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木防己湯

木防己湯

[日期:2009-02-05]來源:  作者:未知[字體:大 中 小]

        木防己湯參膏桂,補虛清熱能利水;

        飲停胸脅見喘滿,心痞脈沉一方摧。

        組成: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參。

        功效:補虛通陽,清熱利水。

        主治:胸膈陽郁,水熱互結證。癥見咳嗽喘氣,胸悶而滿,心下痞脹堅硬,小便不利,其形如腫,面色黑而晦黯,舌紅,苔黃而膩,脈沉緊。

        臨床運用:本方可用于治療循環系統的風濕性心臟病、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冠心病、高血壓,呼吸系統的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纖維化、支氣管哮喘、胸腔積水等屬上述證機者。有報道用本方去石膏,加茯苓、芒硝、葶藶子治療心功能不全;加丹參、車前子、防己、萬年青等治療肺心病;加茯苓、防己、黃芩、茯苓等治療滲出性胸膜炎;加減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暑濕痹癥等疾病均獲得良好效果。

        提示: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本方有抗組織胺、抗乙酰膽堿等作用。

 

 

  • 加減木防己湯

    【其他名稱】

    加減木防己湯

    【來源】

    《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

    防己18克 桂枝9克 石膏18克 杏仁12克 滑石12克 白通草6克 薏仁9克

    【用法】

    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溫服。見小效不即退者,加重服,日三夜一。

    【主治】

    暑濕痹。

    【加減】

    風勝則或上或下,四肢游走作痛,加桂枝、桑葉;濕勝則腫,加滑石、草薢、蒼術;寒勝則痛,加防己、桂枝、姜黃、海桐皮;面赤,口涎自出者,重加石膏、知母;絕無汗者,加羌活、蒼術;汗多者,加黃耆、炙甘草;兼痰飲者,加半夏、厚樸、廣皮。

  •  

  •  

    木防己湯治療支飲(風濕性心臟病)

    時間:2009-12-18 15:34來源:抗癌在線 作者:腫瘤專家組

    [ 摘要:] 木防己湯出于《 金匱要略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篇,由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參四味藥組成,主治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方中防己、桂枝一苦一辛,行水飲而散結氣,可使心下痞堅消散;石膏辛涼以清郁

        木防己湯出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篇,由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參四味藥組成,主治“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方中防己、桂枝一苦一辛,行水飲而散結氣,可使心下痞堅消散;石膏辛涼以清郁熱,其性沉降,可以鎮飲邪之上逆;人參扶正補虛。此方用以治療“風濕性心臟病”能降氣退腫,減輕心臟所受水濕侵犯,使心臟功能逐漸恢復。?

        例1:杜某,男,50歲,農民。主訴:咳嗽氣喘,心下痞堅,病已數月。某醫院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西藥治療14天未效,來我院治療。查:患者全身浮腫,面色黧黑,喘息不得臥,咯痰粘稠,口渴不欲飲,小便短少,大便秘結,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苔白而厚,脈浮弦而數。此屬內宿痰飲兼有郁熱之證,宜利水清熱、益氣散結。投以木防己湯加味,處方:木防己10克,桂枝10克,黨參10克,萊菔子10克,枳殼10克,半夏10克,石膏30克(杵,先煎),栝蔞30克,一日一劑,連服兩天。?

        二診:咳嗽減輕,浮腫稍退,小便得利,大便仍燥結。肺移熱于大腸,燥結腑實,照前法佐以軟堅散結,上方加茯苓10克,芒硝18克(另沖),二劑。?

        三診:大便通暢,浮腫消退,咳喘已平,舌淡紅苔少,邊有齒痕,脈細數。于原方加玄參、麥冬各12克,二劑。?

        四診:上癥基本好轉,惟疲乏無力,動則氣短而喘,心悸,食欲不振,舌淡少苔,脈細數。此乃氣陰兩傷,治宜益氣養陰。處方:黨參12克,麥冬12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阿膠10克,桑葉10克,山楂10克,甘草10克,大棗5克,二劑。后以上方加黃芪10克,連服五劑,病獲痊愈。?

