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紅黑的心 . 主播丨芷依
漫漫人生路,沿途總會遇到形形色色各種人。
當你閱盡人生百態,你終會發現:
生活中我們判斷一個人值不值得深交,不在于能力是否強大,也不在于學識是否淵博。
最重要的是:相處起來是否讓人舒服。
01
讓人舒服的人,說話做事的分寸感都很好,不會隨隨便便侵入別人的領域,或者給別人造成不便。
《增廣賢文》有句話:
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交一片心。
那余下的七分,正是人的界限所在。
尊重對方的界限,與TA保持這份恰到好處的分寸感,正是最大的善良。
我的同事小芳,是個溫婉有修養的姑娘。
工作時,她只把和同事交流的話題局限在業務上。哪怕是午飯時間,她也不會去隨意詢問別人的家常或隱私。
共事好幾年,從來沒聽過她在背后議論別人的是非。
這份不近不遠、不濃不淡的交往距離,卻增進了周圍人對她的好感。
雖然她在單位的工作業績不是最拔尖的,但是同事在年終評優都愿意選她。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秉性,有自己的底線,因此人與人之間是有距離的。
讓人舒服的人,因為把握了適度的距離感,不因太冷漠而令人寒心,也不因太熱情而令人不適。
和這樣的人交往,我們會覺得輕松自在、如沐春風。
正如周國平所說:
“出言有尺,嬉鬧有度,做事有余,懂分寸,知進退,大家才能過得舒心。”
越是善良的人,越懂得把握分寸感,也越容易在人際交往中贏得人心。
02
讓人舒服的人,都有很強的共情能力,即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內心,并用最恰當的方式作出回應。
共情,是心與心共鳴的相知。
曾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子的丈夫因病去世了,她的一個好友聞訊,從外地匆匆趕回她的身邊。
好友很清楚,此時告訴女子應該怎么做,或者單純勸慰別傷心,都是徒勞的。
于是,她選擇了默默地陪在女子身邊。
當看到女子的情緒稍微有點好轉時,她輕聲地說了一句:
“如果現在還有什么事情你想做卻還沒做,而你認為做完這件事就不會那么難過了,那就去做吧。”
寥寥數語,卻充滿了溫良敦厚、和善豁達的力量。
或許沒有比這更適合的方式來寬慰一個悲傷的妻子了。
有人說,理解是連接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梁。
深以為然。每個人都希望他人能夠理解自己,希望自己的感受能夠被看見、被認同。
真正善良的人,往往最能體察到別人的難處,并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溫柔和善意,讓對方感受到濃濃的暖意。
懂得共情,就是懂得換位思考,懂得將心比心,這也是我們為人處世最好的修養。
03
讓人舒服的人,必定是個富有幽默感的人。
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你總會時常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當年,錢鐘書的《圍城》大獲成功,很多記者排著隊想要采訪他。
錢鐘書并不愿意接受采訪。但是,他沒有直接拒絕,而是說:
"現在,許多讀者看了我的小說,就想順帶看看我的模樣。其實,你只是吃了雞蛋,何必非要看那只下蛋的母雞呢?"
他用自己的幽默來拒絕大家的要求,既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又不會讓大家感到尷尬。
有人說,幽默是社交的調味品,是溝通的潤滑劑。
一個幽默的人,言行間總會閃現睿智的光芒,讓周圍的人忍不住想靠近。
真正的幽默,不沾染輕薄戲謔的習氣,而是用一種樂觀積極的視角看待生活,同時包含了對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體現了一個人的內涵和教養。
有人說,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人生的高度。
內心善良的人,能夠用恰如其分的相處距離與他人互動;能夠設身處地地體諒和友愛他人;能夠用自己的幽默風趣給他人帶來快樂。
點亮「在看」,往后余生,愿你不斷提升自己,成為一個讓別人感到舒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