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病常見的癥狀有:腹滿作脹或疼痛,食少便溏,黃疸,肢倦乏力,或見脫肛、陰挺(子宮脫垂)等內臟下垂、便血、崩漏、紫癜等,其發生機理如下:
1.腹滿作脹或疼痛:多由于脾氣健運失職,清氣不升,脘腹氣滯所致。如因脾不升清,運化受礙,則濕滯或食積不化;若陽虛溫運無力,則寒從中生,可使氣機阻滯不通,故發脹滿,甚則疼痛。
2.食少、便溏:多由脾虛運化無力,不能升清所致。脾不升清則運化無權,胃納受阻而食少:脾虛則運化失調,水谷不化,致使小腸清濁不分,混雜而下,并走大腸則便溏,甚則泄瀉而完谷不化。
3.黃疸:為眼白、皮膚黃染。多由于脾運不健,濕濁中阻,熏蒸肝膽,膽熱液泄,泛溢肌膚所致。
4.肢體乏力:多由脾的陽氣不足,或脾為濕困,不能正常轉輸水谷精微以營養肌肉四肢所致。濕性重滯,脾為濕困,則可見周身乏力而肢體困重。
5.脫肛、陰挺等內臟下垂:多因脾虛,中氣下陷,臟腑微細無力,不能升舉,因而下垂。
6.便血、崩漏、紫癜:多因脾氣虛,不能統血,血不循經而外逸。如血內溢,則為便血或尿血;血溢于肌腠皮下,則發紫癜;氣虛下陷,沖任不固,則發為崩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