        例2:黃某,男,72歲,農民,1977年5月10日初診。患咳嗽氣喘月余,心下痞堅,胸悶痰稠,心悸,喘息不得臥,全身浮腫,口唇青紫,面色黧黑,小便短少,大便燥結,舌質紫暗,邊有齒痕,舌苔白厚,脈結代。西醫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中醫辨證為支飲,擬清熱化飲,投以木防已湯加味,處方:木防己10克,桂枝10克,萊菔子10克,半夏10克,枳殼10克,黨參15克,石膏30克,茯苓12克,四劑。?

        二診(5月14日):身腫已退,下肢仍腫,可以平臥,但動則短氣而喘,痰多,小便得利,大便未通,舌質暗紅苔薄,脈結代。此氣陰已虛,守前法佐以軟堅散結、滋陰養心之品。處方:木防己10克,黨參10克,茯苓10克,元參10克,桂枝6克,枳殼6克,五味子6克,石膏30克(杵先煎),栝蔞30克,芒硝20克(另沖),麥冬12克。?

        三診(5月15日):大便已通,上方去芒硝,再服二劑。?

        四診(5月17日):諸癥悉愈,惟動則心悸,氣短乏力,舌質暗紅苔少,脈結代。治宜益氣寧心,滋陰復脈。處方:炙甘草10克,桂枝10克,黨參10克,阿膠10克(另沖),麥冬10克,茯苓10克,生地30克,龍骨、牡蠣各20克(杵,先煎),火麻仁12克,大棗10枚。連服六劑而病愈,經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例3:謝某,女,55歲,1977年4月8日初診。患咳嗽氣喘已一年多,近半年來加劇,自覺心下痞堅,咳痰稀薄,氣逆倚息不得臥,食欲不振,小便清白,大便稀溏,口渴不欲飲,舌質淡紅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脈細數。此為肺熱腎寒之飲證,治宜清熱散結,溫陽化飲。投以木防己湯加味,處方:木防己10克,黨參10克,桂枝10克,薤白10克,半夏10克,附子10克,茯苓10克,枳殼10克,栝蔞30克,石膏30克(杵,先煎)。?

        二診(4月15日):上方連服六劑,肢腫已退,咳喘大減,咳痰清稀有泡沫,舌質淡紅苔白滑,脈細弱。此肺熱已清,痰飲未消,治當溫陽化飲,投苓桂術甘湯加味。處方:茯苓12克,桂枝10克,白術10克,黨參10克,炮姜10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6克,三劑。?

        三診(4月19日):喘息緩解,能平臥,但時有咳嗽,咯痰清稀,量減少,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上方去炮姜,加紫菀10克、款冬6克,連服五劑而愈。?

    按:引起風濕性心臟病的原因,祖國醫學認為是由于風、寒、濕之邪侵入人體,合而為病,病延日久,或反復感受外邪,由關節、肌肉侵犯到血脈,累及心臟所致。正如《素問·痹論》說:“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又有“心痹者,脈不通……”。當血脈受到病邪的侵襲,必然影響血液運行,而表現心脈瘀阻證候。若病情進一步發展,則可導致肺脾腎的功能失常。“肺朝百脈”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當肺脾腎功能障礙,人體的水液代謝紊亂,可出現水液泛濫,停蓄胸膈之支飲證。《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篇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乃治療水飲的大法。然素體陽盛之人,病水飲日久,則恐化熱傷陰,故純溫熱之品不得妄投,以清熱利水、益氣散結的木防己湯最為適宜。方中木防己抗風濕,利水飲;石膏清郁熱,降逆氣;桂枝宣通水道;黨參益氣補虛,藥證相符,鼓槌相應,獲效甚速。

     

    防己黃芪湯方2

      【功效】補氣健脾,利水消腫

      【藥物組成】防己9克,黃芪12克,白術6克,甘草3克

      【藥方用法】原方諸藥為末,每服 15 克, 和生姜4片, 大棗1枚同煎 (成人常用劑量: 5劑

      【方解】治表虛邪而兼濕者,其中防己與黃芪為主藥。防己與白術配合祛濕氣;黃芪同甘草補表虛,固肌表。

      本方治療目標為虛證及虛實中間證。患者色白,肌肉松軟,虛腫體質,易疲倦,多汗,小便不利引起之下肢浮腫,膝關節作痛。本方多用于中年后之悠閑婦女,這類患者胖而易倦,懶于活動,食量少但喜飲茶喝水,月經量少,心情不暢,每至夏日則汗如雨下。服用防己黃芪湯,可使肌肉堅實,體輕身健,消除關節之疼痛及身體浮腫。

