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謂感冒?
1、概念: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而導致的常見外感疾病。病輕者,為感受當令之氣,稱之為傷風、冒風、冒寒;病重者,為感受非時之邪,稱之為重傷風。如果感冒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并且證候相類似者,稱為時行感冒。
2、特征:感冒的特征有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脈浮。如果是時行感冒,是由時行疫毒傷人所致,則病情重而多變,往往相互傳染,造成廣泛的流行,且不限于季節性。
3、與西醫相關的疾病:普通感冒、流感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
二、感冒如何起病?
中醫認為,感冒是由外因和內因而致。外因為六淫、時行邪毒侵入人體,以風邪為主,可兼寒熱暑濕等,內因為患者平素體質不強,或因生活起居不當,寒溫失調以及過度疲勞所致。感冒的病位在肺衛,其病理機制為六淫入侵,衛表不和,肺氣失宣而致,病理性質屬表實證,但有寒熱之分。
當外邪從口鼻、皮毛入侵,肺衛首當其沖,感邪后,隨即出現衛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癥狀。普通感冒一般不傳變,時行感冒少數可傳變入里,變生他病。
三、感冒有什么表現?
感冒初起以衛表及鼻咽癥狀為主,可見惡風或惡寒、鼻塞、流涕、噴嚏、咽癢、咽痛、周身酸楚不適、發熱等癥狀。由于風邪兼夾病邪的不同,還可見胸悶、惡心、脘痞、納呆、便溏、咽干、少痰等癥。如是時行感冒,則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時期發病人數劇增,且病證相似,多突然起病,惡寒發熱(多為高熱),周身酸痛,疲乏無力,病情一般較普通感冒為重。感冒病程一般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傳變,時行感冒少數可傳變入里,變生他病。感冒四季皆可發病,以冬春季節為多。
四、中醫如何治療感冒?
中醫治療感冒,首先是辨證,根據具體辨型不同,再分別給予治療,即所謂辨證論治,具體如下:
1、辨證要點:
感冒辨證首先須分清風寒,還是風熱。一般的,風寒證的特點是惡寒重,發熱輕,流清涕,咯痰稀薄色白,咽不痛,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而風熱證的特點是身熱較甚,微惡風,咽痛明顯,流黃涕,痰粘或黃,出汗少,苔薄黃,舌邊尖紅,脈浮數。
感冒辨證還要辨清不同的兼邪。如感冒兼暑邪,多為入夏時常發熱,或午后熱甚,微惡風寒,膚灼熱,汗少,口渴引飲,食少,心煩,倦怠無力,咳嗽少痰,舌苔薄白或薄黃,舌質微紅,脈細數。如感冒兼燥邪,癥狀有惡寒發熱的同時,兼有頭痛鼻塞,無汗,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質清稀,舌干苔薄,脈浮弦。如感冒兼濕邪,則身熱不甚,遷延纏綿,微惡風寒,汗少而粘,頭痛如裹,肢體酸重疼痛,或胸膈悶脹,脘痞泛惡,口中粘膩,大便稀溏,面色淡黃,舌苔白膩,脈浮濡。
2、治療原則:感冒的治療原則以解表達邪為主,風寒證者,治宜辛溫發汗,風熱證者治宜辛涼清解,暑濕夾雜者,治療清暑祛濕解表。
3、分證論治:
風寒束表證: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疼,鼻塞聲重,鼻癢噴嚏,時流清涕,咽癢咳嗽,痰吐稀薄,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為風寒外束、衛陽被郁、腠理內閉、肺氣不宣所致,治療以辛溫解表為主,方藥選用荊防達表湯加減:荊芥、防風、蘇葉、白芷、生姜、蔥頭、橘紅、杏仁、茯苓,六曲等;或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防風、羌活、獨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殼、茯苓、甘草等。
風熱犯表證:身熱較著,微惡風,汗泄不暢,頭脹痛,面赤咳嗽,痰粘或黃,咽燥,或咽喉乳蛾紅腫疼痛,鼻塞,流黃濁涕,口干欲飲,舌苔薄白微黃,舌邊尖紅,脈浮數;為風熱犯表、熱郁肌腠、衛表失和、肺失清肅所致,治療以辛涼解表為主,方藥選用銀翹散加減:連翹、銀花、桔梗、薄荷、竹葉、生甘草、荊芥、淡豆豉、牛蒡子、蘆根等;或蔥豉桔梗湯加減:蔥白、桔梗、淡豆豉、焦山梔、薄荷、連翹、甘草、淡竹葉等。
暑濕傷表證:身熱,微惡風,汗少,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咳嗽痰粘,鼻流濁涕,心煩口渴,或口中粘膩,渴不多飲,胸悶脘痞,泛惡,腹脹,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為暑濕傷表、表衛不和、肺氣不清所致,治療以清暑祛濕解表為主,方藥選用新加香薷飲加減:香薷、銀花、扁豆花、厚樸、連翹等。
五、體虛之人感冒有什么特點?如何治療?
體虛之人,衛外不固,感受外邪,常纏綿難愈,或反復不已。陽氣虛者,感邪多從寒化,且易感受風寒之邪;陰血虛者,感邪多從熱化、燥化,且易感受燥熱之邪。臨床表現肺衛不和與正虛癥并見。治療不可過于辛散,單純祛邪,強發其汗,易重傷正氣,應當扶正達邪,在疏散藥中酌加補正之品。具體辨證論治如下:
氣虛感冒:惡寒較甚,發熱,無汗,頭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無力,平素神疲體弱,氣短懶言,反復易感,舌淡苔白,脈浮無力;為素體氣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襲所致,治療以益氣解表為主,方藥選用參蘇飲加減:人參、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枳殼、葛根、紫蘇、前胡、木香、桔梗、生姜、大棗等。
陰虛感冒:身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干,干咳少痰,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虧津少、外受風熱、表衛失和所致,治療以滋陰解表為主,方藥選用加減葳蕤湯加減:葳蕤、蔥白、桔梗、白薇、淡豆豉、薄荷、炙甘草、紅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