (中國中醫藥報)

 

治梅核氣的藥茶

 

 

梅核氣,以咽喉中常有異物感,但不影響進食為特征的病證。如梅核阻于喉頭,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而得名。其病因與七情不暢、氣血痰郁有關,多發于女性。相當于西醫的咽部神經官能癥或癔病。《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所載述:“咽中如有炙臠”,當屬此病。《赤水玄珠·咽喉門》:“梅咳氣者,喉中介如梗狀。”《古今醫鑒·梅核氣》:“梅核氣者,窒礙于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狀者是也。始因喜怒太過,積熱蘊蓄,乃成厲痰郁結,致斯疾耳。”因情志郁結,痰氣凝滯所致。治宜理氣解郁化痰,用半夏厚樸湯、加味四氣湯、噙化丸等方。本病往往經年不愈,多成慢性,下列藥茶可供選用。

羅漢果茶 取羅漢果1個,將其切碎,用沸水沖泡10分鐘后,不拘時飲服,每日12次,每次1個。功能:清肺化痰,止渴潤喉。主治慢性咽喉炎,肺陰不足、痰熱互結而出現的咽喉干燥不適,喉痛失音,或咳嗽口干等。《食物中藥與便方》謂:“演員、教師、廣播員等需保護發音器官者常以羅漢果切碎,泡水代茶飲有效。”

大海生地茶 胖大海5枚,生地12克,冰糖30克,茶適量。上藥共置熱水瓶中,沸水沖泡半瓶,蓋悶15分鐘左右,不拘次數,頻頻代茶飲。有清肺利咽,滋陰生津的功能。用于慢性咽喉炎屬肺陰虧虛者,如聲音嘶啞,多語則喉中燥癢或干咳,喉部暗紅,聲帶肥厚,甚則聲門閉合不全,聲帶有小結,舌紅苔少等。對于肺陰不足、虛火夾實之慢性喉炎而兼大便燥結者,用之最宜。

橄攬海蜜茶橄欖3克,胖大海3枚,綠茶3克,蜂蜜1匙。先將橄欖放入清水中煮片刻,然后沖泡胖大海及綠茶,悶蓋片刻,入蜂蜜調勻,徐徐飲之。每日12劑。功能:清熱解毒,利咽潤喉。主治慢性咽喉炎,咽喉干燥不舒,或聲音嘶啞等屬陰虛燥熱證者。

二綠女貞茶 綠萼梅、綠茶、橘絡各3克,女貞子6克。先將女貞子搗碎后,與前三味共入杯內,以沸水沖泡即可。每日1劑,不拘時飲服。功能:養陰利咽,行氣化痰。對肝腎陰虛,虛火上浮,氣郁痰結之咽痛不適,咽喉異物感,飲之有良益。

  作者:王業龍    文章來源:上海中醫藥報

 
 
         

 

健脾疏肝化痰法治療梅核氣案

 

華榮 廣東省中醫院

  梅核氣一詞首見于宋代《南陽活人書》,其云:梅核氣……塞咽喉,如梅核絮樣,咯不出,咽不下。描述了該病的典型癥狀。而早在《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就對該病證進行了記載,其曰:心脈大甚為喉吤。即言喉中有異物梗阻。該篇又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憺憺,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描述膽腑病變會咽部有物梗阻,多次想把它吐出來,卻怎么也吐不出來的癥狀。《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言:婦人咽中如有炙卵,半夏厚樸湯主之。自此以來半夏厚樸湯成為了治療該病的經典方劑。

  國醫大師李振華認為該病雖發于咽喉,卻與臟腑失調有關,咽部異物感為標,肝脾失調為發病之本,氣滯痰凝咽喉為其病機關鍵。其病因病機主要是情志所傷,肝氣郁結,橫逆于胃,胃失和降,聚濕生痰,肝胃之氣失其疏泄和降而上逆,痰隨氣升,痰凝氣滯于咽喉而發病。亦有飲食勞倦或憂愁思慮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聚濕生痰,痰濕阻滯,土壅木郁,痰氣循經上逆,交阻于咽喉而發病者。

