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關鍵在于
心態
好的心態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當心態不好的時候,非但解決不了發生的問題,會衍生出來更多的新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家長教育“調心”不“調嘴”的案例
文:鄭委
一位家長在博客《家長如何做到調“心”不調“嘴”》留言:“請教鄭委老師:父母8點帶孩子去公園玩,到11:30點父母說該回家了,可是孩子玩的正盡興,不肯回家。這一對矛盾如何化解,如何調心。這是最常見的父母和孩子發生沖突的事,幾乎每個家長都會遇到。應該怎么辦?”
我回復她“調心不是不管孩子,調心是指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不要急,信任孩子的同時用正確的方法對待孩子。”我覺得我這樣說太籠統了,同時很多家長總是覺得需要具體的方法,今天我就用這個案例,來說明“調心”不“調嘴”。
首先,請問孩子總是出現這樣的問題嗎?如果只是偶爾一次出現這樣的問題,那這就不是一個問題,家長忘掉就好了。如果家長為一次出現的事情耿耿于懷,覺得“孩子怎么這樣?”“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那么說明家長心態有問題——不夠寬容。同時。總給孩子貼標簽,會形成“負向暗示”使得孩子的負向行為頻繁出現,形成不良習慣。
第二,如果孩子總是出現這樣的問題,請問每次出現這樣問題的時候,你心態“急”嗎?你會先“要求”孩子,再給孩子“講道理”,然后很不高興的“批評孩子”,最后搞得兩方心情都不是很好的回家嗎?只有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心不急”能靜下心來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所謂“靜能生慧”。好的心態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當心態不好的時候,非但解決不了發生的問題,會衍生出來更多的新問題,形成惡性循環。遇到問題為什么有的人會急,有的人不會急,這和個人修養有關系嗎?
第三,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你總是解決不了,除了“著急”、“抱怨”、“嘮叨”、“威脅”、“指責”甚至“打罵”以外,你不知道該怎么辦,說明你“沒有能力”解決問題。孩子出生在你家,遇到問題很正常,孩子是在不斷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社會化的,沒有沒有問題的孩子,關鍵是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孩子周圍的成人尤其是父母是否有能力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大部分父母沒有能力,還怪孩子不好,這就是“問題父母”!孩子為什么這樣?是父母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孩子為什么總是這樣?是因為父母總是沒有能力解決問題,孩子小,也沒有太多的經驗和能力解決問題,最終問題沒解決,孩子形成了不良的習慣,你覺得是怪孩子還是怪父母呢?你沒有能力可以靜下心來學習,你可以用心去請教別人,實在不行你可以請教周圍的專業人士啊。你為什不靜下心來去提高自己的教子水平呢? 家長心態不好,往往是“無能”的表現,越“無能”心態越不好,心態越不好,問題越多,越“無能”,又形成惡性循環。怎么調整心態?只有通過“學習”,用正確的知識武裝自己,用正確的方式對待問題和別人。做不到這兩點,你會一直是“心態”不好的狀態。家長調心的前提是學習。
第四,“孩子玩的盡興,不想回家”請問,如果換做是你,“玩的盡興的時候,想回家嗎?”,孩子也是人,“子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家長要求孩子的往往是自己做不到的,這是家長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的最基本原則。一個人總是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的時候,這個人就會心態很不好,因為他的心態會隨著別人的行為是否達到自己的要求的程度而變化。同時,說出“孩子玩得盡興,不想回家”,也說明了一點,家長不具備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你覺得該回家了,是你的真實感受,孩子覺得還沒玩夠,還想接著玩,是孩子的真實感受,這個時候矛盾就出現了,如果聽你的,孩子不高興,如果聽孩子的,父母不高興,總有一方不高興,親子關系就會受到影響,偶爾一次沒什么,如果總是這樣,家長和孩子之間就失去了相互信任的關系,這是最不好的結果。當親子關系出現問題,家長所有的語言和做法都不會再有效果,得不償失啊。
