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臨證發微(一)
作者:王慶其
關鍵詞:《內經》 臨床 醫案
消渴,治之以蘭
《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經文提示以下意義:一、脾癉是以口甘為主要特征的病,癉者熱也,脾癉即是脾熱;二、脾癉是由嗜食甘美多肥的食品所引起;三、脾癉可以轉化為消渴,或者說脾癉是消渴之先兆病癥;四、消渴可用佩蘭治療,以祛濁清熱。古之消渴病類似今之糖尿病(當然消渴不完全等同于糠尿病),糖尿病的形成,除與遺傳因素及自身免疫有關外,與長期嗜食甘美肥脂食品有一定關系,而這些食品可令濕濁內生,郁而化熱,故《內經》提出“治之以蘭”。
目前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大多采用清熱潤肺、補氣養陰、清胃瀉火、滋陰補腎、活血化瘀等方法,而芳香化濕、淡滲利濕被人們忽略了。誠然,糖尿病辨證屬虛、屬熱者居多,但屬痰濕內盛,濕濁化熱者其實并不少見。據查痰濕內阻型糖尿病,多見于肥胖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此類患者胰島素并不缺乏,而是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反應性降低,血糖利用率減少,此型糖尿病常合并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癥。實踐證明,經臨床辨證確屬痰濕內阻型者,可采用芳化痰濕之方藥,如蒼術、陳皮、藿香、佩蘭、竹茹、枳實、茯苓、米仁、通草等,不僅對控制血糖,而且對改善肥胖、高脂血癥等有較好療效。
病案舉例:阮××,男,48歲。素體肥胖,體重指數約在28左右,平素身體尚好,偶有血壓偏高,用藥后即緩解,未能堅持服藥,近單位體檢發現,膽固醇7.8mmol/L,甘油三脂2.1mmol/L,空腹血糖8.1mmol/L。家族中其母有糖尿病史,因長期服用西藥降糖藥,后并發糖尿病性腎病,導致慢性腎功衰竭。故患者情緒較緊張,尤其害怕西藥的副作用。遂來請中醫診治,診其體型肥胖,舌體胖,苔膩,舌邊有齒痕,血壓基本正常,脈濡滑,目前基本無明顯自覺癥狀。辨證屬痰濕之體,治擬芳香化濁,淡滲利濕。藥用蒼術15g,米仁30g,制半夏12g,茯苓15g,藿佩蘭各15g,砂蔻仁各4.5g(包),通草3g,滑石30g,陳皮6g,竹茹6g,枳實9g,車前子30g(包),澤瀉12g,此方加減中曾用黃連、連翹、漢防已、茵陳、葛根等,治療1個月后復查空腹血糖6.8mmol/L,膽固醇6.4mmol/L,甘油三脂1.8mmol/L,還是無自覺癥狀,苔膩明顯改善。繼進1個月后,再次復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正常范圍,膽固醇6.5mmol/L,甘油三脂1.6mmol/L。囑注意飲食控制,適當運動,遂停藥,隨訪半年,情況良好。
胃為之市
語出《素問·刺禁論》。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消化食物,猶如市場之營運不休。《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胃既為“市”,就必須保持市場營運的每個環節通調,才能生生不息。《醫學入門》云:“胃司納食,主乎通降”。類似記載有葉天士“胃宜降則和”,王孟英之“胃以通降為用”,等。大凡胃之病理,無非通降失調而已,胃不通則氣不運,或脹、或痛、或痞、或滿,諸癥蜂起;胃不降則胃氣逆,或嘔、或吐、或噦、或噫,諸癥叢生。歷來治胃病者,方法雖多,總以通降胃氣為不二法門。胃寒者,溫而通之;胃熱者,清而通之;胃燥者,潤而通之;胃濕者,燥而通之;胃氣虛者,補而通之;氣滯者,調氣而通之;氣逆者,降逆而通之;氣陷者,補氣升陷兼以通降之,不一而足。