  病案舉例

  肖某,女,45歲,20101019日初診。患者于3年前出現咽干不適,咽部異物感,在廣東省中醫院耳鼻喉科檢查示:咽部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雙側扁桃體度腫大,慢性充血,表面有膿栓,瘢痕粘連。診斷為慢性咽炎、慢性扁桃體炎。給予中西藥和中藥湯劑治療半年未見好轉,后考慮由扁桃體腫大引起,于20088月進行了扁桃體切除術,手術順利,雙側扁桃體窩無腺體殘留。但術后癥狀仍未見好轉,曾輾轉幾個耳鼻喉科醫師治療不效。刻下癥見:自覺咽干灼熱,咽部異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心煩,失眠。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中醫診斷:梅核氣(脾虛肝郁,氣滯痰凝咽喉);西醫診斷:慢性咽炎、慢性扁桃體炎切除術后。治以健脾疏肝,降氣化痰,清利咽喉。予李振華自擬理氣消梅湯。處方:紫蘇子10克,射干10克,木香10克,桔梗10克,膽南星10克,甘草5克,白術10克,厚樸10克,橘紅10克,云苓5克,陳皮10克,蟬蛻5克,法半夏10克。5劑,水煎服。囑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厚味之品,保持心情舒暢。

  20101026日二診:咽干灼熱消失,有少許咽部異物感,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說明藥中病機,痰氣漸消,熱邪已清,繼守上方5劑鞏固療效。

  2010112日三診:咽部不適癥狀基本消失,唯心煩,夜眠夢多,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上方改云苓20克,加首烏藤30克,黃連5克。6劑,水煎服。

  201112日隨訪,咽部不適未復發,一切正常。

  按:咽喉是肺胃之門戶,如肺胃蘊熱,火熱炎上,氣血結于咽喉,可見局部充血色紅,熱灼津液而咽干。氣屬無形,痰雖有形而聚于經絡,故咽部有異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舌淡紅,苔薄白,說明病雖日久,仍屬易治。脈沉細,提示病邪在里,已傷陰血。內傷陰血,虛熱上擾,心神不寧,故心煩,夜眠夢多。故證屬脾虛肝郁,氣滯痰凝咽喉,治以健脾疏肝,降氣化痰,清利咽喉為主,兼以清心養血安神。初診方中法半夏、橘紅、云苓、甘草、陳皮、白術,健脾祛濕化痰;紫蘇子、厚樸,降氣化痰;桔梗、射干,清利咽喉;蟬蛻散熱利咽開音,用此藥治療咽喉不利,咽癢喑啞兼有熱邪者,不論風熱,痰熱,辨證用之,效尤佳。二診咽干灼熱消失,仍有少許咽部異物感,說明藥中病機,痰氣漸消,熱邪已清,守上方繼續治療。三診加重云苓用量,加首烏藤養心安神,黃連清心安神。囑患者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厚味之品,保持心情舒暢。諸法合用,標本兼治。

  梅核氣一病,女性多于男性,癥狀常見咽干灼熱,與現代醫學的慢性咽炎、慢性扁桃體炎,癔球癥狀十分相似。有咽部異物感又須與中醫的噎膈相鑒別,患者也常會因此而認為自己罹患惡性腫瘤。臨床醫生如果經驗不足,對梅核氣的病因病機認識不足,也常會誤診。即使診斷正確,臨床單用半夏厚樸湯也難取速效。筆者跟隨李振華學習數年,用其自擬理氣消梅湯化裁治療梅核氣,屢獲良效。此方特點是在半夏厚樸湯基礎上加用疏肝理氣之品,氣行則痰消。同時,對癥應用清利咽喉之品,以治其標,標本兼治,獲效甚捷。由于清利之品性味苦寒,用之不當易損傷脾胃,加重病情,故需結合臨床權衡此類藥物的用量輕重。(中國中醫藥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咽炎,梅核氣化痰無效,可以考慮化瘀
杏林拾珍:“會厭逐瘀湯”與梅核氣
會厭逐瘀湯
慢性咽炎診療三階段
梅核氣
咽喉異物感,吐不出,咽不下,氣滯痰郁,從疏肝解郁開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川市| 无棣县| 崇礼县| 灵川县| 阳山县| 唐海县| 盱眙县| 车致| 南丰县| 北京市| 苍南县| 和顺县| 潢川县| 和静县| 大悟县| 乡城县| 屏东县| 东乌珠穆沁旗| 新蔡县| 竹山县| 韶关市| 芦山县| 孙吴县| 临沭县| 从化市| 郓城县| 蚌埠市| 明光市| 白山市| 虎林市| 鸡西市| 定州市| 西青区| 东丽区| 麟游县| 镇远县| 乐至县| 靖西县| 邵阳市| 乌兰察布市| 平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