      【備注】

      腹痛:加白芍

      氣喘:加麻黃

      氣逆上沖:桂枝

      寒盛:加細辛

      濕盛腰退重著:加茯苓、蒼術

      胸腹脹滿疼痛:加陳皮、枳殼、蘇葉

     

    淺議張仲景對痹證的貢獻 ☆ 呂永貝斌(福建中醫學院 2002 級研究生 福州 350003 ) ☆ 隋華章 (山東省壽光市中醫院 壽光 262700 )摘要:從后世醫家應用仲景方劑治療痹證入手,通過列表對比分析,進而溯本探源,對照《內經》論痹要義,分析仲景原文,總結出仲景對痹證的貢獻為: ( 1 )論痹外因重濕邪; ( 2 )對”歷節風”病證的論述; ( 3 )創立痹證治療大法及眾多方劑。關鍵詞:痹證;張仲景;貢獻中圖分類號: R255.6 文獻標識碼: A 痹證,是臨床上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一類常見病、多發病,而目前對此類疾病的治療,尚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筆者對此證亦頗重視,在探求防治方法的過程中,發現臨床中應用仲景理法方藥治痹者為數不少,而論仲景對痹證貢獻的專篇尚未見。筆者不才,僅將管見略陳于此,聊表對仲師景仰之意。 1 論痹外因重濕邪仲師對痹證的論述,亦是稟自《內經》而不囿于《內經》。《內經》論痹,述其外因,則重風寒濕三氣,《痹論》篇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接著按病邪的性質,分為三因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而仲師通過大量的臨床驗證,特別強調了濕邪在痹證中的重要性。他把這種認識寫入《痙濕暍病脈證治》中作專篇論述,提出“濕痹”候與“風濕”候,論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并在本篇中用十一條原文來論述。如:“濕家病身疼發熱”、“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痛,發熱”、“濕家身煩痛”等等。值得注意者尚有二:一是“濕家”二字,多次提出,是對《內經》論述體質與痹證發病關系的獨特發揮與精要概括。《內經》所論,如:“血氣皆少……感于寒濕,則善痹骨痛。” “腠理肉不堅者,善病痹。”二是“日晡所劇”四字,提出了發熱的特點,這與當今“風濕熱”的發病規律是相似的。 2 對“歷節風”病證的論述仲師第二個突出貢獻,是發現了一種特殊情況 ———“歷節風”,并把對這種病的認識專門列于《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篇中,并與傷寒中風、卒中風及一般的痹證相鑒別。他在論述歷節病的脈因證治中精辟地指出:“營衛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央。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仲景以脈象釋病機,“沉”、 “弱”、“筋”、“骨”、“肝”、“腎”,正表明:這種頑痹,自是以肝腎氣血不足為本,寒濕外侵為標,病位是在筋骨。同時,仲景還總結了歷節病的特殊證候和體征,并出方治,如:“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便為歷節也。”“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歷節病,現代學者多認為其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當,那么,仲景的這些英明論斷,無疑開辟了醫學史上最早認識類風濕病的先河,大約比西方醫學早 1600 年( 1859 年英國醫生 carrod 首先明確提出“類風濕性關節炎”)〔 1 〕。 