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陽明病為陽亢邪熱的熾盛的極其階段,往往會出現重癥狀,如三急下證。故應詳辨立斷。 C、陽明病也有合邪病,如熱與濕合,而致發(fā)黃證,與陽明蓄血及虛寒證,不能食,嘔吐,飲水即噦等,臨床辯證不可拘泥于經腑二證范圍。 辨少陽病:少陽病邪已離太陽之表,尚未進入陽明之里的階段,病變表現在半表半里之間。本癥也可以從本經起病。1、少陽病的主要脈證——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脈弦等。 2少陽病辯證:在臨床上除分辯主要脈證外,還應注意以下兩點A由于少陽病是外在表證和里證之間,每有兼表或兼里的證候出現,因此,必須辨清偏表或偏里。B、少陽病是病邪在表在里的中間階段,其脈證往往不能同時并見。因此,只有從癥狀上能辨析出病位在表在里即視為少陽病。
(二)三陽分證 在疾病過程中,患者的正氣趨于衰微,癥狀的總的表現為衰退現象時,稱為陽癥,三陰證,即太陰、少陽、厥陰,也是陰證的三個類型。 辨太陰病:太陰病的形成有兩個因素,一為陽經傳變而來,一為脾胃素虛,外邪直中太陰。病變多表現為里虛寒癥。 1、太陰癥的主要脈證: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舌苔而滑膩,脈濡弱或遲緩等。 2、太陰病辯證:在臨床上除必須分辨其主要脈證外,還應注意以幾點。A太陽與陽明的病位相同,而性質相反,太陰為虛寒證,陽明為實熱證。臨床時每有相似癥狀出現(如二癥皆有腹痛)B太陰病因傳變而來的,往往兼有他經癥狀,必須分辨其兼證的病位和性質,不可拘于太陰虛寒不予兼顧。C、太陽雖有里虛寒證,如病經數日后見大便硬,脈由微澀轉長, 此由陰轉陽,不可認定太陰虛寒而不顧轉陽之機。 D、辨太陽病時,如忽見暴煩下利,應注意是否脾陽將復,為欲愈之象。 辨少陰病:少陰病,一方面自傳而來,一方面是因體質素虛,外邪直中所致。無論傳變或直中,皆為嚴重階段,是屬全身虛寒證。此病主要是心腎兩臟機能衰減,病的性質,一般可分為虛寒與虛熱兩類型。 1、少陰病的主要脈證:脈微細,但欲寐。2、少陰病虛寒和虛熱的分類:A、虛寒——無熱惡寒,口中和,下利清谷,手足厥冷,小便色白,脈沉微等,此為主要脈證。 B、虛熱——心煩不寐,口燥,咽痛,胸滿下利,脈沉細微,舌尖紅赤等,此為主要脈證。3、少陰病變化較復雜,在臨床上除必須分辨虛寒,虛熱兩證候外,還應注意以下五點。A臨床上有時會出現少陰病與他經同病的癥狀,如太陽與少陰同病的癥候,以及少陰陰液虧液虧竭而又出現陽明燥實證候等。B、少陰寒證中以四肢厥逆癥狀為主證之一,但四肢厥逆證,并不是一個原因造成的,如四逆散就是陽郁氣不宣通所致,因此,臨床見厥時不能斷為少陰虛寒,必須全面觀察。C、在分辨少陰病寒熱證時,必須仔細觀察寒熱證的真假,因為陰盛陽虛到一定的程度時,每會出現格陽現象,臨床時應加以注意。D、病至少陰,無論虛寒證,虛熱證皆屬嚴重階段,尤以虛寒為甚。因此,臨床時必須注意觀察癥狀變化,有無陰絕陽脫的現象。E、辨少陰病時有很多不治的病癥,雖然在傷寒論中曾提出陽存則生,陽亡則死,但不應拘泥。 辯厥陰病:在病程中厥陰病為病的未期,這時正氣與邪氣在作最后斗爭,病變的表現極其錯綜復雜,但主要不外寒熱的厥熱勝復二種類型。1、厥陰病的主要見證: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2、厥陰病的寒熱錯雜和厥熱勝復。A、寒熱錯雜——指主要見證中的癥狀而言。口渴不止,氣上沖胸,心中疼熱,自覺得熱,是上熱的現象,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是下寒的現象。B、厥陰勝復:厥冷時少,發(fā)熱時多為陰消陽長,其病易愈,厥冷時多,發(fā)熱時少為陽消陰長,其病為進,先發(fā)冷后發(fā)熱者病輕,先發(fā)熱而后厥冷者病重。3、厥陰病辯證:厥陰病變化比較復雜,在臨床時除必須分辨其寒熱錯雜和厥熱勝復外,還應注意三點。A、形成厥逆癥狀的原因不一,如有寒厥、熱厥、蛔厥、臟厥、痰厥、飲厥等,雖然有屬厥陰病的,也有不屬厥陰病的,但鑒別厥逆的病理仍屬厥陰病中的主要辯證內容之一,因此在臨床時必須注意診察分析。B、如發(fā)現病理相反的癥狀時,應細加診察,有無誤治現象。(如當不食而食的除中癥),然后才能判斷順逆。C、厥陰病是一個嚴重階段,因而確證尤為重要。但其主要關鍵,是依據正邪進退的表現程度如何而決定。因此,臨床時必須辯證正邪進退,才能及時給予正確的治療。
(三)六經辯證要點 六經證候,雖然各有主脈,主證,但在臨床上往往會混合而成為合病、并病等。綜合六經的各個分證分析。
二、衛(wèi)氣營血和三焦辯證
衛(wèi)氣營血和三焦皆為溫病的辯證綱領,是溫病證候分類的二種方法,是正確地分辨溫熱病病程中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病理變化的依據,并據這些規(guī)律和病理變化來決定治療。
