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689
昨天收到朋友哭訴,說在家里待著的每分每秒都是煎熬,每天7點就被叫醒,一拿手機就要被教訓,真希望早點上班。
想到微博流行的一句話,“春節假期7天,而你媽的忍耐只有3天。”很多人能夠在長大后與原生家庭和解,大多數原因是距離產生美。那些痛苦、齟齬的記憶都留在過去,通過逃離給自己重新生活的機會。
說起原生家庭,我們大多數人都可能存在這些習以為常的場面:
“你以后千萬別像你爸,愛玩不顧家。”
“我看一下你的日記本怎么了,小孩子還能有什么秘密?”
“媽這輩子是沒指望了,咱家全靠你了。”
“你哪能找到這么好的工作,該不是騙子吧?”
存在于原生家庭日常里的否定、不尊重、溺愛、不信任的細節,也會在我們之后的情緒、待人接物的方式和人生的選擇之中逐漸顯現出來。
有的人痛苦地想斬斷自己和家庭之間的聯系,有的人從失敗的家庭關系中汲取力量。我覺得《無聲告白》里的一句話是最好的答案,“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有多大?
“反而是那些不記得的事情,對你影響更大。”
?@匿名用戶
更多的時候享受一個人,對談戀愛有排斥感。獨立,比一般的女生獨立。什么事都自己扛,很少甚至基本不和父母訴苦。
對不熟的人很高冷,難以取悅。
?@蘿卜吃兔子
恐懼跟人建立過于親密的關系。
內心最最深處是冷漠而又自私的,關于自己的這一面,我用了好久好久才認清并且接受,而現在依舊希望能夠改變自己這一點。
缺乏安全感,與之相伴的是自卑。
會為了達到別人的期望而委屈自己,或者可以掏心掏肺地對別人好,只為了或許這樣可以收獲別人的好。
?@千尋
最驚恐的是當你有一天發現你兼具了原生家庭帶來的,你曾經最厭惡的東西。
?@匿名用戶
想離開原生家庭,早點結婚,想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家。想恢復出廠設置讓生活向著幸福的方向進行。想把全部的愛給老公和孩子,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幸福的長大,不要經歷我經歷過的一切。
?@匿名用戶
前兩天在電視劇上看到一個也是家庭不幸福的女孩說:我不知道我喜歡什么,只知道我不喜歡什么。
我一下子就哭了。
因為我也是這樣。我沒見過好的家,因此等到自己組建家庭時,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能兜兜轉轉各種蹉跎。傷害過別人,到頭來自己也被傷害。
From < 逃跑可恥但有用="">
◆◆
原生家庭非常幸福是怎樣的體驗?
“沒什么可怕的,因為總知道身后有家。”
?@李陶
餓了想媽媽,累了想回家,從來不委屈,因為有爸爸。
這種孩子多半膽子很大,開朗仗義,不畏懼別人的目光,敢作敢當,處事有靈活性,但也不太容易屈服。因為有把握被愛,所以傾向于追隨自己內心活著。很懂得怎樣關心別人,與缺愛孩子的禮貌拘謹不同,是真會讓人舒服那種。
?@朱梓砂
應該就是可以輕松直接地愛父母。
不用摻雜怨恨和痛苦,失望和害怕。
?@眼睛灰了頭發銀了
小時候,我并不知道我生在一個非常幸福和睦的家庭,我以為那就是常態,我以為全世界的家庭都是這樣的。
爸媽什么事都齊心協力一起干,從買菜做飯到裝修房子。
我從小是個特立獨行的小孩,他們愛我,他們覺得我當然應該讀大學找一份正當工作,但他們沒有干預過我任何重大決定——即使我錯了,他們也支持。
到了很大年紀,我才知道,我曾得到過的,無條件的愛,多么珍貴,多么罕有。
為此,我永存感恩之心。
?@匿名用戶
體會了愛,也學會了愛。
?@仙豬下凡
從記事起到初中,早上爸爸帶我出去跑步,給我講故事,回家剛好媽媽做好了早飯;中午放學一起吃飯,一起睡午覺;晚飯后一起出去散步,一手牽著爸爸一手牽著媽媽。
后來我成家了,我發現,我身上也有了幸福的能力:我信任我的愛人,一如他們;我愿意為家庭多付出一些,一如他們;我的孩子如此開心地一天天長大,他愛我們,一如我愛他們。
?@rylryl
永遠對愛情和家庭抱有最大的善意、熱情和期待。
不是沒有遇見過不好的人,不是沒有過噩夢纏身的日子,但是就是本能地不畏懼,本能地愿意去追求下一段感情。
◆◆◆
父母的婚姻
會對自己的愛情觀有什么樣的影響?
