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循卿臨診精華
作者:孫衛平
關鍵詞:盛循卿 學術經驗 驗方集錦
年屆八旬的國家級專家、浙江省中醫學會副會長、全國名老中醫盛循卿主任醫師,對中醫內、兒科頗有研究,更善于將仲景學說靈活施用。就四逆散古方的應用闡發,造詣精深,對醫治脾胃病、腎系病、中風、情志病、消渴及小兒泄瀉、疳積、夜啼等皆有良效。筆者先后隨盛師抄方累十余年,特在本文中匯其部分臨床經驗和效方,整理明晰,以資后學。
學術經驗
盛循卿臨診60余年,長于內科,旁通兒、婦諸科,對脾胃病研究尤深,曾提出脾胃氣機失調是該系統疾病的共同病機,辨治時十分注重脾胃的寒熱、燥濕、虛實和升降,認為治療脾胃必先調養肝氣,疏肝理氣即是調理脾胃氣機。例如胃脘痛,“雖有氣痛、血痛、冷痛、痰痛、食痛、虛痛、燥痛之分,但疏理氣機則為通用之法。兼滯者行而調之,兼逆者降而調之,兼積者消而調之,兼痰者化而調之,兼熱者清而調之,兼燥者潤而調之,兼虛者補而調之。”還認為“胃病用藥,其性味宜甘平,慎用苦寒開破之劑,若有熱象僅加一、二味苦寒之品即可。氣郁積滯甚者,要待明確無出血傾向后方可投少量香燥走竄之藥。同時,用量宜輕,慎用單味重劑,以免加重脾胃功能的失衡。”并“注重藥食結合,飲食起居有節,情懷舒暢,濕阻食積者,忌肥甘厚味及滋補之物;陰虛津少者,禁辛辣溫燥之劑;胃痛持續不解解或疑有出血傾向者,宜進半流質或流質食物’食積不化者,暫緩進食或節食。服藥時,脾胃虛寒者,藥宜溫服;胃中實熱者,藥宜涼服。”皆有講究。
膽石癥為內科常見多發病,盛老將現代醫學的辨病和傳統醫學的辨證相結合,宗張景岳“脅痛之病,本屬肝膽二經,以二經二脈皆循脅肋故也”之說,治療以疏肝利膽為主,參以碎石、排石藥物,以金錢草、郁金、雞金為溶石主藥,因雞金因煎煮不能析出有效成份,故提出必須研吞,確是經驗之談。在臨診中,根據本病前期體健,后期體虛;或偏氣滯,或偏濕熱,具體施治,頗忌不明病情,濫用攻下克伐之品,胃敗正傷,從而顧護脾胃之氣。鑒于結石性質多呈膽固醇性,故一俟明確脂代謝紊亂,便在方中加入化脂消石藥,以減少此類病人的復發率。
中風屬內科四大急癥之一,入臟入腑者往往病情兇險,盛老臨診熔仲景、河間、丹溪、東垣、景岳、天士諸家學術于一爐,使其治法歸納為開閉、固脫、填精回陽、蠲飲通絡、化痰祛風、溫陽祛風等中風九法。對應用地黃飲子治療中風“疒音厥風靡”和資壽解語湯辛溫祛風治療“真中風”獨具匠心,屢獲良效。
在急性熱病的治療上,盛老主張宗《傷寒論》而不局限于傷寒方,師溫病學說而不機械于四時溫病,指出:“熱病傳變最速,應先發制敵,見微防漸,護于未然,不使病邪有內傳之虞。”使用藥物以輕靈取勝,重視保津養陰高熱急癥治療要則,所研創的“清暑合劑”經臨床驗證數以百計,其效甚好。
就尿路結石的治療,十分重視在應用清利大法同時,處理好攻補關系,既是對體健病輕者,施治也忌大利、大下,以免反傷正氣,影響療效。對體弱及血絡損傷者,則輔之以補。然補虛的目的在于改善體征,使臟腑功能得到調整,促排結石;凡結石日久不下,諸藥弗應,則配以桂枝溫腎,鼓舞陽氣,推動砂石下行外排。力薦琥珀、雞金二藥,曰:雞金乃張錫鈍所獨鐘,功在碎石;琥珀具散結化石止血之功,最宜石結血淋諸癥。
古方今用
盛老臨診善用仲景方出入化裁,如四逆散方,本治少陰病四逆,經其臨床研究發揮,已廣泛施治于梅核氣、乳癖、奔豚、泄瀉、胃脘痛、脅痛、郁癥、月經不調等癥,且效若鼓桴。就四逆散方主治功用,推崇丹波元堅“此方曾云治少陰,實陽明、少陰藥也”之旨,贊同陸淵雷“本方實治肝郁之病”的結論。認為四逆散不僅適于傷寒少陰病癥,更宜于肝失條達,木郁氣滯,累及他臟所致肝脾失調、肝胃不和、肝經郁熱等一系列由情志病變所誘發的肝、膽、胃腸等病患。確立本方方義為:疏肝理脾,和解表里,緩急止痛,宣樞氣機,透解郁熱,調和氣血。