(一)衛(wèi)氣營血辯證 衛(wèi)氣營血辯證在溫熱病方面的應用,一方面代表著病變進展的深淺,一方面代表著衛(wèi)氣營血四者的病理損害的程度。1、衛(wèi)分的主要脈證:發(fā)熱,微惡寒,頭痛,咳嗽,微渴,苔薄白,脈浮數。2、氣分的主要脈證:發(fā)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出氣粗,溲赤,口渴,脈洪大數,苔黃或黃白相兼,或腹?jié)M且痛,大便秘結,小便短澀,或自利灼肛,譫語潮熱,脈數實,苔黃燥或灰黑起刺。3、營分的主要脈證:舌質紅絳,口干反不甚渴,高熱夜甚煩燥不眠,脈細數,嚴重的有神昏譫語,舌蹇肢厥,脈細數。4、血分的主要脈證:A實——晝靜夜躁,譫語發(fā)狂,痙攣昏厥,外發(fā)斑診,其色有時紫黑,吐血便血,大便黑而易解,小便自利,脈弱而數舌質深絳。B、虛——神倦瘛縱,脈虛弱,舌質紫晦。
(二)三焦辯證 三焦辯證在溫熱病方面的應用,一方面代表著人體上中下三部病變的所在,一方面代表著溫病的一般發(fā)展過程,即初中末三個階段,也就是以此作辯證的依據。1、上焦,包括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兩個部分的病變。A、手太陰肺的主要脈證——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咳嗽,脈動數。B、手厥陰心包的主要見證——舌色絳赤,煩燥,口渴,甚則神昏譫語,夜寐不安,舌蹇肢厥。2、中焦,包括足陽明胃與足太陰脾兩個部分的病變,也就是燥熱和濕熱兩大類型。 A、燥熱的主要脈證:面目俱赤,語聲重濁,呼吸俱粗,日晡益甚,發(fā)熱不惡寒,大便秘,小便澀,苔黃,甚則黑起苔刺。熱,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實,潮熱,腹?jié)M硬痛,拒按,大便秘結,小便澀赤或熱結旁流,下利灼肛,脈沉實,苔干黃。B濕熱的主要脈證:身熱不揚,午后較甚,胸痞身重,腹?jié)M嘔逆,便溏,舌滑膩,脈緩。3、下焦,包括足少陰腎與厥陰肝兩個部分的病變。A、足少陰腎的主要脈證——身熱面赤,手足心熱甚于背側,煩燥不寐,口干舌躁,齒黑唇熱,溲短色赤,脈細。B、足厥陰肝的主要脈證——心中忡忡,手足蠕動,厥熱交替,神倦,脈弦細數,舌絳苔少。
(三)衛(wèi)氣營血和三焦的辯證要點 衛(wèi)氣工營血和三焦,二者雖然分法不同,但是仍相聯系。因此,在臨床劫時,應注意以下四點:1、三焦代表溫病的發(fā)展階段和病變部位,衛(wèi)氣營血代表病勢的發(fā)展趨熱和病邪淺深層次。因此,在臨床時要結合患者病情適當運行,不要單獨推崇一種而廢棄一種。2、溫熱病有新感和伏邪的區(qū)別。因此,衛(wèi)氣營血的病變也就有由表入里和自里達表兩種相對的規(guī)律,臨床時往往也會有混合證型出現。這些在辯證時必須加以分析,否則即難確定疾病的性質和所在部位。 3、三焦病一般傳變規(guī)律是由上而下的順傳,如果心液虧乏,溫邪乘虛亦可傳入心包,即為逆?zhèn)鳌A硗猓苍诜鼩鉃椴∽詢劝l(fā),溫病從下焦開始,另外還有溫濕,毒疫等病從中焦開始,這些在臨床上都應注意辯認。 4、三焦辯證分類,一般看成是上焦較輕,中焦較重,下焦嚴重,是病程輕重的三個階段。但臨床上也有特殊情況,如上焦逆?zhèn)餍陌C,病位雖屬上焦,而病勢已屬嚴重階段,這點在辯證時也必須加以重視。
三、臟腑經脈辯證
臟腑經脈辯證主要劫證候分類法進行辯證,而臟腑證候分類法多用于內傷雜證方面,這是根據五臟六腑生理活動和病理反應,以寒熱虛實不同性質的綱領分析歸納癥的一種方法。應用這種分類方法進行辯證,就能夠在錯綜復雜的病變中辯別也病變所在的疾病的性質,從而達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一)、肝病證候分類1、肝寒:脅下堅脹,腹?jié)M不食,筋脈收縮,陰囊引病,小腹脹痛,嘔吐清涎,脈沉弦遲,舌苔白滑,質淡。 2、肝熱:頭脹煩躁,目赤腫痛,脅痛,耳聾,痙攣抽搐,寐中驚惕,淋濁,尿血,脈弦數,舌質紅。3、肝虛:頭昏目黑欲仆,耳嗚,目眩,目澀,雀盲,筋攣拘急,身體麻木,指甲枯萎,遺溺,易怒善恐,心煩,甚至寒熱如瘧,月經后錯量少,脈弦細而弱,舌光紅無苔或質淡。4、肝實:頭中熱痛,遇暖痛甚,眩暈,耳嗚、急燥、善怒、嘔吐酸水,胸脅脹痛、手不可按、同時呼吸不利、不能轉側,甚至牽及小腹作痛,小便不通,脈弦勁,舌紅紫,苔黃膩。5、肝經經脈主要見證:巔頂頭痛,兩脅腫痛,目赤,面青,耳聾頰腫,嗌干,筋攣,睪丸抽縮,癲疝,遺尿,小便癃閉,女子前陰腫痛。6、肝陽上逆A、肝經實火:頭痛,眩暈,面紅易怒,目赤,頭重腳輕,手指麻木,肌肉蠕動如蟻走,耳嗚,眼花,口苦,多夢,鼻衄,齒衄,大便秘結,小便淋澀,脈多弦硬而長,舌苔黃質紅。 