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外群發了病例,和網友一起參與互動討論,大家發言熱烈,真是臥虎藏龍啊,其中四位高手獲得了我們問道學宮獎勵的上等桂皮。謝謝大家分享,交流才有進步。私下很多朋友咨詢我們辯證思路,說起來也不深奧,就是對經典要熟悉啊。所以我們問道學宮一直推行經典閱讀就是基于讓大家有一個良好的基礎,如果機緣合適,師父稍加點撥,就會頓悟了。大家從病例也看到,用方的脈法在條文上有明確的體現了。脈證并治,脈對了,用下去就有效,這就是經方的魅力,毋容置疑的。
在我們問道學宮,我們對學員要求都是嚴格的,學員們也深深的知道學習的好處,下面選登我們的學員的學習筆記,做拋磚引玉,大家一起共同進步。如果你在學習方面有什么心得,歡迎給我們投稿
本人自從醫以來以針灸艾灸為主,對方藥一竅不通,在師兄推薦下進入岐黃門結緣經方之路,并由此熱愛經方,臨床用藥,效果不錯。臨床比較多后,遇到瓶頸,反復讀四大經典如讀天書,不得其法。后因緣際遇,遇到問道學宮曉坤師兄,重新梳理思路和方向。反復閱讀《桂林古本傷寒論》,關于大柴胡湯讀書筆記如下。
教材版本,為民間中醫經典古籍電子叢書志愿編輯組校訂版,自己用電子版印刷自用,頁碼以這本書為準,在這里向前輩致敬。
大柴胡湯在《桂林古版傷寒論》出現五次,分列如下:
P22.23頁 《傷寒例第四》
傳少陽,脈弦而急,口苦,咽干,頭暈,目眩,往來寒熱,熱多寒少,宜小柴胡湯。不差,與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枳實四枚(炙) 大黃二兩 生姜五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二升,日三服。
P68頁 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劈) 大黃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二升,日三服。
P76頁 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枳實四枚(炙) 生姜五兩(切)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劈) 大黃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P81頁 辯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不利者,大柴胡湯主之。(方見前)
P93頁 辯陽明病脈證并治
諸黃,腹痛而嘔,宜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劈) 大黃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二升,日三服。
讀書體會:
1、大柴胡湯在各個章節的劑量一樣,但是有些條文,再煎后溫服二升,日三服,聯系上文,應該為錯誤。煎法皆為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這樣的煎法在桂林古本里有小柴胡湯、甘草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旋復代赭湯方。不知道具體含義,就記住這個方法吧。
2、大柴胡湯出現在傷寒例第四、太陽病脈證并治中、太陽病脈證并治下、陽明病脈證并治下。傷寒例第四和太陽病脈證治中,出現皆為小柴胡湯治后不解,可以改用大柴胡湯方,可以理解為小柴胡湯癥狀加重可考慮大柴胡湯方?事實上不是如此的,小柴胡湯應用很廣泛,在古本中出現了11次,內容涵蓋非常廣泛,我下次單獨寫一下小柴胡湯的體會。總結一下,就是脈弦而急,就是寒熱交錯,但是熱像比較明顯的時候,胸脅苦滿比較嚴重,中脘部位壓痛比較嚴重的時候,如果保守一點可以先用小柴胡湯,如果不緩解可用大柴胡湯。從大柴胡湯方藥的組成中有大黃枳實也可以看出兼證了。當然如果病人其他脈像沒有明顯的虛,體格比較壯實,也可以直接用大柴胡湯方。
3、條文里面出現一個名詞“柴胡證”,結合上下文,應該指: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有同學提出應該加上少陽證的總綱: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我覺得值得商榷,因為下文還有一條“傷寒與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在大小柴胡湯方證里都有單獨出現。而口苦,有可能是心火也有可能是膽火,咽干就更加多了經過咽部的經絡特別多,少陰病特別典型,目眩也是同樣的道理。“少陽病會有口苦,但是口苦不一定是在少陽,其他咽干、目眩同理,但是如果口苦、咽干、目眩同時出現一定是少陽證。”曉坤大師兄總結。
4、引申學習:口苦只能判斷是火,無法判斷是相火還是君火,根據上部脈中部人可以鑒別。舌紅,往往是心,胸脅苦滿,一般是少陽。木象生出的火才是相火、膽火。心火為君火。癥狀和脈法互相參考。
要用好方還是要回歸傷寒論,天天讀,每個字去思索,每個字都有深意。如果自己不思考,再好的老師,也沒有辦法幫你提高。
曉坤師兄點評:認真學習對比了,也有引申思考,深度不夠!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