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白云,藍天。布達拉宮,大昭寺一個個都是亮點,讓你深深的沉寂在美景中。帶你吃吃糌粑,喝喝酥油茶。而且是我歷年進藏的多次經驗的積累。有興趣去的都可以看看。西藏,那是多少人心中的圣地。在那世界屋脊上有數不勝數的美景吸引著人們去探索。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盡相同的西藏夢。
雖然已經去了很多次,那里除了有最美好的風景之外,還有其他一些東西吸引著我。很難用精確的詞匯去描述:類似于純凈、信仰、純潔,但在這純屬虛構的年代確顯得尤為珍貴。很多人去西藏之前會有各種猶豫、忐忑、疑惑或者不安,對于我來說不存在,我已經多次進入高原。當然高原反應任何人不可避免,放松心情去適應就是了。
[體驗藏歷新年—感受民族文化]
今年春節我們不說“恭喜發財”,只說“扎西德勒”!我們不吃餃子吃“古突”!不喝咖啡喝“甜茶”!不喝啤酒喝“青稞酒”!我們不帖春聯插經幡!堆切瑪!桑!轉經!我們不看電視看“雪巴拉姆”!不逛廟會逛“八廓”!不去卡拉OK去“朗瑪”!
我們吃糌粑,喝酥油茶,我們跳鍋莊舞、沒事高興就好。我們在世界屋脊上享受午后13攝氏度的溫暖陽光,在藏學專家的引領下感受藏族文化的精華,在冬日里體會和濃郁的西藏民俗、在熱情的藏族朋友家里舉杯同賀:扎西德勒!
[大昭寺]
大昭寺廣場曬太陽依墻而坐,任由陽光曬燙臉頰,看著磕長頭的朝圣者的虔誠身影,叫一壺酥油茶,曬曬各自的發呆,將思緒放逐,任思念叢生,那也是種超度。
[布達拉宮]
依紅山而建的布達拉宮,是舊西藏政教合一的的統治權力中心,分為紅宮和白宮,紅宮為歷代達賴的靈塔殿和各類佛堂,白宮是達賴喇嘛的冬宮,是舊時西藏地方政府的辦事機構。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堅實墩厚的花崗石墻體,松茸平展的白瑪草墻領,金碧輝煌的金頂,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巨大鎏金寶瓶、幢和經幡,交相映輝,紅、白、黃三種色彩的鮮明對比,分部合筑、層層套接的建筑型體,都體現了布達拉宮的迷人特色。
[八廓街老巷-瑪吉阿米]
坐在瑪吉阿米的窗口望著下面的街道。這是一個發生在古老西藏的美麗遺夢,“在那東山上,升起皎潔月亮,瑪吉阿米的面容,漸漸浮現心上”—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寫給瑪吉阿米的詩句從此流傳。而他們相遇的那間藏式酒館,跨越了時間的長河,仍然停駐在八廓街的一角...
[扎基寺]
扎基寺是全西藏唯一的一座財神廟,寺廟雖小,但香火十分鼎盛。扎基寺的“財神爺”在藏語里被稱作“扎基拉姆”。據說,這是拉薩城的護法神“吉祥天母”的世間化身,但凡求財的人都來這里供奉“扎基拉姆”。按藏族同胞的說法, 每周一拜財神、周三保平安、周五求健康。扎基寺的財神特別嗜酒,祭拜時候可以在寺廟門口的小店里面買上一瓶白酒、幾捆艾草松葉,情況方便的話自備哈達和酥油(帶上小勺),并換好零錢進入參拜。
[走進歷史縮影—西藏第一宮、第一寺]
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寺廟。自創建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是藏族文物古跡中歷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是吐蕃時期最宏偉、最壯麗的建筑,寺內建筑按佛教的宇宙觀進行布局,中心佛殿兼具藏族、漢族、印度三種風格,珍藏和保存著自吐蕃王朝以來西藏各個時期的歷史、宗教、建筑、壁畫、雕塑等多方面的遺產,是藏族古老而獨特的早期文化寶庫之一,是祖國民族文化遺產之典范
【遠赴神湖之約—高原之藍羊卓雍錯】
羊卓雍措,藏語意為“天鵝之湖”,位于西藏山南地區的浪卡子縣,與納木錯、瑪旁雍錯并稱西藏三大圣湖,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泊,湖光山色之美,冠絕藏南。她的身軀蜿蜒在群山中達一百三十多公里,只有在地圖或是高空你才能驚喜的發現她猶如耳墜,鑲嵌在山的耳輪之上。不同時刻陽光的照射,她會顯現出層次極其豐富的藍色,好似夢幻一般。
[吉祥的須彌山—扎什倫布寺]
扎什倫布寺。歷世班禪駐錫之地,意為“吉祥須彌”。始建于1447年,1600 年后,成為歷代班禪的寓居之所。寺內有經堂57間,房屋3600間,整個寺院依山坡而筑,背附高山,座北地向陽,殿宇依次遞接,疏密均衡,和諧對稱,儼如一座高高在上的山城。金頂紅墻的高大主建筑群更為雄偉、深厚、壯觀。大殿里,僧侶誦經井然;佛像前信徒頂禮膜拜。
[沉睡中的美人—卡若拉冰川]
卡若拉冰川背靠西藏四大高峰之一的乃欽康桑峰(7191米)南坡,冰川前緣由于基巖山丘起伏,促使冰舌前緣緩慢移動的冰層頂部發生張裂。冰雪沿冰層張裂消融,形成壯麗多姿的冰塔林。在冰塔林上由于雪塵相間顯示出各種云卷狀的奇異褶曲,猶如能工巧匠精心細雕的花紋圖案。巨大的冰川從山頂云霧飄緲處,一直延伸到離公路只有幾百米的路邊,在陽光的照耀下,猶如一副巨型唐卡掛在山壁上,熠熠生輝。電影《紅河谷》、《江孜之戰》、《云水謠》曾在此拍攝。
[雍布拉康]↑
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座宮殿,也是西藏最早的建筑之一,相傳是苯教徒于公元前2世紀為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建造,后來成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山南的夏宮,五世達賴時改為黃教寺院。雍布拉康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宮殿內的壁畫上生動地描繪了西藏的第一位國王,第一座建筑,第一塊耕地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