B、肝經郁火:頭脹,頭痛目赤,易怒,吐衄,往來寒熱,嘔吐酸水,胸脅脹痛,面部發(fā)熱色紅或瘰癘結核,舌質紅或起刺,脈弦數,苔黃或干膩。C肝風內動:卒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舌強不言,口合不開,或漸次蘇醒而成偏癱,甚則昏厥而死,脈多弦長有力。7、肝氣不舒:頭痛目眩,胸脅脹滿,脅脅串痛,頰紅口紅,抑郁不樂,少食倦怠,少腹重墜,婦女經水不調,脈弦大而虛,苔薄白。8、肝病兼治A肝火刑肺:氣促,氣逆、咳嗽痰粘,胸痛串脅,甚則咯血或痰帶血絲,性急善怒,煩熱口苦,頭眩目赤,脈弦數,苔薄白南質黃。B、肝氣沖心:舌卷焦短,昏不知人,醒作睡聲,撮空上視,躁動不安,面青目赤。C、肝氣犯胃(肝胃不和):胸脘滿悶時痛,兩脅串痛,食欲不振,噯氣吐酸,心煩易怒,腹?jié)M,大便不調,脈弦,舌苔薄黃。D、肝脾不和:面色萎黃,神氣倦苔,兩脅脹滿,渴不喜歡,飲食不消,腹痛腹脹,腸嗚,泄瀉,脈弦緩,舌苔白膩。E、肝膽不寧:虛煩不寐或惡夢驚恐,觸事易驚或善恐,如人將捕之狀,短氣乏力,目視不明,口苦,嘔吐苦水。脈細弦,苔薄白。F、肝腎陰虛:面色憔悴,兩顴嫩紅,頭眩目干,眉棱骨痛,脅脅作痛,腰脛痿軟,耳嗚,夜半咽喉干痛骨蒸盜汗,手足心熱,男子遺精,女子少腹痛,經水不調,帶如注,或兩便艱澀,脈細舌紅無苔。G、腎陰虛肝陽亢:頭昏目弦,少寐多夢,煩熱顴紅,心悸易怒,足輕頭重,耳嗚耳聾,四肢無力,腰酸遺精,舌質光紅,脈弦細數。H、肝膽濕熱:兩目皮膚發(fā)熱,色澤鮮明,脅痛尿少而黃赤或見發(fā)熱口渴,惡心嘔吐,食少腹脹。脈弦數,舌質黃膩邊紅。
(二)心病證候分類 1、心寒:心悸,恍惚,心暴痛,肢冷,唇甲表紫,脈遲,舌暗紅。2、心熱:面赤,咽干,渴而欲飲,心中煩熱不得眠,譫譫如狂,喜笑不休,辦部熱悶痛如針刺,脈數,舌尖干赤或舌下腫突,舌體腫硬或縻爛。3、心虛:驚悸,怔忡,健忘,失眠,虛煩,多夢易驚,自汗,盜汗,掌心熱,脈細弱,舌質淡紅,偏心血虛,舌干紅絳,為心陰虛,脈結代,心中空虛。4、心實:煩燥不寧,喜笑不休,發(fā)狂怒罵,痰壅,神昏,胸脅刺痛,舌尖紅赤或質暗紅兼見瘀斑,脈實大,或澀。5、心經經脈主要見證:目黃,咽干,心痛,脅痛,口渴欲飲,臑臂內側后緣疼痛,或厥冷,掌中熱痛。6、心病兼證A心脾兩虛:面色萎黃,食少倦怠,氣短神怯,健忘,怔忡少寐,盜汗,腹脹便溏,婦女月經不調,脈細軟弱無力,苔白質淡。B、心膽俱虛:觸事易驚,夢多,虛煩不寐,或口苦,心煩喜嘔,脈弦細無力,舌質淡。C、心腎不交:怔忡、健忘、虛煩不眠,夢寐遺精,潮熱盜汗,夜半咽干,耳嗚,耳聾,目眩,腰酸腿軟,夜間尿多,一遇煩勞側面赤,脈虛數,舌紅無苔。
(三)脾病證候分類 1、脾寒:唇淡口和,食入不化,中脘飽悶,腹痛綿綿,嘔吐泄瀉或便秘,四肢清冷,皮膚黃暗如煙熏或浮腫,脈沉而遲,舌苔薄白。 2、脾熱:唇赤生瘡,口甜粘濁,能食,身黃色鮮,小便黃赤,舌苔薄黃或膩,脈數。3、脾虛:面色萎黃,氣短乏力,倦怠嗜臥,食減不化,腹痛喜按,肢冷便溏,肌肉消瘦,或浮腫,甚至嘔吐洞泄,脫肛,子宮脫垂,了血,血帶清稀而多,脈虛緩舌質淡,苔白滑。4、脾實:胸脘不舒,大腹脹滿疼痛,有時易饑,身重腫脹,二便不通,脈數實或沉滑,苔黃干。5、脾經經脈主要見證:舌根疼痛,身體不能動搖,食物不下,心內煩擾,心下掣痛,大便稀薄,或痢疾,或水閉,于內而不能排泄,或面目一身盡黃,不能安睡,勉強站立則股膝側發(fā)腫而厥冷,足大趾不能運動。6、脾病兼證A、脾腎陽虛:心悸,怔忡,喘咳,畏寒肢冷,腰痛乏力,水腫,不煩食少泛惡,大便溏,小但少色清白,甚則腹?jié)M,黎明泄瀉,鼓脹,脈緩弱遲細,舌淡胖大,有齒痕無華,苔薄白。 B、脾肺兩虛:咳吐痰涎,氣短喘促,胃納不佳,蠃瘦身冷,腹脹便溏甚則浮腫,脈虛數,苔白少津,質淡。C、脾胃失和:胃脘痞滿,隱疼綿綿,不思飲食,食入難化,噯氣氣作呃,甚則嘔吐,脈細苔薄白。
(四)肺癥證候分類 1、肺寒:面白,發(fā)熱,惡寒,咳嗽,痰稀白,氣喘不能平臥,鼻流清涕,口不渴,脈浮弦,苔白滑。2、肺熱:痰黃稠,胸痛,鼻煽,鼻孔紅腫,氣息覺熱,氣喘汗出,口渴引飲,咽喉腫痛,鼻衄脈滑數,舌質紅絳,苔黃燥,或咳嗆痰血,咽干聲嘶,脈數,舌質紅。3、肺虛:面色皓白,聲低氣怯,氣短不續(xù),畏寒易汗,皮膚枯燥,毛發(fā)易折,或顴赤盜汗,消瘦,骨蒸煩熱,咳嗽失音,脈虛細,或細數無力,舌質淡紅或紅。A、肺陰虛:潮熱盜汗,口渴咽干,干咳音啞,咳出濁痰,或見咳血,午后顴紅。聲音低微。氣逆喘促,脈多細數,舌紅少苔。B、肺氣虛:面色萎黃,氣怯倦怠,咳嗽吐痰,痰多清稀,甚則喘促,飲食少,畏風形寒或自汗,脈沉微,舌質淡。4、肺實:氣壅喘急,不能平臥,聲高息涌,咳嗽聲重,胸脹滿悶,或吐膿痰,臭痰,脈滑實,苔厚膩。A、水飲停蓄:干嘔,短氣,心悸,喘沉細弦,苔白稍厚膩。B、痰濕挾瘀:惡寒發(fā)熱,咳逆上氣,吐膿如米粥狀,甚則吐膿血,痰沫腥臭,胸脅脹痛,咳時痛甚,用手按痛處則更增氣急,脈滑實或浮大有力,苔黃膩。5、肺經經脈主要見證:肺部脹滿而氣喘作咳,缺盆中疼痛,口渴,心里煩躁,胸部滿悶,臑臂部的內側前緣作痛,或厥冷或掌心發(fā)熱。6、肺病兼證A、肺腎兩虛:氣短喘急,咳嗆痰中帶血,甚或咯血,咽喉不利,咳痰稠粘,潮熱盜汗,面白顴紅,虛煩不得眠,腰腿酸軟,動則氣促,小便短赤或不利,舌質紅少津,苔薄,脈細數或弦數。