3 創立了痹證的治療大法和眾多的方劑仲師的直接論述,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而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提出發汗一法,但風濕之發汗,應以“微微似欲出汗”為原則,對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濕痹關節痛,則更提出:“但當利其小便。”是利尿法,后世則發展成“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尿、發汗,皆除濕之要著。后世醫家治痹所涉仲景方劑,計有:桂枝湯、桂枝加附子湯、麻黃湯、麻杏苡甘湯、麻黃加術湯、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白虎湯、白虎加桂枝湯、桂枝芍藥知母湯、防己黃芪湯、五苓散、木防己湯、烏頭湯、理中湯、附子理中丸、金匱腎氣丸、真武湯、當歸四逆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大黃 蟲丸等等。經過列表分析,常用藥物有:麻黃、桂枝、石膏、知母、防己、黃芪、芍藥、白術、附子、川烏、干姜、甘草等。麻黃:發汗要藥,兼可除濕散寒。桂枝:散寒通陽和絡。防己:祛風除濕止痛。附子、干姜:溫陽散寒。川烏:散寒止痛。白術:健脾燥濕。黃芪:益氣固表。芍藥:和營緩急。石膏、知母:清熱。甘草:扶正和諸藥。析其治法:有發汗、散 ?? 4 1 ?? 江西中醫學院學報 2004 年 8 月第 16 卷第 4 期 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TCM2004Vol.16No.4 ? 學術探討 ? 寒除濕、清熱 、扶正(溫陽益氣、滋陰補血)等病因治療和理氣和絡等病機治法。但仲師治痹,不是各法單用,而是根據病人具體的病情,各法有機地組合運用,試析如下: 3.1 發汗祛邪,首重麻黃 痹證初起,常因感受風寒濕邪,困遏肌表,陽氣被郁,痹而不通,出現關節疼痛,伴有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出不暢等,此時只有通過開腠發汗,宣散肌表之風寒濕邪,俾郁陽得通,氣血暢行,痹痛乃止。其治方藥,可用麻黃加術湯、麻杏苡甘湯、越婢加術湯等。三方皆以麻黃為主,或謂麻黃峻汗,但麻黃伍以白術、薏仁,則發汗而不致過汗,且可并行表里之濕,正合“微微似欲汗出”的除濕原則。麻黃加術湯,可改白術為蒼術,則除濕走表之力更強;其惡寒輕者,可去桂枝而加薏仁,此即麻杏苡甘湯;若尚有里熱、微煩者,加石膏,便成越婢加術湯。 3.2 祛風除濕,當用防己 痹證之濕偏重者,表現為關節肌肉酸疼重著,腫脹不紅,苔厚膩,濕象明顯,應以祛風除濕消腫為主,用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木防己湯等。防己黃芪湯,既治風濕,又治風水,仲景所論“風濕”、“濕家”,必有肢體關節疼痛,本湯證條下雖未明言,前后互參可知,防己黃芪湯既治風濕,當能止痛,又治風水,自可消腫,故對濕邪偏勝,關節腫痛者有效。現代藥理研究也發現,木防己堿有抗炎、鎮痛等作用〔 2 〕。防己茯苓湯系防己黃芪湯 去白術加桂枝而成,除濕作用更強,桂枝又可溫通經脈,助以通陽除濕。用木防己湯治痹,首推葉天士。其后,吳鞠通繼承葉天士,制“加減木防己湯”,用治風濕熱痹,并盛贊木防己湯“此治痹之祖方也。”方中木防己既可利水消腫,又能祛風除濕,稍伍桂枝以通絡,應用時尚可再加苡仁以利濕舒筋,姜黃、海桐皮祛風濕止痛。 3.3 散寒止痛,必用烏附 “寒盛則痛”,其寒盛者,臨床表現為關節劇痛、畏寒喜溫等寒凝之象者,必假以烏頭、附子,大辛大熱、氣性雄烈之品,外除寒濕,內振陽氣,才能使氣血周流,痹痛自止。中醫臨床上,烏頭附子,逐寒止痛之力最強。現代藥理也證明,烏頭堿有很強的鎮痛消炎作用。此類方劑,首推烏頭湯;若輕者可用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等。