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傷寒論應該背誦下來的398條(201
傷寒論應該背誦下來的398條(201-300)
201.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202.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03.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
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
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205.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207.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方一。
甘草(炙,二兩) 芒硝(半斤) 大黃(清酒洗,四兩)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溫頓服之,以調胃氣。
208.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
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與桂枝湯)其熱不
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大承氣湯。方二。
大黃(酒洗,四兩) 濃樸(炙,去皮,半斤) 枳實(炙,五枚)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
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酒洗,四兩) 濃樸(去皮,炙,二兩) 枳實(大者,炙,
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
勿服之。
209.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
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后必溏,
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后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
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小承氣湯。方三。(用前第二方。)
210.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211.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212.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
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順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
發熱譫語
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方四。(用前第二方。)
213.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
更莫復服。方五。(用前第二方。)
214.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
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方六。(用前第二
方。)
215.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
之。方七。(用前第二方。)
216.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然汗出則愈。
217.汗(汗一作臥)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
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方八。(用前第二方,一云大柴胡湯。)
218.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219.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又作枯,一云向經)譫語、遺尿。發汗,則譫
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方九。
知母(六兩) 石膏(碎,一斤)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20.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 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方十。
(用前第二方。)
221.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
(公對切)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
梔子豉湯主之。方十一。
肥梔子(擘,十四枚) 香豉(綿裹,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梔子取二升半,去滓;內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快
吐者,止后服。
222.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十二。
知母(六兩) 石膏(碎,一斤)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23.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方十三。
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224.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225.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方十四。
甘草(炙,二兩) 干姜(一兩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226.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227.脈浮、發熱,口干、鼻燥、能食者則衄。
228.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 ,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方十五。(用前第十一方。)
229.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方十六。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洗,半升) 甘草(炙,三兩) 生姜(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230.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方十七。(用上方。)
231.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
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方十八。
(用上方。)
232.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麻黃湯。方十九。
麻黃(去節,三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甘草(炙,一兩) 杏仁(去皮尖,七十個)
上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白沫;
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233.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
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方二十。蜜煎導方。
食蜜(七合)
上一味,于銅器內微火煎,當須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
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試甚良。
又大豬膽一枚,瀉汁,和少許法醋,以灌谷道內,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234.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方二十一。
桂枝(去皮,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以助藥力取汗。
235.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方二十二。(用前第十九方)
236.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
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方二十三。
茵陳蒿(六兩) 梔子(擘,十四枚) 大黃(去皮,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
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237.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
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方二十四。
水蛭(熬) 虻蟲(去翅足,熬,各三十個) 大黃(酒洗,三兩) 桃仁(去皮尖及兩仁者,二十個)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238.陽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
屎者,宜大承氣湯。方二十五。(用前第二方。)
239.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0.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
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方二十六。(大承氣湯用前第二方,桂枝湯用前第二十一方。)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方二十七。(用前第二方。)
242.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一作息)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方二
十八。(用前第二方。)
243.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吳茱萸湯。方二十九。
吳茱萸(洗,一升) 人參(三兩) 生姜(切,六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244.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
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
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方三十。
豬苓(去皮) 白術 茯苓(各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桂枝(去皮,半兩)
上五味,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245.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一作如)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
過。太過者,為陽絕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46.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247.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方三
十一。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炙,半斤) 大黃(去皮,一斤) 濃樸(炙,去皮,一尺)
杏仁(去皮尖,熬,別作脂,一升)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248.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方三十二。(用前第一方。)
249.傷寒吐后,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方三十
三。(用前第一方。)
250.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后,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方三十四。
(用前第二方。)
251.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
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頭硬,
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方三十五。(用前第二方。)
252.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
湯。方三十六。(用前第二方。)
253.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方三十七。(用前第二方,一云大柴胡湯。)
254.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方三十八。(用前第二方。)
255.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方三十九。(用前第二方。)
256.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
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方四十。(用前第二方。)
257.病患無表里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喜饑,至六
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方四十一。(用前第二十四方。)
258.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便膿血也。
259.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一作溫)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
260.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方四十二。(用前第二十三方。)
261.傷寒身黃發熱,梔子柏皮湯主之。方四十三。
肥梔子(擘,十五個) 甘草(炙,一兩) 黃柏(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262.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方四十四。
麻黃(去節,二兩) 連軺(連翹根是,二兩) 杏仁(去皮尖,四十個) 赤小豆(一升) 大棗
(擘,十二枚) 生梓白皮(切,一升) 生姜(切,二兩) 甘草(炙,二兩)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目錄>
<篇名>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屬性:263.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265.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
而悸。(一云躁。)
266.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方一。
柴胡(八兩) 人參(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炙,三兩)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267.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68.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269.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270.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271.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272.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目錄>
<篇名>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屬性:273.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274.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275.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276.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方一。
桂枝(去皮,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取汗。
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方二。
278.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
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279.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
之。方三。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去皮,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 生姜(切,三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去皮,三兩) 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生姜(切,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
(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80.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下利者先煎芍藥三沸。)

<目錄>
<篇名>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屬性:281.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282.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
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患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284.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285.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里,不可發汗。
286.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287.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288.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 臥,手足溫者,可治。
289.少陰病,惡寒而 ,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290.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291.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292.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至一作足)灸少陰七壯。
293.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294.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
竭,為難治。
295.少陰病,惡寒、身 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297.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298.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 、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一作吐利而躁逆者死)
299.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1)《醫隱》系列之《傷寒易玄》之十二
《傷寒論》----張仲景(211!240)
堅持每天背點《傷寒》,我已經背誦29天啦!????????
《伊尹湯液經》發汗吐下后第十三,發汗吐下后 上篇上/下
壞病與變證之不同
《鄭欽安醫書闡釋》全本 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贡区| 泾阳县| 农安县| 新疆| 泉州市| 景东| 桂林市| 濮阳县| 巴马| 章丘市| 开江县| 临西县| 临沭县| 壤塘县| 治多县| 左云县| 哈尔滨市| 宁乡县| 思南县| 华阴市| 吉木萨尔县| 来安县| 旌德县| 上栗县| 焦作市| 阜阳市| 扎鲁特旗| 安顺市| 青神县| 平乐县| 安福县| 宿松县| 延吉市| 富阳市| 全椒县| 唐山市| 湾仔区| 焦作市| 丰台区| 大理市| 郸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