(五)腎病證候分類1、腎陰虛:頭眩目花,咽干耳嗚,耳聾,干咳或唾血,盜汗骨蒸勞熱,腰酸腿軟,遺精,飲少尿多,脈虛細而數,舌質紅而少苔,偏火旺者則見顴紅唇赤,虛煩不寐,陽興夢遺,小便赤,大便秘。2、腎陽虛A、腎氣不固:面色淡白無華,腰脊酸軟,聽力減退,小便頻數而清,甚則不禁,夜尿多,滑精早泄,尿后余瀝,舌淡苔薄多白,脈沉細弱。B、腎不納氣:氣短喘逆,動則尤甚,咳逆汗出,小便常隨咳出,甚則痰嗚,面色浮白,舌質淡,脈虛弱或沉細。C、腎陽不振:面色淡白,腰酸腿軟,陽萎,頭昏耳嗚,形寒尿頻,舌質淡有齒痕,脈沉細。D、腎虛水泛:周身浮腫,下肢尤甚,按之如泥,腰腹脹滿,陽囊,尿少,水泛為痰則咳上氣,痰多稀薄,動則喘息,舌胖嫩,苔白,脈沉細弱。3、腎經經脈主要見證:心象掛在半空若饑餓狀,心跳若恐,口熱舌干,咽腫,心內煩擾,脊股部內后緣疼痛,痿廢厥冷,好睡,足下熱而痛。4、腎病兼證:腎水凌心射肺,心悸不寧,頭眩,身潤動,振顫欲倒地,水腫、胸腹脹痛,咳嗽短氣,不能平臥,指唇青紫,四肢厥冷,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脈沉弦。
(六)膽病證候分類1、膽虛寒:面微有塵,頭暈欲嘔,膽怯易驚,少寐善太息,視物模糊,體無膏澤,脈弦 脈遲,苔薄滑。2、膽實熱:頭兩側及目眥皆痛,頭暈,目眩,耳聾,口苦,嘔吐苦水,胸滿脅痛,寒熱往來,易怒,夜寐不安或多眠,脈弦數實,苔黃舌紅。3、膽經經脈主要見證:頭痛,頷腫,眼外角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胸脅肋,髀,膝等部的外側直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jié)皆痛,足四趾不能運動。
(七)胃病證候分類1、胃寒;胃脘脹滿疼痛,綿綿不止,喜熱按,喜熱飲食,泛吐清水痰涎,早食暮吐,呃逆,四肢清冷,脈右關沉遲,苔白滑。2、胃熱:口渴思冷飲,消谷善饑,嘔吐嘈雜,食入則吐,口嗅,牙齦腫痛,腐爛或出血,汗出鼽衄,脈滑數,舌赤苔黃少津。3、胃虛:食難消化,胸脘痞悶,胃痛喜按,食后痛減,噯氣吐酸,不思飲食,唇淡,脈右關軟弱,舌質淡,苔少。A、胃陽虛:胃脘痞滿,不思食,食不化,時作噯氣,吐酸苔白滑,脈沉遲。B、胃陰虛:口燥咽干,或見口爛齦腫,大便干結,食少食不化,甚則噎膈或反胃,舌光少津,舌質紅,脈細數無力。4、胃實: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思飲食,大便不通,或溏薄不爽,尿色黃,或大腹水腫,脈實大,苔黃厚。5、胃經經脈主要見證:口歪,唇上生瘡,頸腫喉痹,沿胸部的膺部,乳部,下到氣銜,股部伏免,小腿外緣足背等外皆痛,足中指不能屈伸,本經氣盛實證,身前胸腹部發(fā)熱,本經氣不足的虛證,則身前胸腹部都覺寒戰(zhàn)。
(八)小腸病證候分類1、小腸虛寒:小便清長,或頻數不爽,小腹墜痛喜按,疝痛,或腸嗚泄瀉,或糞后下血,脈象細弱,舌淡苔薄白。2、小腸實熱:咽痛耳聾,心煩舌瘡,小腸氣痛,連及腰脊,控引睪丸,臍腹作脹,矢氣較松,小便赤澀,莖中痛痛,脈滑數,苔黃質紅。3、小腸經經脈主要見證:咽干,頰腫不能回頭看,肩痛似撥,臑(上臂部)痛似折,耳聾,頸,下頷肩,臑、肘臂行外側后緣疼痛。
(九)大腸病證候分類1、大腸寒:腹痛腸嗚,大便泄瀉,小便清長,手足冷,脈遲,舌苔白滑。2、大腸熱:口燥唇焦,喉痹,大便秘結,或便溏腐臭或便血,肛門灼熱腫痛,小便短赤,脈數,苔黃燥。3、大腸實:腹?jié)M痛拒按,或腹痛固定在一點而拒按,惡寒發(fā)熱或無熱,右足屈而不伸者,則為腸癰的征象,小便頻數,大便秘結或便而不爽,或下膿血,或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脈沉實或測滑數,舌苔黃膩。4、大腸虛:久痢泄瀉,肛門下脫,寒栗肢冷,脈細微,舌淡苔薄滑。5、大腸經經脈主要見證:齒痛頸腫,眼睛發(fā)黃,口干,鼻衄,或鼻流清涕,喉中腫痛,肩前與臑內(手臂前緣)作痛,食指痛不能運動。
(十)膀胱病證候分類1、膀胱虛寒:小便清白頻數或不禁,冷淋,遺尿,浮腫,舌淡,苔潤,脈沉細。2、膀胱實熱:小腹脹滿硬痛,小便短澀不利,尿色黃赤,渾赤,渾濁不清,或尿膿血,或溺血尿或尿砂石,或閉塞不通,舌紅苔黃脈數。3、膀胱經經脈主要見證:氣沖而頭痛,目似脫,項痛如撥,腰脊痛如折,股關節(jié)不可曲膝膕如結,腿肚如裂開似的,此外,為痔,虐疾,癲疾,頭項部疼痛,目黃淚出,鼻流清涕或流血,項,背、腰、尻(骶骨)、膕、踹(腓腸肌部)腳等部全痛,跋涉 趾不能運動。
