Ⅴ、腎病證治
⑴腎病辨證原則
腎為先天之本,藏真陰而寓元陽,故腎病有虛證和本虛標實證之分。虛證又有陽虛、陰虛之分,陽虛者又有腎氣虛弱、腎陽不振、腎不納氣之不同;陰虛多指腎陰(精)虧虛證。本虛標實證多為腎虛水泛、陰虛火旺之證。
⑵腎病的癥狀
①腰膝酸痛:其原因有腎精虧虛、寒濕侵腎所致。
②耳鳴、耳聾、眩暈:多為腎精虧虛,不能上充于耳所致。
③陽痿遺精、月經失常:男子腎虛不能固藏精氣,導致遺精、精少不育;女子沖任不固,可引發月經失常,如崩漏。
④淋濁、尿血:如有腎陰虧虛,虛火傷絡;或陽氣虛衰,不能攝血,均可出現淋濁、尿血之證。
⑤小便異常:如陽虛陰盛,開少合多,不能化氣行水,則出現尿少不暢,排出無力,甚至癃閉;如陽虛不能蒸水化氣,腎氣不能固攝,則有小便清長量多,尿意不盡或遺尿。
⑥水腫:如腎陽虛導致水液內停,可形成水腫,屬陰水范疇。
⑶腎病治療原則
一般來說,腎病以虛證為多,按照“虛則補之”的原則,當以補腎為主。腎陽虛者溫補腎陽;腎陰虛者滋養腎陰;本虛標實者,則須補瀉兼施。
⑷腎病分證論治:
①虛證
腎氣虛弱證:腰膝酸軟,耳鳴重聽,眩暈健忘,溺有余瀝,小便頻數或失禁,遺精,氣短乏力,舌淡胖,邊有齒印,苔薄白,脈細弱;為腎氣虧損、固攝益氣所致,治療以補腎益氣為主,方藥選用大補元煎加減:人參、炒山藥、熟地、杜仲、當歸、山茱萸、枸杞、炙甘草等。
腎陽不振證:腰膝酸冷,尿少,肢體浮腫,畏寒肢冷,面色恍白,頭昏耳鳴,陽痿滑精,黎明腹瀉便溏,舌淡胖嫩,苔白潤,脈沉細;為腎陽虛衰、溫煦失職所致,治療以溫補腎陽為主,方藥選用金匱腎氣丸合右歸丸加減:熟地、炒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肉桂、附子、枸杞子、鹿角膠、菟絲子、杜仲、當歸等。
腎不納氣證:少氣不足以息,動則喘甚,或喘而汗出,小便不禁,或見胸悶心悸,舌淡白,脈虛弱;為腎氣虛弱、氣失攝納所致,治療以補腎納氣為主,方藥選用人參胡桃湯加減:人參、胡桃、生姜、大棗等;或參蛤散加減:蛤蚧、人參等。
腎陰(精)虧虛證:形體羸瘦,頭昏健忘,失眠,夢遺,耳鳴耳聾,腰腿酸軟,男子精少,女子經閉,低熱虛煩,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腎精虧損、失于濡養所致,治療以滋養腎陰為主,方藥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熟地、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等;或左歸丸加減:熟地、山藥、枸杞子、山萸肉、川牛膝、菟絲子、鹿角膠、龜板膠等。
②本虛標實證
腎虛水泛證:全身浮腫,下肢尤甚,臍腹脹滿,小便短少,或咳嗽氣喘,痰多清稀,心悸、目眩,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滑;為腎陽虧虛,氣化失職,水濕泛濫所致,治療以溫腎利水為主,方藥選用真武湯加減:茯苓、芍藥、白術、制附子、生姜等;或濟生腎氣丸加減:熟地黃、山茱萸、丹皮、山藥、茯苓、澤瀉、肉桂、制附子、牛膝、車前子等。
腎虛火旺證: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虛煩少寐,頭暈目眩,顴紅唇赤,腰膝酸痛,口干咽燥,陽興即遺,尿赤便秘,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腎陰虧損、失于滋養、虛熱內生所致,治療以滋腎陰降火為主,方藥選用知柏八味丸加減: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知母、黃柏等;或大補陰丸加減:黃柏、知母、熟地、龜版、豬脊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