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述限于自己的觀察、記憶、理解,未必全面;所思所感限于自己水平,未必深刻到位。僅供參考。在北京十一學校,學生的學習絕不只是讀書、做題、考試。學生如何真正成為學校的主人?什么叫“學校工作以學生為中心”?什么叫“學生第一”?在十一學校似乎得到了全面闡釋。當年十一課程改革取消行政班,每年招生咨詢被質問最多的,主要是學生在學校的“歸屬感”如何解決的問題。家長們覺得,你沒有固定班主任,學生缺少每日晨會的訓導、每日夕會的總結敲打,以及每周一節課時間的“老生常談”,他的孩子在學校里似乎就沒有“受到教育”。有行政班的時候,有的孩子可以“以自己的班為驕傲”。我自己不努力、成績不佳不要緊,但是“我們班的均分很高呀”!十一學生大的歸屬感,是十一學校,“我的大十一”;小的歸屬感,有社團(同好者)、競賽班、體育隊、導師組、同宿舍、同教學班,特別是戲劇課程組。走班選課,一年認識學部里過半同學,三年幾乎全部都可以認識。十一學校,永遠都是把學生裝在心里的,永遠都是把孩子們的長遠發展看得最重的。請看這些(怕是遠遠列舉不全)讓學生“走在前邊”的實際操作,其背后都是“把機會留給學生”、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育設計。國際部和藝術館6層中間連接的小型演講廳叫“灥(Xun)灣”,國際部-學校行政樓叫“遠翥樓”,位居校園中心的“容光樓”,皆由學生命名并做出闡釋。學校有7個食堂,各有其名字,有的叫“上達”、有的叫“聞道”“思齊”“知禮”“敏行”……你會發現,學生對命名的闡釋常常引經據典。他們讀的書真是比我多多了!2. 學生或學生組織承辦學校的大小活動創意、設計、組織實施。每年一度的校園狂歡節、以各個友好國家名稱命名的國際文化日(周)、名家大師進校園活動、各種音樂會、演講會、學部(年級)表彰活動、學科活動、全校升旗儀式……你會發現策劃、組織、主持者全都是學生。組織得水準大都很高,甚至可以說具有專業水準。類似社會金融機構的“十億銀行”(據說曾有2家,還相互競爭來著),咖啡吧(我曾帶著來訪的老友在那里消費過一次,價格公道)、書吧(據說還聘請了一位下崗的工人師傅替他們日常守攤)……學校除教給學生知識外,其另一方面的價值便是,允許學生把將來在社會上可能經歷的事情,在學校這個安全的環境下預演一遍。紅窗匯是十一學校多年沉淀下來的傳統活動,停課半天。最具吸引力的應是開啟儀式的拍賣活動,那拍賣員還真的是一板一眼、煞有介事。整個校園里四處都是學生在預定的攤位展示自己的學業創意、文化創意、手工作品。如3D打印制品、文創手提袋、文創T恤衫、書法繪畫版畫作品……我曾在紅窗匯淘到的有手提布袋、二手電子表、T恤文化衫、舊書、杯子……不知通過了多少輪次的淘汰賽,反正最后決賽選手都做了海報展現在校園顯眼的位置,連續熱場好幾天。也許最終評獎是參考觀眾投票吧?這個是在日新廣場舉辦的活動。顛球、跳繩、摸高、飆海豚音……像“名家大師進校園”活動邀請到的嘉賓(莫言、王治郅、俞敏洪、丁寧……莫言來十一做客一次,回去就拿了諾貝爾獎),一般都是由校長臨時委任的學生校長助理代表學校出面接待。他們會向嘉賓介紹學校情況,根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采訪嘉賓,主持活動,并撰寫新聞稿等。開放日活動前來參觀的學生和家長很多,常常數以千計。一般都是臨時招募學生志愿者負責組織、服務等。他們會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介紹學校設施,以及學校里豐富多彩的活動、各種課程。他們的介紹“很實在”、“接地氣”,而且來訪的小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可以從志愿者自信、滿足的笑臉中讀出他們需要的關鍵信息。這些志愿者的工作常成為小學生畢業后堅定選擇十一學校的催化劑。9. 學長有約,擔任學長與學弟學妹分享自己在十一的成長心得。開辦幾年來,看到一期一期的海報,說明這個活動一直比較受歡迎。這幾年好多學校跟風要把自家學校“建成學習共同體”。團隊里,每位成員樂于分享自己的資源、學習心得,大家通過分工協作共同獲得進步,便是。十一學校招聘教師,試講階段除教師考官外,還有一些學生考官。他們跟教師考官一樣對應聘者提問、打分。如果學生考官打分很低,教師評委這邊打分再高,應聘者可能也是進不了下一輪面試的。在十一學校,天知道類似的學生展示、發展機會還有多少。說實在話,教導處的老師可能都不一定能說全了。什么是教育?有學生的活動才有教育,單向的灌輸不叫教育。什么是課程?在十一學校,課程被定義為有利于促進或幫助學生發展的一切活動。有人也許會說,學校搞這么多的活動,學生們還學習嗎?難道你們的學生可以生而知之?他們的文化課程都是課外班學的?我們極力創造多種多樣的機會,供學生選擇,因為學生是不一樣的。并不意味著大一統地叫所有學生把所有活動都參加一遍。學物理競賽的學生,也可能參加校足球隊,就不一定去組織音樂會了。如果像你所理解的那樣,全體行動統一、步調一致,那可能就是另一家全國聞名的學校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