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張良怎么會不清楚。而且韓信可能是自己也比較作,劉邦問他自己能帶多少兵,韓信說最多二十萬。劉邦問他韓信可以帶多少,韓信卻說多多益善。韓信說的是真話,但是你作為臣子怎么可以如此實誠呢?尤其是君臣有別,你不應該那么得意。其次就是在劉邦楚漢相爭最關鍵的時候,韓信給劉邦提條件,自己要當齊王,否則不派兵打項羽,以劉邦這種流氓性格當時都氣急了,幸虧是韓信和張良勸,才好說歹說的勉強同意。危機關頭,跟君王討價還價,就憑這一點,劉邦就不能容他,沒有通過自己的手,而是通過呂后和蕭何的手,也算是對其功績的肯定,怕背上一個惡名。
而且劉邦殺的也不僅僅是韓信一個,漢帝國建立之后,為了維護中央的權威,當時的首要任務就是削藩,韓信只是較先開刀的一個。劉邦素有殺功臣之名,它甚至連蕭何都不放心,幸好是蕭何示拙才能勉強過關,因此勸說是沒有用的,還顯得這個大漢第一智囊不懂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