這些方劑,主治風寒濕相搏,痹阻經脈,骨節疼痛,為臨床習用,療效確切,與麻黃類方相比,烏附類方以陽虛寒凝為主,麻黃類方以肌表風濕為主,以此為辨,烏頭湯溫經散寒鎮痛,麻黃溫開宣痹,芍甘相伍,緩急止痛舒筋,黃芪一味,頗有深意,常見歷節病肌肉瘦削,乃氣血已傷,黃芪芍藥,可益氣和營,此乃后世獨活寄生湯之先聲,實開扶正蠲痹之先河;二者,益氣與散寒之品相伍,更可增其祛邪之力,烏頭麻黃得黃芪之助,氣旺則溫散寒濕之力自強,且藥力持久。痹之日久者,風寒濕邪郁久,可以化熱傷陰,或機體素自陽旺者,常形成寒熱錯雜之病機,臨床可見疼痛關節有灼熱感,但畏寒喜溫,不耐冷敷,伴口干、低熱等,仲景雜知母芍藥附術麻桂諸溫散之品中,正與病機合。 3.4 清熱蠲痹,石膏知母 痹證而有關節疼痛、紅腫、灼熱或伴發熱者,此系風濕熱邪痹著經脈,或寒濕化熱,或素體陽旺,自以清熱通絡蠲痹為法,可用白虎湯、白虎加桂枝湯等。石膏辛甘大寒,清熱力強,熱痹者常用之以蠲痹止痛,蓋取其鎮靜消炎之功。仲師以白虎桂枝湯治溫瘧,未明言治歷節,然遵其垂訓,異病同治,后世醫家多移用之治熱痹。白虎桂枝湯以白虎湯清熱,桂枝少用以通經脈,對于關節灼熱疼痛、紅腫、口渴、舌紅者用之頗宜。 3.5 通絡除痹,當用桂枝 仲景治痹方劑之中,桂枝出現的頻率僅次于甘草,足以證明桂枝是痹證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神農本草經》謂其“主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亦謂其能“利關節”。桂枝味辛性溫,能發汗解肌、溫經通陽。治療寒痹自然是恰當無疑,對于寒邪化熱者或熱痹輕者,用之亦無大礙,反而能促進邪氣消散,熱邪之重者,桂枝用量宜小,并應配以石膏、知母等清熱之藥。至于血熱毒盛之痹證,可采用孫思邈為 “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所創設的犀角湯,這時桂枝就不適合了。 3.6 攣急疼痛,芍藥甘草 仲景用芍藥甘草湯治療 “腳攣急”,后世移用治療痹證。如近代傷寒大家萬友生《傷寒知要》說:“腰腿痛……我對肝腎陰血不足以養筋而外邪留滯不去的,常用芍藥甘草湯……此方療效甚佳,不可輕視。”其實,此方不單治療“腳攣急”,也不必一定具有肝腎陰血不足的癥狀,凡是四肢、肩背、頸項等疼痛而攣急不舒的情況,都有應用的機會。并可作適當的配伍,項背痛加葛根、下肢痛加牛膝、上肢痛加桂枝等。其中芍藥的用量宜大,一般在 15g 以上,甚至有用到 60g 的情況。 3.7 扶正蠲痹,須用黃芪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寒濕熱之邪,乃痹證之外因,正氣虧虛,方為關鍵。痹證常由素體不足,或久病,或產后正虛等,外邪始得以乘襲,痹著經絡關節,且外邪痹著不去,久必耗傷正氣,出現肝腎不足、氣血虛衰之象,痹證患者而見形體四肢無力,頭昏心悸,腰酸足軟,面色少華,脈沉細弱等癥,稱為虛痹。此時必須注意扶正,以固本 ?? 5 1 ?? 呂永貝斌等:淺議張仲景對痹證的貢獻 ? 學術探討 ? 仲景清泄法探析 ☆ 侯洪濤 劉立平 (南京中醫藥大學 南京 210029 )關鍵詞:清泄法;張仲景;金匱要略中圖分類號: R222.3 文獻標識碼: A 清泄法是指通過清熱、瀉火、涼血、瀉下等方法,祛除里熱的治療大法,是仲景治療疾病的常用治法。分析《金匱要略》中 40 余首具有清泄邪熱作用的方劑,仲景清泄法有以下組方配伍特點: 1 陽明氣分之熱,治以清熱生津,石膏與知母相須為用仲景白虎湯主治“脈浮滑”、“腹滿,身重,難以轉側,面垢,譫語”,《金匱要略》白虎加人參湯主治熱盛津傷氣耗之“渴欲飲水,無表證者”、“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及“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之“太陽中熱者”,白虎加桂枝湯主治 “骨節疼煩,時嘔”熱盛兼有表邪之“溫瘧者”。石膏與知母相配伍,構成白虎湯的主要部分。石膏質重沉降、味辛性寒,辛能透肌解熱,寒則清泄胃熱;知母苦寒,苦以降火,寒以勝熱,其質潤則潤燥。