近年治胃食管返流病甚多,患者常主訴胸中疼痛、燒灼感,以飯后1小時為甚,常伴噯氣、泛酸、痞滿、隱痛等,有的還表現為咽部如有物堵,吐之不出,吞之不下,進食無妨,夜間有因泛酸入氣管出現咳嗽等。病情頑固,易反復發作。現代醫學認為,由食管下端括約肌功能失調,或幽門括約肌的關閉功能不全,胃和十二指腸內容物返流入食管,引起胃、食管炎性改變,繼而發生功能障礙。治療通過促動力藥物、抑酸藥物、粘膜保護劑的使用,有一定療效。但往往病情遷延,易于反復。《內經》云“胃為之市”。今因胃氣升降失調,胃氣上逆,氣機阻滯,不通則痛,不降而吞酸噯氣,治宜辛開苦降,取半夏瀉心湯、旋覆代赭湯、丁香柿蒂湯諸方化裁,往往得心應手。
病案舉例:張×,男,48歲。近4個月來,每于進食后1小時半左右,中上腹痞滿隱痛,胸口有燒灼感,彎腰,頭低位仰臥時,癥情加重,伴有噯氣、泛酸,食欲尚好,就是不敢多食,食多必作。外院胃鏡示:返流性胃炎,活動(++),伴粘膜糜爛,幽門螺旋桿菌(+):查患者素喜甜食及醋等,凡食必加重。察舌質偏紅,苔薄黃,脈弦滑。此中焦升降失司,胃氣上逆,酸隨氣逆,胃氣不得和降,故中上腹痞脹、隱痛。治宜和胃降逆、理氣制酸。藥用:制半夏12g,川連6g,黃芩12g,炒白術12g,旋覆梗15g,代赭石30g,枳殼12g,木茴香各9g,煅瓦楞30g,延胡索12g,制香附12g,竹茹6g,炮姜4.5g,甘草4.5g,14劑。后癥情明顯緩解。囑其食不必太飽,保持大便通暢,忌食酸、辣、甜食,緩解工作壓力,保持充足睡眠等。再以上方加減調治3個月,諸證消失。停藥3個月后胃鏡復查:慢性淺表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期間,偶因飲食不慎而小發,用胃蘇沖劑即平。
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
語出《靈樞·五音五味》。經文揭示了婦人以血為本的生理特性和容易發生氣有余、血不足的病理特點。《婦科玉尺》提出“女子以血為主,男子以精為主”的觀點,后世亦有“女子以肝為先天,男子以腎為先天”之說。現代分子遺傳學認為,男女染色體方面的差別,決定其體質的差異。中醫認為,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條達,惡抑郁。肝體陰而用陽,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流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對于氣機的調暢具有重要作用。再者氣與血之間關系至密,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瘀。故人之氣血調節與肝的生理功能關系甚大。從臨床實踐看,女性特有心理氣質尤其容易產生肝氣郁滯,進而波及血分,影響血行,血為氣滯,沖任不暢,可發生月經先后無定期、痛經、經行乳房脹痛、閉經、妊娠腹痛、缺乳、不孕癥等;肝郁化火,擾亂沖任血海,迫血妄行,可致月經先期、月經過多、崩漏、胎漏、產后惡露不絕;氣火上炎,可發為經行頭痛、經行吐衄、經行情志異常、乳汁自出;肝郁犯胃,可發生經前嘔吐、妊娠惡阻等等。婦人之經、帶、胎、產過程中,又極易耗血,而致肝血不足。在治療中,疏肝以理氣,養肝以理血,則是婦科常用大法。
病案舉例:劉×,女,34歲。初診:多產體虛,已扎管,經行先后無定,本次遲10日而行,行則量少即止,隔10日又復行。胸悶腹脹,納谷不香,周身骨節酸楚。按脈虛細而弦,舌苔薄白,證屬肝郁脾虛,氣血不調。治療采用理氣解郁,扶土益血法。方藥:當歸9g,川芎4.5g,白芍6g,制香附9g,郁金6g,枳殼4.5g,合歡皮9g,丹參9g,巴戟天9g,焦白術6g,漢防已6g,秦艽9g。
復診:用上方加減法治后,脈象虛細而數,舌質絳而苔薄黃。診后認為多產傷腎,腎水不足,以涵木,肝郁化火,陰虛內熱,乃采用固腎疏肝,養血清熱法。方藥:當歸9g,白芍9g,山萸肉9g,女貞子9g,玄參9g,合歡皮9g,制香附9g,白術6g,陳皮6g,柴胡4.5g,青蒿6g。服藥后,陰虛火旺的癥狀日減,而經水已調(《朱小南婦科經驗選》)。
按:月經不定期,病因不一,但以肝郁的因素占多數。女子以肝為先天,婦人氣常有余而血不足。本例肝郁而影響氣血運行,治用香附、郁金、合歡皮以疏肝理氣;歸、芎、丹參調經養血;更用白術健脾,防已、秦艽疏通經絡,活絡筋骨;又因肝血虛虧,腎水不足不能涵木,再以調肝柔肝,補腎育陰諸藥,標本兼治,經水得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