(十一)心包絡經經脈證候 手心發(fā)熱,臂肘攣急,腋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怛怛大動,怔忡不安,面赤目黃,喜笑不休,心內煩憂,心中痛。心包絡為心臟外圍,在功能和病變上與心臟是分不開的,所以,心包絡癥狀包括心的見證。
(十二)三焦經經脈證候 聽力不清,咽喉腫痛而閉塞,汗出,眼外角痛,頰腫,耳后,肩、臑、臂的外緣等部皆痛,無名指不能運動。 上中下三焦分別代表著人體上中下三部分,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臟腑。三焦的病也就是臟腑的病,所表現的癥狀可參見上述各節(jié),熱病參見衛(wèi)氣營血等章節(jié)。
(十三)臟腑經脈辯證要點`1、臟與腑之間存在相互資生相互制約關系,應進行全面診察分析。2、病變中正氣的強弱往往出現互相轉化的現象,必須掌握虛實轉化規(guī)律。3、內臟體表組織有著所屬關系,內臟有病往往會影響到所屬體表組織發(fā)生病變。4、五臟各有其生理上的所喜所惡,因此,往往由于病因的性質與某臟所喜相違背,這一臟容易受病。雖然是五臟所喜,然而太過了仍可致病。
審證求因
一、辯風的病因 外風癥是由一般風邪所致疾病,內風就是在某些內傷病的過程中出現的風的癥狀如突現發(fā)生抽搐,搖頭等。內風是由于病久體虛液虧虛所致,如血虛生風,液燥生風等,產生風的機制,肝與腎有著密切聯系。 風的主要見證 1、外風:外傷肌腠,營衛(wèi)不和則為傷風,也叫感冒。證見惡風,無汗或有汗,頭痛,鼻塞清涕,咽癢,咳嗽聲重,痰多,發(fā)熱,脈浮。 中傷臟腑經絡則為中風,輕則證見眩暈,舌僵直不能言語,皮膚麻木,肢體酸痛,重則突然跌倒昏迷,口不能言,痰聲漉漉,抽搐半身不遂,兼有六經形證者。2、內風:突然出現搐搦,昏迷,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角弓反張,眩暈等證,如因血虛生風者,必兼有血虛內燥的癥狀,如因熱盛生風者,必兼有熱的癥狀,因腎虧而引起的內風,必兼有腎陰不足的癥狀,因肝氣郁結化風或肝陽亢盛化風而引起的,則有肝經癥狀。 風的兼證1、風寒冬:即傷風的癥狀,再加惡寒,骨節(jié)痛,氣喘,脈浮緊。2、風熱;頭痛,目赤,鼻流黃濁涕,咽喉痛,乳蛾紅腫痛,口渴,心煩,小便黃色,脈浮洪數。3、風溫:身熱,微惡風或不惡寒,出汗,頭痛,咳嗽,口渴,心煩,便秘,小便黃赤而少,脈浮數,病較重時,有昏迷,譫妄,癍疹,舌紅絳等。4、風濕A、在皮膚:如癬,濕疹,風疹等,都有癢的癥狀,有的有水滲出,有的此起彼落,竄走不定。B、在表:頭痛而重,全身骨節(jié)疼痛(竄走不定)微腫,汗出,惡風,氣短,發(fā)熱(午后熱甚)小便少。C、在里:腸嗚,腹痛,泄瀉,泄出清水。5、風水:全身浮腫,面目浮腫較重,頸脹,嗽咳惡風、出汗不渴,脈浮。6、風燥:便秘,消渴,皮膚干而皺,指甲干枯。 辨風的要點:1、辨別風應結合其特點,如發(fā)病急,消退快,善動而善變。內風,常見搖頭,因風性輕揚,易侵入之上部,外感之風,則常見惡風,風邪傷及皮膚可以發(fā)癢。2、辯風證時,應注意風中于人體的哪一部位所中的程度,如中風有中經絡(口眼歪斜,手臂麻木,肌肉類不仁,身體重著)臟腑(口流痰涎,舌強語蹇,昏不知人)之不同,并在程度上也有輕重之不同。3、辨風證時應注意其兼證。4、辨風證時應注意其來源,是外感而來,還是內生之風)
(二)辨熱的病因 暑熱見證1、傷暑:證見寒熱頭痛,惡熱,汗出,煩燥,嘔吐,腹泄唇干,口渴,氣促,四肢無力,小便赤澀,舌苔白膩或黃膩,舌質紅,脈浮滑而數洪或虛。2、中暑:證見突然昏倒,神志不清,發(fā)熱煩燥,氣粗出冷汗或無汗,脈洪大而無力或陷伏。 熱本身見證:發(fā)熱,惡熱,口渴,喜冷飲,鼻煽唇焦,面赤,目赤,燥吐黃痰,小便短赤,大便閉結,舌苔黃,舌質紅,脈數,癍疹,出血昏迷,譫妄發(fā)狂。內熱,主要是陰虛及虛熱及虛熱的癥狀,如顴赤,骨蒸潮盜汗,心中虛煩,失眠,口燥舌焦,咽痛,咳嗽痰中帶血,手足心熱,便秘,舌質絳或光紅無苔,脈細數無力。 辨熱的要點1、熱耗損人體津液,并惡熱而喜冷。2、要區(qū)分內熱與外熱,以及外熱因津液過耗而轉為內熱,和熱盛耗散無氣等問題。
三、辨濕的病因 濕是一種重濁,膩滯的陰邪,由外感霧露,久居濕地,涉水淋雨而來,為外濕。因食生冷或酗酒太過,致脾運失職,以致造成水液停留不行,是內濕。 外濕:體酸關節(jié)疼痛,身重難以轉側,關節(jié)屈身不利,頭汗出,皮膚潮潤,痛常停留一處不移,脈濡緩,苔白膩。 內濕:濕阻上焦多見頭脹頭重,胸脘痞悶,口淡乏味而膩有時覺有甜味,不思飲食,或濕阻中焦,則常見腹脹飽滿,飲食不化,噯氣,大便溏,肢軟無力,自汗出,小便澀少,苔白膩而厚,若濕注下焦,則見足腫小便淋濁,大便反快,痢疾,及婦女帶下病。 濕的兼證 1、風濕:見風的兼證。 2、寒濕|全身疼痛,而關節(jié)疼痛較重,行動不便,無汗,四肢浮腫,尿少而清,大便稀,舌苔白膩,脈遲。3、濕熱:濕熱:發(fā)熱,心煩,口渴喜熱飲,自汗,四肢關節(jié)腫痛,且重,胸滿,身黃橘紅,足冷小便黃赤而少,舌苔黃膩,脈滑數。4、溫濕:頭痛,惡寒,身重而痛,胸悶不饑,午后身熱,狀如陰虛,舌白腹泄,舌白不渴,面色淡黃,脈弦細而濡。5、暑濕:嘔吐腹泄,發(fā)熱汗出,胸悶,腹?jié)M,不思飲食,苔白滑,脈虛濡或虛澀。 辨濕的要點1、辨濕證應注意其特點。濕性粘滯,病易纏綿,并多固定不夠,濕病大便易稀,小便少,不渴或渴不欲飲。濕性向下,病常下,濕性污濁,故帶下,疥瘡流水多為濕邪所致。2、辨濕應分辨其部位,其皮表,有肌肉,在關節(jié),在上,在下等。3、辨濕應注意其是內濕或是外濕,應注意是否兼證。