二者相須為用,清解陽明氣分之熱兼有滋胃潤燥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皆有顯著的退熱作用。可見,仲景清泄陽明氣分之熱,以清熱生津為治則,以石膏知母為基本配伍,隨癥加減,靈活應用。 2 陽明熱結之實熱,治則瀉下通腑,川軍與枳實厚樸相伍《金匱要略》大承氣湯主治“下利脈遲而滑者”、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者、及“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小承氣湯主治“下利譫語者”,厚樸三物湯則主治“痛而閉者”,麻子仁丸主治“趺陽脈浮而澀”津枯腸燥之便秘者,厚樸七物湯主治“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之腹滿有表證者,大柴胡湯主治腹滿兼少陽證“按之心下滿痛者”。大黃與枳實厚樸相配構成以上諸方的主要成分或全部。大黃苦寒,氣味俱厚,走而不守,瀉熱通便而推陳致新,清除積滯如犁庭掃穴;枳實苦辛微寒,泄胃腸之無形氣痞,有沖墻倒壁之力;厚樸苦溫,苦能下氣導滯而除脹,溫則燥濕散滿以運脾,為泄中焦實滿之氣分要藥。熱結胃腸則氣滯不行,氣結于中則腸垢難下,故大黃與枳實相配,泄熱導滯、利氣消痞;大黃與厚樸相伍,行氣寬中、泄實去積。所以說,仲景治療陽明胃腸之有形邪熱,以瀉下通腑為組方原則,以大黃為要藥,配以行氣理氣之枳實和厚樸。 3 熱在少陽,治以和解,柴胡與黃芩相配仲景小柴胡湯主治“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及“嘔而發熱者”;大柴胡湯主~~~~~~~~~~~~~~~~~~~~~~~~~~~~~~~~~~~~~~~~~~~~~~~治“按之心下滿痛者”及“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祛邪,可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桂枝加黃芪湯,仲景本以治血痹黃汗,因具有益氣通陽和血作用,故亦可用來治療虛痹,黃芪伍桂枝,補中有通,臨床應用時可加入川斷、桑寄生、當歸、木瓜、雞血藤之類,補腎通絡,常可獲效,方中黃芪用量宜大,氣足自能生血、行血、通痹,陽虛者在此基礎上加仙靈脾、補骨脂、附片等;至于陰虛者,又當加入養陰和血之品。 3.8 剔透通絡,主用蟲蟻 痹證晚期或重者,常見關節腫脹畸形,疼痛劇烈,此時因“久痛入絡”,一般的祛風散寒除濕之品往往無效,非蟲蟻之類不足以搜剔經絡中風濕痰瘀之邪,葉天士蟲類搜剔之法正以此而設,然究其本源,實出自鱉甲煎丸、大黃 蟲丸等法。大黃 蟲丸《金匱》本用之以治干血虛勞,近人有活用以治頑痹者。值得一提的是方中地黃用量最大,滋養陰血,使逐瘀而不傷正,與那些羅列蛇、蝎、蜈蚣之品,而致溫燥傷血,經絡失養,致病難已者自不可同日而語。而當伍以地、芍、歸之品,這是給我們的啟示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淺議張仲景對痹證的貢獻
    《黃仕沛經方醫話》《金匱要略·中風》乃啟后世中風證治之先河
    經方:越婢湯(發燒、咳嗽、有汗)
    《金匱要略》水氣病篇學習的一點體會
    27、越婢湯
    醫案 | 續命湯的臨床治療應用與體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横山县| 朝阳县| 睢宁县| 盐津县| 高雄县| 班玛县| 扎赉特旗| 锦屏县| 贵德县| 敦化市| 黄龙县| 阿拉善左旗| 阜宁县| 巴马| 房产| 长寿区| 都安| 军事| 文化| 宝应县| 仪征市| 旌德县| 舞阳县| 贵定县| 日喀则市| 洛宁县| 合水县| 新邵县| 龙海市| 寿光市| 濮阳县| 濮阳市| 宜章县| 衡阳县| 双牌县| 兴国县| 连平县| 吉木萨尔县| 克什克腾旗| 广饶县| 晋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