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中有“融四歲,能讓梨”,這就是孔融讓梨的典故,說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么不選大的,他就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于是,年僅四歲的孔融就這么出了名,而且一紅就紅了數千年。但是,大多數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對長大以后的孔融就不是很了解了。
小時候的孔融憑借謙讓的美德而揚名,可他最后卻是因“不孝”而死,還被曹操滅了全家。他堪稱神童的一雙兒女,才八九歲就令曹操忌憚不已,被殺前留下一句千古名言。
孔融,字文舉,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為“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其父為元城(今河北大名縣)縣令、泰山都尉孔宙。
眾所周知,孔融自幼就聰穎伶俐,他勤奮好學,長大以后學識淵博,能詩善文,成了當時數一數二的青年才俊。
在任六年的他,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后來劉備舉薦他,他又當上了青州刺史。
196年,袁譚攻打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后還是失敗了,逃往山東。
不久之后,他就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孔融為官剛正不阿,他厭惡貪官污吏,對國人以禮相待。那些沒有后代及四方游士有去世的,孔融都幫助安葬他們,因此頗有政聲。
當時,袁紹、曹操成為最強的兩股勢力,孔融知道他們都想篡奪漢室江山,對他們的態度就十分不客氣,特別是曹操,不斷受到孔融的譏諷。
孔融名重天下,他的言論在當時很有影響力,曹操擔憂其言論對自己不利,于是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將孔融處死,誅其滿門,孔融死時55歲。
曹操派人捉捕孔融全家時,孔融知道自己逃不過一死,卻抱著最后一絲希望請求使者保全他的兩個幼子。
可是,曹操并非心軟之人,更何況對方還是disss自己這么多年的孔融,他就更加沒有理由放過了,所以使者不敢答應孔融,他的這對幼子最后還是被殺害了。
兩個幼子中的其中一位在臨死前說了一句千古名言:“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說這句話的時候,年齡只有八九歲,僅從“覆巢之下無完卵”這一句話,就能看出其聰明才智,可惜這么聰明的孩子最后還是夭折在了曹操手里。
據《后漢書·鄭孔荀列傳》,孔融有一子一女在孔融被捕后被殺,而在《世說新語·言語第二》中則記載是兩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