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宮腔內線樣高回聲(ILE)很常見,其原因各異,孕婦及胎兒預后也各不相同。ILE 的常見原因包括:多胎孕囊隔膜、子宮粘連帶、雙子宮畸形;不常見原因包括:輪廓胎盤、絨毛膜-羊膜分離和膜間出血等。為了能夠正確地識別 ILE 的原因,指導超聲醫生進行正確診斷,美國學者 Jensen 等人對妊娠期不同類型 ILE 的主要超聲表現進行了鑒別描述,文章發表于 2018 年第 2 期的 RadioGraphics 雜志上(原始文獻PMID: 29528829)。
胚胎發育與子宮解剖
ILE 往往由子宮內膜、羊膜和絨毛膜、胎盤和胎兒、或附著于這些結構的組合引起。胎盤包括胎兒部分和母體部分,前者為致密絨毛膜,后者為位于母體子宮肌層和絨毛膜之間的底蛻膜。妊娠第 8 周后,宮腔表面不與底蛻膜接觸的絨毛形成平滑絨毛膜,而底蛻膜處的絨毛形成葉狀絨毛膜,即早期胎盤(圖 1)。
胚胎發育中,首先附著在卵黃囊上,隨后卵黃囊脫離胚胎位于羊膜外,而羊膜和卵黃囊都包含在絨毛膜腔內。羊膜生長快過絨毛膜,第 14~16 周兩者融合。多胎妊娠中,兩個或多個相鄰的融合的羊膜-絨毛膜可形成 ILE。
理解母體子宮解剖相關知識有助于了解部分 ILE 病因。通常,子宮內膜厚度均勻,并隨月經周期而變化,但既往的婦科手術或疤痕可導致內膜粘連。孕期子宮增大,粘連帶可被羊膜和絨毛膜覆蓋,形成 ILE。此外,子宮重復畸形在孕期也可表現為 ILE。
多胎妊娠 ILE
雙絨雙胎和單絨雙羊雙胎的兩胎兒間存在隔膜,可導致 ILE。超聲征象的「雙峰」征和「T」 征有助于區分雙絨/單絨雙胎。
「雙峰」征也稱為「λ」征,為雙絨雙胎相鄰兩個胎盤交叉生長導致的一種表現(圖 2),兩胎兒間隔膜有四層結構,分別為兩層位于內側的絨毛膜和兩層外側的羊膜。單絨雙羊雙胎妊娠的隔膜由兩層羊膜組成,并無絨毛膜,在超聲上表現「T」征(圖 3)。
雙絨雙胎與單絨雙羊雙胎間隔膜厚度起初存在差異,前者更厚,但隨妊娠進展,厚度差異逐漸不明顯,前者也可很薄。
隔膜與附著處子宮或胎盤上的角度也可用來區分雙胎的絨毛膜性。單絨雙羊雙胎只有一個胎盤,隔膜近乎垂直于胎盤基底部,形成「T」征;雙絨雙胎有兩個胎盤,隔膜附著處胎盤組織向上凸起,形成「雙峰」征。
子宮重復畸形
縱隔子宮是最常見的重復畸形,為正常米勒管融合后縱隔吸收失敗導致。縱隔可由纖維或肌層組織組成,可表現為 ILE(圖 4)。
正常子宮的底部輪廓略向外凸起,宮腔內無縱隔。縱隔子宮宮底輪廓扁平或輕微凹陷(非妊娠狀態下<1 cm),宮腔內有縱隔,其長度不定,從局限于宮底部到一直延伸至宮頸外口。
雙角子宮也是常見的重復畸形,為米勒管下段部分融合而成,非妊娠狀態下其宮底凹陷 >1 cm(圖 5)。
縱隔子宮和雙角子宮均可出現 ILE,與其他原因導致的 ILE 鑒別點包括:(1)兩者導致的 ILE 均相對較厚;(2)ILE 起點位于宮底,其長軸與子宮長軸方向一致,其它原因形成的 ILE 也可起于宮底,但回聲不均勻;(3)子宮重復畸形導致的 ILEs 與胎兒不相連,胎兒活動不受限。
輪廓胎盤
輪廓胎盤為絨毛膜外胎盤的一種,系因胎盤基底板與葉狀絨毛膜大小不匹配,導致邊緣的葉狀絨毛膜完全或部分向內折疊,在超聲上表現為 ILE(圖 6)。
輪廓胎盤在孕中期的早期可在超聲上顯示,但隨妊娠進展,胎盤隨之伸展,發現率降低。
輪廓胎盤超聲表現為胎盤邊緣 3 cm 內胎兒面的不規則隆起,該隆起與胎盤表面平行,兩端均可與胎盤相連。
宮腔粘連帶與羊膜片
宮腔粘連發生于子宮內膜受損后,如刮宮、子宮手術、內膜感染或剖宮產等。宮腔粘連也可形成 ILE,若與絨毛膜和羊膜接觸則形成羊膜片:羊膜和絨毛膜在粘連處折疊,形成片狀形的四層結構,包括外兩層的羊膜和內兩層的絨毛膜,其內還可包含拉伸的子宮內膜和瘢痕組織(圖 7)。
羊膜片通常起源于子宮壁,跨越兩側肌層,可據此與輪廓胎盤鑒別。粘連導致的 ILE 通常附著點位于宮體,而縱隔子宮導致的 ILE 通常起源于宮底。羊膜片的三角基底通常認為是粘連帶的起點。
