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圖軸(局部) 當代 林散之
幫主斯唔嗯·超:“老書家的經驗是要聽滴,某一日會恍然大悟的。”
林散之強調:”用筆有所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輕、忌俗;宜留、宜圓、宜平、宜重、宜雅。”
留
即指行筆沉穩,快慢適中,不可一滑而過。“留”中多澀勢,易增筆力而線條渾厚。”留”時行筆舒緩,故能做到”筆畫要交待清楚,筆筆能拆得開,靠得攏,要妥帖,一絲不茍。”
林散之說:”凡運筆應‘留’處皆行,行處皆‘留’。”“功夫須在用筆,點畫之中間要下功夫,不看兩頭看中間,筆要能留。”“筆筆留,筆筆澀。”“用筆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有剛勁。屋漏痕不光是彎彎曲曲,而且要圓。墻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來有停留。”“雨淋墻頭是力,與‘壁坼紋’‘屋漏痕’相類。”
圓
指線條有立體感而呈圓渾氣象。要中鋒用筆,萬毫齊力,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林散之說: “枯、潤、肥、瘦都要圓,要回鋒,回鋒氣要圓。””圓是要功夫的。沒有功夫再粗也是扁的。有功夫,細如發絲也是圓的。””凡作字,宜圓轉平穩。圓則不扁,平穩則不滑,不尖。尤宜枯而能映,重而不濁,習之日久,自能領會。”
”楷書、行書要寫得松,不要滿,氣要圓。” “可以內圓外方,不方不圓,亦方亦圓;過圓也不好,柔媚無棱角。”
笠重光把中鋒用筆看作線條能圓的根本: “古今書家同一圓秀,然惟中鋒勁而直、齊而潤,然后圓,圓斯秀矣。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優劣之根,斷在于此。”
平
指用力平穩,用筆平而筆筆送到,點畫沉著含蓄。避免用筆的突變,克服釘頭鼠尾之類的病筆。林散之說:“平,不光是像尺子一樣平直。曲的也平,是指運筆平,無棱角。”“拙從工整中出,不看兩頭看中間,每一筆不放松,盡力寫之。”
重
指筆力須”重若崩云”,筆勢如高山墜石,使線條堅實有力。林散之草書用筆得力于漢碑,他將漢碑沉穆厚重之氣,凝練老辣之筆融之于草書之中,又化剛為柔,舉重若輕,所書線條沉著痛快,老辣蒼茫。
雅
與”俗”相對,指所書氣象高古,風神超逸,有書卷氣。這除了用筆用墨技法嫻熟之外,尤須胸襟開闊和精神境界的高遠,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人格的完善和精神境界的升華才可達到。
林散之內外兼修,品格高尚,志向遠大,具有傳統道德所要求的”君子”之風和”守正”、”篤實”的”仁人之心”,他的書法作品格調高雅,氣韻雅致,他說:”字宜古秀,要有剛勁才能秀。秀,恐近于滑,故宜以緩救滑。字宜剛而能柔,乃稱名手。最怕俗。”
林散之對用筆、用墨的領悟關鍵是受到黃賓虹“五筆七墨”理論的影響,黃賓虹的”五筆法”為:”一曰平,二曰留,三曰圓,四曰重,五曰變。”
在黃賓虹看來,中國書畫的“內美”即“筆墨”,是書畫的靈魂。而林散之可謂是真正傳承黃氏衣缽的人,他對老師的這些經驗之談詳察深悟,并全面深入地運用于草書創作之中。
他在《題畫示生若女》中說:“用筆宜留更宜澀,功夫出入在剛柔。汝今領會神明處,應向神靈一點求。”《偶成》:”誰人書法悟真源,點點斑斑屋漏痕。我于此中多領會,每于深處覓靈魂。”
邱振中在《關于筆法演變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把筆法概括分解為三種基本的運動:平動、提按、絞轉。這三種基本的運筆方式可以復合成任何筆法。
平動:原本是運動學名詞,運動物體上任意兩點所連成的直線,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始終保持平行,這種運動叫作“平動”。這里指筆桿與紙面距離保持不變時筆鋒的各種直線運動(直線平動)和曲線運動(曲線平動)。
提按:當筆鋒在運行的時候,筆鋒的上下運動,稱為“提按”。
絞轉:筆毫錐面隨著筆鋒運行而在紙面上進行的旋轉運動,稱為“絞轉”。
理論雖這樣總結,但實際上筆法是極其復雜、變化極豐富的,即蔡邑言“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林散之一生臨池不輟,不斷地在古人身上汲取營養,他對古代經典碑帖用功很勤,臨古范圍十分廣泛,意識非常明確,要求臨帖要做到“定時、定量、定帖”,遵循“由生到熟,由熟而生,由生再到熟”的過程。
他對唐碑、魏碑、漢隸、“二王”法帖、張旭、懷素、米芾、王鐸等都有深入研究,通過臨習古代碑帖來錘煉自己的筆力,他堅持“懸腕中鋒法”臨習古人,力求接近古人、形神兼備;基本保持中鋒行筆,起筆多藏鋒,藏露活用,方圓兼施;行筆追求“行處皆留,留處皆行”,遵循“平、重、圓、留”,線條具有“屋漏痕”般的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