“他們以為我不懂,可是他們越不尊重對方,我就會越像他。”
?@老先生養小雞
說說對婚姻觀的影響吧。
我媽因為受到各方關系的羈絆,沒辦法和多次出軌的父親離婚。
我最大的感覺是婚姻不是不離不棄的承諾,而是可以因為利益而不是責任隨意結,而且結了婚有相對穩定的關系之后,受了傷害要考慮雙方父母、小孩、財產很多因素而不能輕易離開,需要不斷退讓和容忍,甚至麻木。
?@鄒馥羽
我想父母的婚姻應該是一種示范,如果沒有好的示范,不是做不成事情,只是會伴隨著巨大的茫然。
你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甚至有時候,你找到了對的人,然而你再三審視著這段感情,你不知道,這是否是愛情應有的模樣,因為你沒有答案可以對照。
?@口罩乙女
兩個人的婚姻全憑一人死撐。不相信婚姻,不相信自己,不信任任何男人,片面的執著,總覺得自己一個人過可以,缺乏安全感,渴望愛卻不愿意接受愛。
?@匿名用戶
這輩子都不想結婚,不想處對象。
我怕成為我媽媽那樣的妻子,也怕遇到我爸爸這樣的丈夫。
◆◆◆◆
怎樣降低或完全擺脫
原生家庭對自己的負面影響?
“不要過多地將責任歸結到原生家庭上,畢竟大部分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陳諾
我們過去的生活,是一張被胡亂涂鴉的紙。凌亂的線條,粗暴的筆法,用力過猛而破裂的紙面,是他人加諸的,我們無從選擇。
但是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有選擇的余地:我們可以選擇今后的時間是抱著這張紙哭,還是用新的圖畫把它蓋住。
遠離過去的原生環境(出國留學、結交新伙伴),從事一項有建設性的工作(建立新的價值感、提高自我評價),培養一份屬于自己的、無關外界評價的愛好(建立獨立的價值體系、漸漸擺脫舊的自評標準),都是非常有效的“作畫”手段。
?@六毛
父母不可選,可愛人可以選。相比起父母對你十多年的潛移默化,愛人相伴的日子更長,對你影響更大。所以選一個人生觀世界觀是自己希望方向的愛人,其實就是選擇了自己未來的改變方向。
?@hana
要想著即使原生家庭非常糟糕,你還是會有幸福的可能,最近看到一個觀點非常認同:“創傷本身沒有延續性,你對創傷的解讀才是有延續性影響的東西。”
?@瞳瞳
去愛吧,就像從來沒有受過傷害一樣;
跳舞吧,就像沒有注視一樣;
唱歌吧,就像沒有人聆聽一樣;
工作吧,就像不需要金錢一樣;
活著吧,就像今天是世界末日一樣。
From < 寬松世代又如何="">
◆
如何在生活中克服
因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感?
“多讀書,學會接納,學會寬容和理解。”
?@恒星
一邊庸俗,一邊理想。
坦然接受收入差異,消費水平差異,生活水平差異。
然后平常心,別太多注意這個。
你的自信又不是都來源于這些俗不可耐的東西。
?@騎鹿的短發少年
讀書。多讀書,自然胸中有丘壑,可以開闊眼界,沉淀思想,提升涵養和氣質,讓靈魂充滿香氣。
南懷瑾先生曾說,一個人為什么要讀書?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讀書多了,就可以多角度看待事物。寬以待人,不鉆牛角尖,也不跟自己過不去。
?@匿名用戶
學著寬容和理解。
當有一天,你面對他人的缺點、錯誤甚至無理取鬧選擇的不是批判也不是指責,而是寬容和理解,或許就已經明白了什么才是生命久久追尋的。
而那時,也會更加包容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曾經為之自卑的,可能只是生命開端的一些小缺憾,它們或許毀了你好多該有的美好,卻也讓你多了些經歷和成長。
Good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