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接前面章節節“因果律”、“本質的本質”的理論探討,作為整個認知思維學的基石環節,這里繼續從理論上探討另一個重要的概念:規律。提高認知思維是個系統工程,系列文章靠前的約10篇左右都是偏理論性的“概念”解釋,希望讀者了解這一點,不要因為“理論”味道太強,就不深入進去。要知道,只有從理論深度明白了,才能觸動、打通認知的任督二脈,以后的學習以后的內容才會如魚得水,更好更快的理解掌握,迅速提高的自己的認知能力。
希臘圣城德爾菲神殿上有一句著名的箴言:人啊,認識你自己!人類認識自己包括很多方面,治病時要認識人的生理結構,育娃時要認識人的成長規律。要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認知深度,需要認識大腦的思維習慣、認識規律。這里不是學術探討,而是提高的我們認識水平、思維能力的必修課,如同士兵戰斗前必須先熟練手中的武器,優秀的賽車手必須理解賽車的運行原理是一個道理。
區別與對事物的認識,心理學中,這種對大腦“思維習慣、認知規律”的認識有專門的術語:“元認知”,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是認知之后再對認知正確性、可靠性的評估。只有少數人才會啟動這個評估,比如聰明的人愛說“我的認識不一定正確”、“我這個看法還比較膚淺”,這就是元認知思維的體現。哲學界,17世紀之前,哲學家喜歡上來就“妄談”世界的絕對真理,直到康德、休謨出現了,他們從元認知的角度,探討“人腦能否認識到世界的終極真理”、“經驗和知識是否可靠”這個關鍵命題,從而引發了哲學界的一場革命。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元認識”同樣能給我們帶來無盡的啟示,激發認知水平的飛躍。
比其世界的繁亂蕪雜、廣博深邃,每個人的大腦里也都一個“小小的”的心智世界,裝盛著我們對世界的全部認知。我們的認知小世界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
先回到小時候,從我們認知的起點談起。
不管是否樂意,我們都被造物主投放到這個世界,哇哇墜地時,大腦如同一張白紙,無論父母知識多么淵博,對世界的認識多么深刻,都無法直接遺傳給我們,留給我們的只有小小的精子和卵子。不過,這已經足夠了,它們儲存著先祖數萬年來認識自然、適應社會的生理基礎和認知本能,不僅有七情六欲等直觀感受世界的器官,還有強大的總結規律的本能,以及概念、因果、邏輯等抽象理解世界的思維工具,足以應付地球上各種復雜的生存環境。帶著這些“簡約而不簡單”的裝備,我們開啟了認識自然、適應社會的人生旅程。
一出生,我們就具備總結規律的本能,不過對規律、知識的積累是漸進的。心理學家皮亞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剛出生的時候,我們無法區分自己與世界的區別,嬰兒的眼中,所有的事物包括媽媽,都是自我意識的延展。漸漸,我們發現了自己與世界的區別,不過一切都“眼見為實”,以為玩具看不到了就沒有了,自己看不到別人,別人也看不到自己。后來,發現了物體的恒常律:玩具被被子蒙住,掀開被子就能找到,媽媽不見了,她不過去了別的地方。幾個月大的嬰兒松開手中的鐵勺時,就會聽到鐵勺與地板碰撞的清脆聲,不消幾次,他就能把建立松開鐵勺與聲音這種聯系,雖然,并不理解“鐵勺與地板的碰撞”才能出現聲音,比如,在床上的時候,他依然會松開手,希望聽到那種清脆聲。大致3歲時知道男女有別,雖然認識流于表面,比如,以為穿裙子、長頭發的就是女孩。一般5歲之前兒童還沒有掌握質量守恒和液體體積守恒的規律,如果在他面前放兩盒一樣的牛奶,然后把其中一盒倒進碗里,此時問他“碗里和盒子里,哪個牛奶多?”他可能會憑直覺認為碗里的多。
當兒童喜歡問為什么時候,大腦中漸漸建立了因果、邏輯等抽象思維能力,已不限于靠自己的實踐發現規律,可以通過學習,以及依靠大腦抽象思考、思想實驗,認識到更多、更深的規律。
春天來了花會開,天快亮了公雞會打鳴,感冒了會流鼻涕,熬湯要小火慢燉,不好好學會考不好,天上不會掉餡餅,失敗是成功之母、供需決定價格,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等等。這些經驗、知識、思想本質上都是規律,好比遺傳信息由一個個基因組成,大腦中數不勝數的概念、認識、技巧、觀念、思想等都是由規律構成,比如,我們大腦中的建立的鴨子概念,不過是鴨子的特性,即規律來限定的,比如鴨子的外形,習性:圓頭扁嘴,翹尾腳蹼,愛吃魚會游泳等。