四、辨燥的病因 燥為秋天的主氣,因秋燥引起的疾病,有溫涼之不同。有涼燥與濕燥之分。此外,有內燥,多因汗、吐、下、傷津亡液,精血內奪而致。1、外燥A、涼燥:頭痛鼻塞,惡寒多于發(fā)熱,無汗唇燥,咽干,咳嗽,氣喘,脈浮弦澀,苔白而干。B、身熱有汗,口渴,咽痛,咳逆,胸痛痰中帶血,上氣鼻干,舌苔白薄而干,尖邊紅,脈浮數或弦澀。2、內燥:見證具內燥之各項癥狀,此外尚有皮膚干燥,指甲干,毛發(fā)干枯易折,無光澤,舌干無津液,脈澀。 辨燥的要點 1、燥病特點:燥病除發(fā)熱外,病人有缺乏體液表現,如口唇龜裂、咽干口燥等。2、區(qū)分內外燥:外燥偏重于肺,內燥偏重于全身。3、辨內燥須分三焦部位:若燥傷血脈則民肝腎有關。辨外燥則傷肺為特征,如干咳脅痛,津液干燥,涼燥則惡寒較較重,多無汗,表證較為明顯,但在化熱之后,亦與溫燥無異。
五、辨寒的病因 寒是冬天的主氣,是一種陰邪,寒邪,最易傷人的陽氣,分內寒或外寒,內寒多因人體陽氣虛弱而引起的。 寒的主要見證:1、外寒A、傷寒是感受外寒較輕的,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身么,腰痛,身涼,四肢冰冷,手足攣痛,卷臥不動,昏迷僵直,舌白滑,脈沉細遲,或沉微欲絕至脈伏。 辨寒的要點:1、辨寒證應注意寒特點。寒為陰邪,其性收引,易致痙攣。侵入人體后,可致氣血不暢而痛,脈見遲弦,寒證必見喜溫惡寒。寒邪由表入里,也能化熱。2、須區(qū)別外寒和內寒致病的原因。3、辨其有無兼證及寒邪所傷的程度和部位、輕重,上下,表里,臟腑。
六、辨火的病因 火是在體內產生的。臟腑都能生火,而各種精神活動過度(七情所傷)也能生火,外感諸邪到了人體后,也能化火。實火,有明顯的火盛癥狀,陰傷的癥狀不明顯,而虛火則陰傷癥狀明顯,并帶有虛熱癥狀。 火的主要見證 1、實火:凡五氣所化之火,或五志之火多為實火。表邪入里化火,以胃腸兩經為多,如壯熱,口服,腹?jié)M便秘等。此外,亦有五志之火兼有五氣所化之火。 2、火在上焦:癥見面赤、頭脹、心煩懊農,咽喉腫痛,牙痛。 3、火在中焦;癥見渴喜涼飲,胸膈煩悶,消谷善饑。4、火在下焦:癥見小溲赤澀,大便閉結等。5、五志之火: 心火---煩心,掌熱,口舌糜腐。肺火---咳血、咽干、鼻干、鼻衄。 肝火---頭脹,多怒,目赤。 脾火---能食,嘈雜,口唇赤腫。 腎火---骨弱,尿赤(淋濁),夢遺等。 一般實火舌苔多黃或黑,干燥或起芒刺,脈多洪數有力。 辨火的要點:火有各種熱的癥狀。有干燥的癥狀,因火性炎上故火象現于頭面較多,火盛電易傷津動血燥陰,消耗真氣,克傷肺金。火癥一經發(fā)病,一般多在很短的時間內釀成燎原之勢。2、區(qū)分實火與虛火。實火多系先火旺而后水虧,其來勢急,虛火則多先水虧而后火旺,其來勢緩。 3、了解火、溫、熱的關系,三者異名同類,只是程度上的差別,一般以溫熱之邪屬外感,火氣屬內生。4、辨其部位或有無兼證。
七、辨疫癘的病因 傳染性流行病,不循經脈傳變,多邪伏中焦,一般分濕熱穢濁與暑燥淫熱兩類性質。1、疫毒發(fā)頤:耳下兩頤腫硬且痛,連面皆腫,喉赤腫痛,壯熱口渴,時有睪丸腫痛,甚則神識昏糊,嗜臥睡,或驚厥,脈數大,沉浮俱盛,舌苔黃厚。2、疫瘧:憎寒壯熱,繼則壯熱無汗,頭身皆痛,胸悶嘔吐,渴不欲飲,或大渴引飲,目赤溲黃,甚則狀如尸厥,神昏氣閉,汗出而醒,或抽搐譫語,皮膚起癍疹,寒熱交作,脈數或伏或大,苔黃燥或舌赤無津。3、疫痢:發(fā)病急速,證勢劇烈,發(fā)熱惡寒,身疼口渴,煩燥或嘔吐,腹痛如絞,痢下赤白,日數十行,大便腐臭,肛門灼熱,毒盛則神昏譫語,抽搐痙攣等,或間夾癍診,舌苔厚膩而白,脈不定,常見的有濡數遲微或伏或散。 4、疫喉痧:壯熱微惡寒,煩悶口渴,喉痛甚,咽部紅腫,甚則腐爛,頸部及全身出現痧疹,舌質紅,苔黃或粘濁,脈數。
