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三十四年(1908)底的一天,光緒帝病重,昏迷了兩個時辰。以軍機大臣奕劻為首的大臣肅立在一旁,心情無比沉重。
突然,一個太監叫道:“皇上醒了!”
光緒慢慢地睜開了眼睛,嘴唇微微張開。
“誰,是誰?”光緒瞪大了眼睛。
“醇親王載灃的小王爺——午格(溥儀的小名)。”奕劻一字一頓地說。
光緒聽后,說了兩句話,然后目光離散,停止了呼吸。下午六點三十三分,大清國第十一位皇帝光緒駕崩,年僅38歲 。他臨死前到底說了哪兩句話呢?
一般來說,皇上健在的時候,都會指定接班人,但是年輕的同治帝沒有這樣做,他并沒有子嗣,也沒有哥哥和弟弟。
所以,在1875年(同治十三年)1月,同治皇帝駕崩之后,慈禧只得讓自己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的兒子,自己的親外甥、年僅四歲的愛新覺羅·載湉當了皇帝,是為光緒帝。
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六日,光緒冊封皇后,二十七日大婚。二月三日,慈禧太后歸政。
被扶正的光緒雄心勃勃。此時,慈禧太后表面上搬出皇宮到頤和園“頤養天年”,實際上依舊牢牢抓住權力不放。
隨著歲月的流逝,光緒一天天長大,有了主見,不甘心被慈禧擺布,一場沖突在所難免。甲午戰爭的爆發,讓光緒和慈禧的矛盾暴露無遺。
光緒帝非常清醒,認為這場戰爭對清帝國來說生死攸關,只能勝,不能敗,因此他下令積極備戰,要與日本決一死戰。而慈禧心存幻想,覺得日本沒有做好準備,不會真打。
1894年6月,光緒下令,讓自己的師傅翁同龢和參與軍機處決策,與諸位軍機大臣制定與日本作戰方略。
對于光緒的指示,李鴻章卻陽奉陰違。結果,陸軍慘敗,北洋水師在海戰中被日軍消滅。
不久后,康有為聯合在北京參加會試的1300名舉子,上書都察院要求清廷拒和、遷都、變法,挽救帝國滅亡。
光緒非常振奮,他全力支持維新派,決定大干一場,頒布了“定國是詔”,揭開了“百日維新”的大幕。
慈禧得知維新派的計劃之后勃然大怒,幽禁了光緒帝,歷時103天的變法宣告失敗。
從此之后,光緒的政治生命徹底終結。經過這場較量,慈禧對光緒也徹底失望,彼此之間的親情不復存在。
1900年,慈禧一度決定拋棄光緒,想讓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取而代之,但因為遭到國內外各派勢力的強烈反對,慈禧被迫中止了廢立計劃。
八國聯軍踏上大清的國土之后,身體虛弱的光緒帝沒有改變被軟禁的境況,依舊是“傀儡”皇帝,憂心忡忡的他終于在1908年冬天病倒了。
光緒一病不起,慈禧也到了暮年,不能不為大清江山考慮。
經過挑選,慈禧太后決定讓醇賢親王奕譞的孫子、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擔任光緒接班人。
光緒之前對此一無所知,但是臨終時,他不得不為清帝國的江山考慮一下,問接班人是誰。
當他得知老佛爺安排溥儀接班時,他自問自答道:“找一個大一些的(來接替我),豈不是更好?”
沉吟了片刻,他又嘆息著自嘲:“太后的旨意,沒有人敢違抗啊。”
這兩句話意味深長,找個大一些的繼承人,可以保證在慈禧歸天后能快速頂起大梁,然而此時的清帝國已經和自己一樣病入膏肓,不管是誰接任自己的皇帝位置,又能有什么作為,有什么區別呢?
光緒通過溥儀,想到了當年的自己,想到自己被籠罩在慈禧太后陰影中的身不由己、壯志未酬的一生。
因為有了慈禧,胸懷壯志的他最后一事無成,帶著無限遺憾退場。
光緒臨終的兩句話,可謂是字字誅心,滿含辛酸和無奈,也滿含著對慈禧的無言反抗,讓人聞之嘆息。
光緒駕崩后,慈禧太后第二天也與世長辭,溥儀被抱著坐上龍椅,但他沒有改變成為“傀儡”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