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會階段性的陷入忙碌。每當此時,我都會反思:這樣忙碌的工作節奏是否能持續?
一兩天這樣忙,一兩周這樣忙沒問題。但長期陷于忙碌會帶來大問題,比如會陷入低效工作的惡性循環中—— 因為工作效率降低,會讓我在同樣一件事情上花更多的時間,也會增加做出錯誤判斷的概率,而所有的錯誤后面都需要加倍償還。這樣的惡性循環會讓我在今后付出更多的時間,也會影響到團隊,讓團隊陷入到瞎忙的狀態。
下面是我的思考,方案和后續的結果,供同樣忙碌的你參考。
什么是自己能掌控的會議?其實就是自己發起或者自己團隊的會議。我計劃把這些會議的時間長度減少25%以上。
比如,原來一小時的會議接下來控制在45分鐘以內。最典型的其實是面試,我想把面試時間從1小時壓縮到45分鐘,已經嘗試幾次,效果特別好。希望后續可以將面試時間(單人面試)壓縮到30分鐘 —— 事實上,這正是《重新定義公司》一書中Google推薦的面試時間。
行動項:多人面試時間壓縮到45分鐘,單人面試時間壓縮到30分鐘。
后續的結果:我們把面試時間都統一為30分鐘。我發現,只要是把面試的問題框架設計好,30分鐘足以判斷一個人是否匹配當前的崗位,以及他突出的優缺點是什么。
我計劃每天中午12點到13:30之間,還有晚上18:00之后盡量不安排會議。中午不安排會議的原因很簡單,讓自己和同事能按時午餐,這樣對胃比較好,同時可以在午間稍作調整,下午的狀態就會比較好。
如果中午連軸轉,下午的狀態會非常差。我沒有喝咖啡的習慣,在我看來,靠濃咖啡「續命」其實是透支身體,是對身體欠債。而自然規律是:有債必償。
晚上留出時間,是希望自己可以在下班之后閉關一小時,獨自思考。如果缺少這樣的時間,工作就會缺少深度。忙碌一天而沒有認知的提升,這是最令人遺憾的事情。每天為思考工作保留一小時時間,是自己和團隊成長的必要條件,希望自己在下一個100天能做到這件事。
行動項:
1、日程中設立重復事項,預先占用每天中午和晚上18點之后的時間,減少這兩個時段的會議安排。
2、每天在下班后有一小時的深思時間。
后續的結果:
在午飯和晚飯時安排的會議減少了很多 —— 這說明一個問題,如果你不提前安排自己的時間,自然會有其他人幫你安排時間。所以,獲得主動的方法是主動安排自己的時間。
過去大家邀請我參會,我一般都會說YES。但后面我會選擇性地說NO,或者讓團隊的同學去參加。對會議邀請進行選擇,會讓自己更加明確自己的核心職責,同時也給團隊提供鍛煉的機會。
行動項:
1、每天有意識地拒絕一些會議邀請,并記錄自己的拒絕的理由和相關安排。逐漸積累「說Yes」和「說No」的模式,從而為優化參加會議積累數據。
后續的結果:
我已經習慣于在每周、每天開始的時候集中處理會邀,對每個會邀都選擇明確的回復,是參加、拒絕還是待定。而且,我發現一旦習慣這樣明確的回復,也會有更多掌控自己時間的自信。因為無論是Yes還是No都有非常明確的理由。
此外,我正在考慮如何通過其他方式來有效地減少團隊會議,比如通過結構化的文檔,通過一些更先進的協作工具。這些進展都會隨時和大家分享。
經常借助各種機會、場合,影響身邊同事改變開會習慣,包含但不限于:只開必要的會議,只邀請必要的參會人,會前準備議題,設定會議目標,讓參會者會前完成必要的「作業」,會上嚴控流程等等。從而逐漸減少會議的頻次和時長。
我們處在一個辦公室的生態中,光你自己改變沒有用,必須與大家一起來改變才可以。當然,如果需要產生長期有效的影響,我們需要建立一套會議系統,能準確地統計大家參會的時長是第一步,后續能有會議類型,系統能支持標準類型的會議流程,開會時依賴系統組會、開會,完成會議紀要和會后跟進,獲得會議的閉環數據,才能有機會從根本上優化會議。
行動項:
思考「會議系統」—— 一套可以用戶會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線上系統。
后續的結果:
有越來越多的例會有了明確的流程和標準,包含會前材料的準備,會中的主持,會后的跟進。當然,如何成為「專業」的會議主持人,如何訓練大家成為專業的會議主持人,如何把這些專業沉淀在系統中,目前還在探索中。
將我自己可以安排的最小時長從30分鐘縮短到15分鐘,甚至10分鐘。這樣的話,過去30分鐘能做完的事情,現在15分鐘甚至10分鐘就能做完了。尤其是一些1對1溝通,有些只是簡單事項的確認,當面聊5-10分鐘就能完成,無需專門的會議,因為一安排會議就至少是30分鐘。這樣可以讓開會的雙方都能有意識地提升效率。
行動項:
按照15-10分鐘做自己時間的切片,安排事項。
后續的結果:
我現在越來越習慣于用看似碎片化的時間來完成一些關鍵要事,比如通過10-15分鐘的寫作記錄內心聲音,通過5-10分鐘的運動來堅持鍛煉。但同時我意識到一件事,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是有限資源。在精力不足的時候,可能10-15分鐘的碎片時間更適合用來主動休息,比如冥想或者打盹兒,而非處理工作或者刷手機。
以上是抵御忙碌的若干思考,如果自己每天能在日程中找到20%的余閑時間,用于調節節奏和深思熟慮,從長期看,這樣的余閑時間安排會被加倍回報,尤其在決策質量和團隊成長兩方面。這種優化不僅對自己有價值,對團隊、對公司也很有價值。如果可以推而廣之,將讓整個組織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