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艾者壽,愛灸者康
早安
艾灸王在深圳向您問好!
現在很多人都有一些中醫常識,比如會早起的時候,看看舌苔,通過觀察舌苔,了解一下自己的身體,很多人的舌苔都是有齒痕,這就是意味著有濕氣,濕氣的根本原因是氣虛造成的。
那么我們的五臟六腑,心肝脾肺腎,究竟哪一個臟腑會出現氣虛呢。主要是脾氣虛導致的。今天分享的一個穴位,是脾經的原穴,專補脾氣虛,他就是著名的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雙穴,在大腳拇指的邊緣,取穴位時,可采用仰臥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勢,沿著大腳拇指內側邊摸下去,當第一跖骨小頭后下方凹陷處。記住其實就是大腳趾內側第一個高骨的后下方。
太白是什么意思
太,同大,為廣大、寬闊之意;白,意晨曉東方泛白,太白星即為啟明星。太白為古代星宿之名,傳說此星有平定戰亂、立國安邦之能。所以取這個名字作為穴位名稱,也有補益五臟六腑之意義。
脾正好具備了生成和運輸新鮮氣血的功能。中醫認為,“氣血不正,五臟皆病;氣血調和,百病不侵”,恰恰說了這個道理。
太白穴是足太陰脾經的原穴,最強的健脾補脾穴位!
搜索微信公眾號:艾灸祛百病
加關注
每天早上6點
免費分享艾灸知識
教你從零學艾灸
↓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薦語:中國最古老的醫術之一,一根艾條可治療失眠,便秘,減肥,美容,暖宮,助孕,體虛體寒,腰頸肩腿,乳腺,消化不良等400種疾病,做艾灸為家人健康保駕護航,艾與不艾的區別堅持3個月就顯現出來。
養護手法
1、按摩法:
行指柔法,用拇指指腹置于穴位上稍用力按揉,以微覺酸痛為度,每次約10分鐘,每日2-3次。
2、艾灸法:
用艾灸罐點燃艾柱后置于距離太白穴皮膚約3-5cm處回旋灸,每日1-2次,每次約20分鐘。
很多朋友都存在脾氣虛的癥狀,出現癥狀有輕有重,
1、夜里睡覺老流口水(這叫脾不攝津,就是脾不能收攝這些津液,它自己流出來了);
2、舌頭兩邊有齒痕;舌體胖大;舌苔上水液較多;
3、吃完東西不一會兒就腹脹,消化不良;
4、手腳冰涼,血液循環不到末梢;
5、女性崩漏,月經淋漓不盡,不能收攝;因為氣血上不到頭部而頭暈,等等。
6、手臂和腹部上肉很多,而且都是松松的,肥肥的且都是下垂的,而且臉色黃黃的,(脾主肌肉,病色為黃色,所以也是脾虛導致的)
如果一直任由發展下去,還會出現水腫,甚至內臟器官下墜的情況,比如胃下垂,子宮脫垂,直腸脫垂等等,還有的人會因為氣虛而導致出血,比如女性的月經量超大等。
脾害怕什么
第一怕生、冷
生冷的食物和寒冷的環境,如各種冰凍冷飲、生的蔬菜水果等,會帶著寒氣進入身體,在空調環境,時間長,都是容易傷及脾胃。
第二怕撐
脾胃最怕撐,饑一頓,飽一頓對它傷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飲食不節制有關,胃壞了,脾也就虛了。
第三:怕不動
黃帝內經說久坐傷肉,這里的肉指的就是脾。所以經常運動對養脾也是有幫助的。
第四:怕憂思
在情志方面,脾主思,所以思慮過重,或者憂傷過重,都會傷脾。
脾衰比腎虛還可怕
腎為先天之本,脾胃后天之本,這兩個臟腑是起了決定性因素,先天之本與生俱來,可以改變的不多,但脾就不同了,我們自己通過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控制他,改善她,而且脾是給予其他臟腑營養的終極保證。
你應該聽過“虛不受補”這詞,“虛不受補”的要點就落腳在脾上,大病的最終結果是脾受到損傷。因此脾衰比腎虛更可怕。所以脾好命就好,脾虛命就虛喲!一定要把養脾列為養生之重!
一個好漢3個幫
太白穴再厲害,也是要配穴,效果更好,補養脾胃是個大工程,
1、中脘穴
▼可以懸灸中脘穴
促進經氣運行,提升胃功能,消眼袋,提升膚色。
2、足三里
▼
用艾灸罐如圖這樣雀啄灸
▲點擊上圖購買“可刮可灸的紫砂艾灸罐”
為回陽九針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
具有培腎固本,行氣活血,補虛益損。
3、三陰交
▼
用艾灸罐如圖這樣雀啄灸
具有:健脾補血、活血化瘀。
4、脾俞穴
具有:利濕升清、健脾和胃、益氣壯陽。
5、公孫穴
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