八、辨七情病因 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致均為內傷疾患,其表現在氣的變化方面,五臟有病也能起情志方面的變化。 1、七情病的主要見證:抑郁不樂,喜怒無常,心煩意亂,驚惕善,失眠多夢,悲衰哭泣,胸悶太息或氣急,咽喉似有對阻,喀不出咽不下,腹部脹滿,不饑不食,脅痛噯氣吞酸,胃痛,有痞塊而不固定,嚴重者神志恍惚,語言錯亂,如癲如癡。2、七情與臟腑關系:過喜—傷心,則心神不安,甚則語無倫次,舉止失常,喜則氣緩,可見心氣緩散不收。 過怒--、傷肝,則見面青白色,食少不下,怒則氣逆上沖大叫目怒視。怒極則血莞于上,可致目赤神昏暴厥。若郁怒不伸而成精神病,則經常怒目狂妄叫囂詈罵不避親疏。 過憂---傷肺,亦可傷脾。憂愁者,氣閉塞不行,悶悶不樂,若有所思,若有所失,甚則失眠,精神失常,久之傷脾,食欲不佳。 過思—傷脾,脾傷見食不香,睡眠不佳,思則氣結,過分思慮,精神受病,氣機不暢,意志紊亂。 過悲—傷肺,肺傷則氣消面色慘淡,神氣不足,垂頭喪氣,嘆息連聲,偶有所觸,即涌淚欲哭。 過恐---傷腎則腎氣虧點,氣血不足,表現 為神怯易恐。 過驚—驚則氣亂,暴受驚嚇,立時目定口呆,傍徨失措,為動心神,神志被擾,則情緒不寧,故心虛之人易驚。 3、 辨七情要點A、七情病是思想情緒引起的。B、特點、情志失調,易生氣病,肝病氣邪和脾胃肺關系電密切,也可引起疼痛,痛的地方游走不定,產生的痞塊不固定在一處,而是忽聚忽散。C、辨其在氣在血,首先是氣,進一步影響到血,初病多實,久病多虛。
九、辨勞倦病因 勞動而不注意休息,光休息而不勞動,都能使氣血筋骨,肌肉失其生理的常態(tài)。1、勞倦的主要見證:勞倦主要是氣傷,癥見無力,疲倦,怠情,怠惰,嗜臥,懶言,飲食減退,氣喘心悸,發(fā)熱自汗,心煩不安,脈緩而大或浮或細等。 過逸,多見體胖行動不便,動則喘渴,心悸氣短肢軟無力,易感風痹等病。 2、辨勞倦的要點1、辨勞倦須了解勞倦之所傷,如久視傷血,久臥傷元,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以及疲勞之后,汗出過多,內務部津傷氣,再如肺勞傷氣,心勞損神,脾勞損食,肝勞損血,腎勞損精等,都必須詳察細辨。 2、辨勞倦必須與外感鑒別。因內傷勞倦,有時亦能出現惡寒身熱等現象,所以應結合其他見證來鑒別。 3、辨勞倦必須辨患者稟賦強弱,勞倦程度以及有無其他兼證,必須參考臟腑辯證。
十、辨?zhèn)巢∫?飲食為營養(yǎng)的泉源,任恣肥甘,沒有節(jié)制運化失常,即能致病,形成傷食,造成腸胃病,這和脾虛關系非常密切。辨?zhèn)车囊娮C,飲食傷在胃,癥見胃痛,飲食不佳惡聞食氣,胸膈痞滿,吞酸噯腐,舌苔厚,脈滑有力,饑食傷心在腸,癥見腹痛,泄瀉,一般飲食傷,脈見滑疾或沉實,舌苔厚膩或黃,如誤服毒品,則有吐瀉 交作,腹痛如絞等癥狀。2、辨飲食的要點1、傷飲食者不欲飲食,喜冷食者,內必多熱,喜熱食者,內必多寒,平素嗜寒,久之會生中寒,嗜熱之久,會生內熱。偏食所傷,傷于寒物者居多,而傷于溫平者次之。2、辨飲食傷須辨有余和不足,如飲食過飽,以致停滯不化者,謂之有余,如脾胃素虛,因過份饑餓,但因食之太飽而傷者,謂之不足,有余為實,不足為虛。3、辨?zhèn)稠氈鶄课唬缁颊呦∪酰荒芏嗍常澈箫柮洠赃M油膩,大便溏瀉,是為脾虛,能食不消化,為胃強脾弱,知饑不能食,為脾強胃弱。
十一、辨痰的病因 狹義的痰是指咳出的痰證,廣義的痰包括咳出的痰涎以及留在體內各種各樣的痰。痰,是津液在人體各部位郁滯不通,凝聚而形成 。痰主要產生于脾,與腎的關系也很密切,腎陽虛能使水泛為痰,腎陽虛則因內熱煎熬成痰。 因痰引起的癥狀:惡心嘔吐,心悸,眩暈,背冷,胸部痞悶,脅脹痛,腹泄關節(jié)痛,皮膚麻木,皮下腫塊,癲狂。如要確定是痰證,應結合以下幾點:1、吐痰多,喉中痰響。2、有脾虛消化不良,腹脹,飲食減少者。3、身體肥胖,不喜運動者。4、脈見滑者。5、舌苔厚膩者。 同時還要根據痰量的多少,顏色的黃白,稠粘的程度是否帶血等,以辨其寒燥濕等。 痰的兼證:1、風痰:體胖眩暈,惡心欲吐,四肢麻木,吐痰多,有泡沫,喉中有痰聲,抽搦如癲癇,脈浮滑。2、熱痰:痰黃而稠有塊,不易喀出,偶見紅色,面赤,口干,唇燥燥熱,舌苔脈紅滑。 3、寒痰:濕痰:痰多,易于吐出,色白皮書而稀,面萎黃,食欲不佳,腹脹,嗜臥,舌苔厚膩,脈緩。5、燥痰:咳嗽喘急,痰膠粘難吐出,間或帶血絲,咽而癢,畏寒發(fā)熱,小便短赤,舌苔干燥,脈澀。 6、氣痰:痰停留于咽喉,喀不出,咽不下,胸脅痞滿(即梅核氣)7、痰火:癥狀基本與熱痰相似,但頭面部實火的癥狀(面赤,口干,唇燥等),一般更加 明顯。8、老痰:痰粘稠難喀,其質較硬。 辨痰的要點:1、辨痰病時,應注意其造成痰的原因 與痰病本身所屬的風、寒、熱、濕、燥等。2、應注意其部位,兼證,患者體質。
十二、辨飲的原因 體內的水,不正常的聚集在一起即為飲,一般都為肺脾、腎三經病。因體內水液的輸布排泄,主要是依靠脾的轉輸上升,肺的通調下降,腎的蒸化開合,三臟協調,才能完成水液的吸收,運行,排泄的正常。水液在體內本來是循環(huán)不息的,并且有一定的循環(huán)路線。如果在其通路上有了阻塞,或者推動水液運行的力量不足,水液溢到皮膚周身。痰和飲的關系非常密切,稠濁的即為痰,稀薄的即為飲。 飲的主要見證:1、辨痰飲:咳嗽、心悸,惡水不欲飲,胃腸中有漉漉之水聲,嘔吐清水,胸腹脹滿,消瘦,脈弦滑(在腸胃) 2、辨懸飲:咳吐引痛,心;下痞硬,發(fā)熱汗出,脈沉或懸(在脅部) 3、辨溢飲: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笨重而痛。如屬寒證,則有惡寒,口不渴,無汗而喘,舌苔白,脈遲,如屬熱證,則發(fā)熱,汗出而喘,舌苔黃,脈浮數。一般以寒證多見(在四肢肌膚)4、辯支飲:咳嗽氣逆,眩暈,短氣不能平臥,身體力勞動微浮腫,脈沉緊(在膈上)。 辨飲的特點:1、飲是稀而流動的,振動時有水聲,它和水基本上是屬干同一類的東西,但并不相同,和濕也屬于同一類,不過飲的水量較多,較為集中。2、辨飲應進一步了解產生飲的原因,以及和脾腎肺小腸膀胱的關系。