施治中,柴胡在清肝經郁熱或虛熱時,用量宜偏重;當疏肝理氣時,用量則宜偏輕。若陰液不足或服用柴胡偶感口干者,配合斂散護陰生津的白芍,或者相應減少柴胡用量,如用醋制柴胡或鱉血制柴胡,則罕見此弊。芍藥施治,除有不致柴胡傷陰劫液之功效外,還有他途,根據患者不同癥狀和人體差異,分別運用生品、炒品、赤芍、白芍。生白芍長于清肝經虛熱,炒白芍側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而赤芍有清肝涼血功效,常用治肝經郁熱;炒赤白芍合用則補肝散瘀清潤并舉。枳實苦酸性寒,非攻之需,盛老不輕易妄用,恐傷人正氣,故常以枳殼易之,枳殼且有升提清陽作用,其生品尤適用于氣虛下陷之胃中墜滯。甘草生品清熱,炙用緩急建中,清炙甘草既除蜜炙之滋膩礙胃,又有補中之力,故亦屢用之。
此外,就某些古方臨診配伍治療專病頗具見地,如痛瀉要方合槐米治療慢性非特異性過敏性結腸炎;四逆散配無花果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半夏秫米湯和蟬衣治療小兒夜啼;養陰滋腎方中加溫運之藥,振奮陽氣,推動陰液輸布主治糖尿病,均奏奇效。
驗方集錦
1、胃脘痛方
組成:柴胡、枳殼、蘇梗、郁金各9g,白芍、川楝子各12g,蒲公英、無花果各15g,甘草、雞金、青皮、陳皮各6g。
功效:疏肝和胃,理氣定痛。
主治:中脘脹痛,食后更甚,噯氣時作,苔薄黃,脈弦。(慢性淺表性胃炎)
方義:盛老認為“治胃必先調肝”,故以四逆散為主,疏肝理郁,和胃調氣,緩急止痛;合郁金、香附、蘇梗、陳皮疏木和中;加川楝子、青皮行氣解郁,安胃定痛;無花果、蒲公英清熱護胃,雞金助運醒中,以助后天。主治木郁氣滯,累及脾胃所致肝胃不和,肝脾失調,胃氣上逆等。
2、滋陰清熱口糜方
組成:生熟地、黃芩、枳殼、炙枇杷葉、天冬、麥冬、玉竹各10g,石斛12g,茵陳15g。
功效:泄熱利濕,護陰和胃。
主治:口舌生糜,反復不愈,口渴尿赤,便下干結(復方性口腔潰瘍)。
方義:本病因胃腸濕熱交蒸,淫火上迫,至口舌糜爛,反復遷延不愈。方用玉竹、生熟地、天麥冬、甘草、石斛益胃陰兼清虛熱以治本;加茵陳清熱利濕,佐黃芩苦守泄熱燥濕;炙枇杷葉、枳殼降氣和胃、清上蒸之濕熱以治標,遂使本虛標實諸癥自除。
3、慢性泄瀉湯
組成:陳皮、防風、木香各6g,白術、赤芍各9g,白芍、當歸各12g,槐米、白槿花各15g。
功效:抑肝扶脾,清化濕熱。
主治:腸鳴腹痛,便下時干時溏,或挾有粘液、濃血(慢性結腸炎)。
方義:方從吳鶴皋“瀉其之脾,痛其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之意,以白術燥濕健脾,當歸、白芍養血柔肝,陳皮、木香理氣醒脾,防風疏風寬腸,槐米、黃連、白槿花清腸瀉熱,涼血護絡,共奏柔肝健脾,清腸涼血之功。
4、傷暑高熱方
組成:藿香、佩蘭、川樸各9g,香薷6g,枇杷葉、板藍根各12g,鴨跖草15g,川連4g。
功效:解表清暑,化濕醒中
主治:發熱無汗,頭痛惡寒,口渴面赤,胸悶脘痞,身倦肢乏(夏季上感高熱)。
方義:夏季解暑而兼外寒,形似傷寒,實為內暑外寒挾濕,故宜外解表寒,內清暑熱,兼以化濕為治。主用香薷辛溫發散,發越陽氣,解外感之邪,川樸寬中散滿,行脾胃之濕,二藥配伍,亦符“濕為陰邪,非溫不解”之訓,加藿香、佩蘭則辛散外寒,芳香化濕作用益強,佐枇杷葉和中理氣降濁,用鴨跖草、板藍根、川連意在苦寒清泄暑熱。
杭州市中醫院(浙江,310007) 孫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