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自汗與盜汗是指由于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其臨床特征是不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后自止者,稱為盜汗。本病相當于西醫的甲狀腺機能亢進、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風濕熱、結核病等。
2、病因病機:自汗、盜汗的病因分為內、外之因,其內因者為病后體虛、表虛受風,思慮煩勞過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所致;外因者為風邪外襲。其病位在肺衛,與肝有關。基本病機為肺氣不足或營衛不和,衛外失司;或陰虛火旺或邪熱郁蒸,逼津外泄所致。自汗、盜汗的病理性質多屬虛證,一般自汗多為氣虛,盜汗多為陰虛,自汗日久,陰液虧虛,易并發盜汗;屬實證者,以肝火或濕熱郁蒸所致。
3、診斷依據
⑴病因:有病后體虛、表虛受風,思慮煩勞過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汗盜汗的病因存在。
⑵臨床表現:①不因外界環境影響,在頭面、頸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晝日汗出溱溱,動則益甚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為盜汗;②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盜汗。作為其他疾病過程中出現的自汗、盜汗,因疾病的不同,各具有該疾病的癥狀及體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4、辨證論治:
自汗、盜汗的辨證要點以辨陰陽虛實為主。虛證中,自汗為氣虛不固;盜汗為陰虛內熱。實證者以肝火、濕熱等邪熱郁蒸為主。自汗、盜汗的治療原則,虛證宜益氣、養陰、補血、調和營衛;實證者宜清肝泄熱、化濕和營;虛實夾雜者宜根據虛實的主次而適當兼顧。具體證型分證論治如下:
⑴肺衛不固證:汗出惡風,稍勞汗出尤甚,或表現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脈細弱,苔薄白;為肺氣不足、表虛失固、營衛不和、汗液外泄所致,治療益氣固表,方藥選用桂枝加黃芪湯加減: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黃芪等;或玉屏風散加減:黃芪、白術、防風等。
⑵心血不足證:自汗或盜汗,心悸少寐,神疲氣短,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為心血耗傷、心液不藏所致,治療宜補血養心,方藥選用歸脾湯加減:人參、黃芪、白術、茯苓、棗仁、桂圓肉、木香、炙甘草、當歸、遠志、大棗、生姜等。
⑶陰虛火旺證: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兼午后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虛火內灼、逼津外泄所致,治療宜滋陰降火,方藥選用當歸六黃湯加減:當歸、生地、熟地、黃連、黃芩、黃柏、黃芪等。
⑷邪熱郁蒸證: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苔薄黃,脈弦數;為濕熱內蘊、逼津外泄所致,治療宜清肝泄熱、化濕和營,方藥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地、車前子、澤瀉、木通、當歸、甘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