十三、辨蟲的病因 腸道寄生蟲一般以蛔蟲,蟯蟲條蟲等為常見,多因濕熱素重,飲食不潔,雜生生菜瓜,果或油膩肥干等物而成。 蟲的主要見證:面黃肌瘦,眼眶,鼻下微黑,鼻孔或肛門作癢,唇內生白點如粟粒,食欲減退或異常亢進,有的還嗜食生米,茶葉,爐渣等物,腹中陣痛,喜按,面上白斑,脈多洪大。在小兒易成疳積,腹大堅滿。 辨蟲的要點:1、蛔蟲:面生花斑,腹臍周圍作痛,泛惡,或吐蛔蟲,大便下蛔蟲。2、蟯蟲:肛門搔癢 ,妨礙睡眠,糞便帶有成蟲。3、條蟲,嘈雜善饑,頭搖鼻癢,大便有蟲節(jié)。4、鉤蟲:皮膚發(fā)疹搔癢,身黃兼腫,5、辨蟲要結合問診,和檢驗大便蟲卵,以區(qū)分蟲的種類。
治法總則
中醫(yī)常用治則有治本和治標,正治和反治,壯水制陽與溢消陰,以及運用臟腑制約等隔治法及汗 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等。
一、治本與治標 標本,主要用來分清疾病的主次本末和輕重緩急的情況,標指疾病的現象,本指疾病的本質。 標本應隨具體情況而異。病因為本,癥狀為標,原發(fā)癥狀為本,續(xù)發(fā)癥狀為標,舊病為本,新病為標,一般情況,先治本后治標。如原有腎病,此病又出現小便不利,全身水腫等癥狀,治療應治其小便不利,小便正常則水腫消退,腎病減輕了,則由它引起的咳嗽,氣喘等肺病癥狀也就自然消失了,治本而標自愈。 1、急則治標:標病甚急而可影響患者安危時,應先治其標而治其本,如脾病引起腹水癥,脾病是本,腹病是標,如到了腹部脹滿,呼吸困難,二便不利的地步,不可單用健脾固本之法,應以峻瀉水,俟水退再治其本。喉風癥,咽喉腫閉,湯水難下,可以先用刺法砭出惡血,然后再按病的性質給藥。 2、緩則治本:這是從根本上著手的治法。大都用于一般慢性病如虛勞內傷,陰虛發(fā)熱咳嗽的病人,發(fā)熱咳嗽為標,陰虛是本,因在治療上就用滋陰治本的方法,陰虛好了,發(fā)熱咳嗽的癥狀,也就自然消失。 3、標本俱急,標本同治:這種治法,大多用于病情緊急之時,因在時間上,條件上已經不允許單獨治標或單獨治本,必須標本同治。如咳喘,胸懣,腰痛,小便不利,一身盡腫,雖然病本在腎,病標在肺,但由于水邪射肺,標本俱急,就需要同時發(fā)汗利小便的治法來表里雙解。
二、正治與反治 1、正治法:適用于證情與癥象在性質一致的時候,即熱證表現熱象用寒涼藥治療,寒證表現寒象時用溫熱藥來治療,實證表現實象時用攻瀉藥來治療,虛證表現虛象時用溫補藥來治療,又叫逆治法。 2、反治法:與上反。虛象仍用攻瀉藥,實象仍用補益藥等。如急性熱癥有時出現肢冷色青,脈微欲絕的熱深厥深證時,不用溫陽藥而仍用清熱藥來治療,這是因證情屬真熱假寒的性質。這種治療叫寒因寒用。又如,少陰病下利,手足厥冷,而又見不惡寒,虛煩面赤等熱象時,不用清熱藥而仍用溫陽藥來治療。這是因為下情是屬于真寒假熱的性質。這種治法叫熱因熱用。如脾虛而見中滿痞脹癥象時,不用消導藥而仍健脾藥治療,這屬于真虛假實的性質,治法叫寒因寒用。如濕熱積滯,頑痰瘀血引起的病,雖然病久有虛象,不用補益藥而仍用攻痰去瘀的攻伐藥,屬于真實假虛性質,治法叫通因通用。病情較復雜的,治療上采用熱藥中少佐寒藥,寒藥中反佐熱藥,或熱藥冷服,寒藥熱服等。
三、壯水制陽,益火消陰法 1、壯水制陽法:適用于腎中真陰不足之證,是采用峻補腎中真陰的方法來消除腎陰不足不能制陽反引起的一些陽亢癥狀,如頭痛目眩耳嗚,舌燥喉痛,虛火牙痛,足跟痛,足心發(fā)熱,脈沉細數,兩尺較大等。方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水以制虛陽。2、益火消陰法:適用于腎中真陽不足之癥,是用峻補腎中真陽的方法來消除因腎陽不足,無力溫化所引起的一起陰凝癥狀,如腰痛腳軟,身半以下有冷感水腫,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方用桂附八味丸,益腎中之陽,發(fā)消陰翳。
四、根據臟腑整體性和聯系性的治法 1、虛則補其母:按五行母相生的規(guī)律,當某腑臟氣虛弱時,可以間接補益其母臟。如肺臟臟氣不足,可影響脾,如虛勞病,久咳肺虛,有時還會出現脾胃不振,食減便溏等證,治療用健脾藥物治療。脾胃健全,食欲增進,不僅便溏自止,而且因肺得谷氣的滋養(yǎng),久咳等癥狀,也能減輕或痊愈。治法叫培土生金。2、實則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