其實,把握規律的能力并不是人類的專利,很多動物也有這種能力,這是動物及人類在一種生存本能。比如,小狗根據腳步聲就能判斷門外是不是主人,鬣狗會利用禿鷲群飛行的方向去尋找食物。不過,區別于動物在認識規律的道路上淺嘗輒止,人類把這項能力發展到極致,只有人類通過對動物行為規律,特別利用其弱點,戰勝地球上所有的動物。
人類把握規律的能力是極其強大的,表現在速度和廣度上,嬰兒幾次就能把握打針會疼的規律,大人聊幾句話就大致判斷對方的性格(雖然不一定準)。人類通過觀察日月星象的運行規律,發明了歷法,通過物理學、化學等眾多自然規律的認識,誕生了數不勝數的“奇巧淫技”和現代科學,通過對人性的認識,誕生了現代管理學、社會學等。人們還把這些認識記錄下來,代代相傳,最終演化為蔚為壯觀的現代文明。要知道,我們現代人之所以看到如此廣闊深遠的風景,是因為我們站在無數先人經年累月的經驗建立起來的文明大廈上。如果把先人的經驗、認識全部消除,毫無疑問,我們將立即“滾回地面”,回到對自然、社會“懵懂”的原始社會。
人腦的大腦不僅善于把握規律,還利用規律來理解事物。為什么大雁南飛?因為秋天了;為啥一個蛋孵化出雞?因為它是雞蛋;為啥他頭發白了?因為年齡大了;為啥他哭了?因為他心情不好……
不難發現,秋天大雁南飛,雞蛋會孵化出來雞,年齡大了頭發白,心情不好會哭,這些都是規律,一個原因對應一種規律,大腦看來,事物的原因表現為一種規律,理解事物的原因不過是找到了事物發現的規律。
為什么一個原因對應一種規律呢?這其實是大腦認識事物的一種機制,也可說是大腦的“BUG”。前面章節中講到因果律是對事物狀態變化的描述,事物由之前狀態變化到之后的狀態必須遵循一定的路徑才行,這個路徑就是事物發展的真正原因、過程。但是,我們大腦看到的事物的時候,已經是現象或結果,并不能看到事物演繹的復雜過程,但是,人類適應社會,大腦必須得把自然現象的規律化,條理化,于是,大腦把所有的演繹過程、路徑都盡力“腦補”成一種規律,如果能找到這個規律,那么大腦自認為找到了事物、現象或結果的原因,大腦中產生“理解”的感覺(或錯覺)。如果不能找到變化的規律(即不知道事物的原因),或者新的實踐與大腦原本理解的“規律”不契合,又不能找到新的概括性更強的規律的時候,就會產生“困惑”的感覺,這是人類大腦的基本功能。
而這個大腦中“腦補”的規律與事物真實的原因是不是吻合呢?答案未必,簡單的事物的原因一般還是比較靠譜的,而對于復雜的事物,這種“腦補”可以說是一種錯覺。按照生活中人們對事物的解釋習慣,從簡單到復雜、從靠譜到不靠譜的順序舉幾個例子:
例1:為啥蘋果下落?是因為萬有引力的作用。
真相:萬有引力的規律現在依然是比較底層的物理規律,普世成立,還沒有被發現是局部真理。
例2:為啥水沸騰了?因為溫度到了100度。
真相:水并不是都在100度沸騰,在青藏高原,水7,80度就沸騰了。
例3:為啥孩子不好好學?是因為他貪玩。
真相:貪玩和好好學聯系并不緊密,有些孩子又貪玩又能好好學,似乎,好好學似乎與興趣或專注力的關系更大。
例4:為啥國家足球隊在某次比賽中輸了?是因為幾個關鍵球打門柱上。
真相:比賽輸了可以簡單的解釋為“技不如人”, 當然,真正的原因肯定不是踢飛幾個關鍵球能解釋的。
例5:為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會爆發?是因為希特勒童年一次嚴重疾病時,看病醫生醫德醫術過硬,救了他一命。
真相:影響社會事件的因素錯綜復雜,社會環境、文化思潮、領袖性格等等都會影響到事件發展,書本上說“二戰的爆發具有必然性”。
例6:為啥美國西海岸發生了臺風?是因為幾個月前南美洲某蝴蝶煽動了一下翅膀。
真相:其實“蝴蝶效應”拿蝴蝶和臺風作例子并不恰當,導致以訛傳訛。蝴蝶效應本來模擬的是,在單個或少數個“動因”影響下事物的運行規律,而自然界中臺風的發生受幾乎無數個決定因素影響,溫度、地形、洋流等顯然是引發臺風的更大因素,顯然,不能說臺風源于幾個月前“某蝴蝶翅膀的煽動”。
上述例子說明,規律只是對事物原因的簡化,未必能概括事物發展真正的原因,當用“規律”解釋一些簡單事物的原因的時候,還比較靠譜的,但只用一種或幾種“規律”分析復雜事物的時候就“捉襟見肘”了。而由于我們大腦的機能決定了,大腦繞不開用規律來思考事物,這是我們智慧的源泉,也是我們愚昧的根本原因。我們該如何正確的使用規律?如何超越規律?請關注作者后續章節對“規律”、“歸納演繹”、“物性人性”更具體的探討。
作者:多與,依托多年認知思維領域的研究與實踐,致力于讓人們學會思考,增強認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近期,正在”今日頭條“推出該類主題的系列文章。適合人群:有一定自學能力、愛好深層次思考、需要處理戰略問題的學生、職場精英、創業者,以及渴望”啟智、開悟“的所有人。如果你恰好是這樣的人,別忘“小手抖一抖,關注下再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