第五,請記住非常重要的一點,家長和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所有的做法不是僅僅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如果覺得這句深奧,就給大家一個最低標準:我們絕不能以“親子關系”出現問題為代價而去換取“問題的解決”,也就是說,解決所有問題的宗旨是不要傷害到親子關系。
如果遇到上面的問題,我們到底怎么解決以上問題呢?大家不要看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一定要看解決問題的整個流程:
1、遇到事情不能急,靜能生慧,遇到問題心要安,沒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這就是心態,這需要家長在長期的生活當中“調心”,能做到這一點需要家長在四個層面上改變自己:其一,價值觀;其二,內觀自己;其三,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四,不要拿自己的要求來要求別人。這四點都需要家長通過生活來修行自己,因為這四點,沒一點都沒有特效藥,需要家長觀念轉變的同時,不斷要在具體的事情上反思自己從而獲得有益的經驗;
2、共情:“孩子玩得不盡興,不想回家”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和孩子說:“你玩的不盡興,不想回家,但爸爸媽媽想回家里,你覺得該怎么辦?”把問題退給孩子,如果心平氣和和孩子說,注意,是心里的心平氣和而不是嘴上的心平氣和,這時候,很多孩子會尊重家長的意思回家去,當然也有很多孩子不尊重家長的意思,這這能說明家長在平時的教育上已經失去了威信,家長需要做出改變了;
3、悅納:既然孩子不接受你的要求,家長就妥協吧,讓他玩個盡興吧,誰讓我們之前沒有本事和能力呢?心情高興的看著孩子玩吧,或者和他說:“爸爸媽媽不睡覺也陪著你玩”,讓孩子不好意思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4、積極心態:告訴自己,問題已經發生了,我不再糾結已經過去的事情,我要思考在這個行為當中,我反思到了什么,我有沒有能力找出原因,想出辦法,避免這樣的事情以后總是發生。不糾結于過去怎么樣,只考慮未來怎么更好,這是家長處理問題的基本原則之一。
5、學習:查書,查資料,問專業人士,知道了三個基本知識,其一,孩子是最講理的,如果孩子不講理一定是家長不講理在先的,孩子不聽話是因為家長不會說話,孩子是讀心的不是讀嘴的;其二,通過這樣的行為,知道家長的威信不夠;其三,前中后原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方法,事前有約定,事中有幫助,事后有總結,其中約定一定要分兩個部分,行為是什么,做不到怎么辦,總結分兩個部分,違反的行為是什么,堅決按照約定執行結果。家長只有做到說話算數有原則,才能樹立其威信,家長只有做到理解、尊重和幫助孩子,孩子才會感恩。而這件事的核心是“原則”問題
6、實踐:在事情過去之后,和孩子坐下來約定好,“以后出去玩,我們玩之前雙方先約定好玩多長時間,其中我們會提醒你,到時間我們會要求你回家,如果你不回家,我會嚴格要求你回家,如果嚴格要求你還不回家,我們會事后用戒尺打你手心(雙方可以商量違反約定的懲罰方式)”通過這樣的方式,這個問題一定能得以解決,當然解決的過程一定會有孩子違反約定,而你堅決按照約定懲罰的橋段,如果事前沒有約定,孩子覺得會很委屈,如果事后不按照約定堅決執行結果,家長會失去威信。(結果的過程千萬不要糾結過去的事情,一定要把眼光放在未來少出現這樣的事情,再次提醒第4條)
7、總結提高:不怕做的不好,就怕做了之后不思考、不總結、不提高。什么是智慧,其實智慧就是經驗的積累。
以上七步,中國家長最喜歡專業人士直接給出“第6步”,也就是找方法,我常常說,想找方法的家長都不是好家長,因為沒有好的心態,沒有正確的知識,沒有反思的能力,所有的方法都是行不通的。這就是授之以漁還是授之以魚的區別。如果你能把一個專業人士請到你家里陪著你一起教育孩子,你可以找方法,否則的話,你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智慧家長,別無他法。
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我們所有父母要做的不是讓孩子聽話,而是讓孩子信任我們和感恩我們。這一切都是用“心”的,而不是用“嘴”的。因此,教育孩子,是調心不調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