粘連帶可呈「C」形或環狀,不影響胎兒活動,而羊膜帶則不然,胎兒處于羊膜腔之外。粘連帶外觀在妊娠期通常無明顯變化,但至孕晚期或分娩時或難以分辨。偶爾,粘連帶因瘢痕或羊膜絨毛膜擴張而被拉伸,從而將宮腔分為幾個區域(圖 8)。少見情況下,粘連帶中央可有孔隙,臍帶從中脫垂,或可導致胎兒死亡。
粘連帶通常在子宮肌層附著點處基底較寬,呈三角形或球形,向遠端逐漸變窄,與雙絨雙羊雙胎「T」征相似。同時,粘連帶也可嵌入胎盤內。由于粘連帶源于母體瘢痕組織,其內血流呈現母體血流特征:動脈血流頻率等同于母體心率,靜脈頻譜隨母體呼吸而變化。
絨毛膜-羊膜分離或膜間出血
絨毛膜和羊膜在孕 14~16 周融合,而融合后兩者可發生分離(圖 9a),即羊膜與絨毛膜脫離,從而可表現為 ILE。分離可自發發生,但多數為羊膜穿刺術或其他嚴重創傷的并發癥(圖 9b)。
孕 18 周前,絨毛膜-羊膜二者剛融合,強度不夠,其分離風險較大。雙胎輸血綜合征病例中,受體胎兒由于羊水過多,可導致羊膜拉伸,絨毛膜-羊膜可發生自發性分離。
圖 9 絨毛膜-羊膜分離。圖 a 為孕 18 周聲像圖,羊膜與絨毛膜未融合,表現為與宮腔平行的線樣高回聲(白色有柄箭頭)。胎兒手指(白色短箭頭)正常完整,活動自如;圖 b 為孕 19 周母體嚴重創傷后的而絨毛膜-羊膜分離聲像圖,羊膜(箭頭)皺褶游離,相鄰胎兒可自由活動。羊水呈完全無回聲,但絨毛膜-羊膜間的出血呈中等回聲(*)
多胎妊娠的隔膜間可發生出血,導致表現不典型的 ILE ,這常見于胎盤早剝時。雙絨雙胎時,出血位于絨毛膜下,而單絨雙羊雙胎時,出血位于羊膜下。出血導致隔膜分離,通常表現為「凸透鏡樣」,回聲與絨毛膜回聲相似,而急性或亞急性出血有時與雙胎的「δ」征或「λ」征表現相似(圖10)。隨出血進展,該區域高回聲逐漸變為減低。
羊膜帶
羊膜帶罕見,但可導致嚴重后果。羊膜帶綜合征存在兩種可能原因,其中外源機制理論認為羊膜破裂導致胎兒暴露于絨毛膜腔,其內含有橫穿整個腔隙的纖維帶可粘附于胎兒任何部位(四肢最常見),而內源性機制理論認為羊膜破裂與血管內皮損傷有關,受累胎兒四肢常合并潛在的血管異常。
超聲上,羊膜帶呈波浪狀,粘附于胎兒上。然而,因附著部位不同,其表現各異,常合并胎兒生長缺陷。超聲表現通常可有四種:胎兒束縛征象、神經管缺陷樣異常、顱面異常和四肢異常(圖 11)。若胎兒不存在生長缺陷,通常不考慮 ILE 由羊膜帶引起。
圖 11 羊膜帶。圖 a 為超聲冠狀面圖像,可見一較薄的 ILE(黑色箭頭)從宮壁 (未顯示) 延伸到胎兒手指(白色箭頭),手指數量顯示不清楚;圖 b 為產后照片,顯示羊膜帶(黑色箭頭)累及第 2 ~4 指遠端(白色箭頭),拇指內收;圖 c 為另一例羊膜帶,可見從宮壁延至胎兒的纖細線樣回聲(箭頭),導致顱骨缺損和腦膨出(*);圖 d 為另一例,顯示羊膜帶(白色箭頭)與呈團塊狀的臍帶(黑色箭頭)
體蒂異常
體蒂異常為致死性疾病,不如羊膜帶常見,活產兒的發病率約 0.12:10000。該畸形為胚胎發育過程中身體側向折疊異常導致腹壁發育不全、臍帶過短或缺失、腹裂伴脊柱側彎。胎兒固定在胎盤和臍帶過短或缺如是區分體蒂畸形和羊膜帶致腹裂畸形的主要特征(圖 12)。
圖 12 體蒂異常。圖 a 為胎兒橫切面,示胎兒貼附于胎盤(Placenta)和羊膜,其腹壁可見較大缺損(黑色箭頭),肝臟(Liver)和腸管(Bowl)位于體外,周圍可見帶樣回聲和羊膜(白色箭頭),類似于臍膨出膜。然而,臍膨出胎兒并不附著于胎盤上;圖 b 為胎兒尸檢圖,示胎兒腹壁較大缺損、腹腔內容物位于體外以及臍帶明顯過短(箭頭)
作者最后指出,導致 ILEs 的病因各異,有的預后良好,也有的與高發病率和死亡率相關。區分羊膜帶綜合征與體蒂異常非常重要,若超聲表現出不對稱胎兒畸形或胎兒運動受限,則應高度懷疑為羊膜帶綜合征。在這些病例中,評估臍帶是否受累很關鍵。另外,若 ILE 從子宮肌層一側橫越到另一側,則幾乎可肯定存在宮腔粘連。若 ILE 從胎盤邊緣到邊緣,則最有可能是輪廓胎盤(圖 13)。
圖 13 超聲發現 ILE 時的診斷思路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