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走烏飛的東傳西,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
禹收九州救湯伐夏,侵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崗臥土泥……”
——(浠水鼓書《勸世人》)
余克軍、余翠父女
鼓書藝術協會迎新文藝匯演現場
在文化廣場的寬闊處臨時搭建的舞臺上,說書藝人余克軍和他的女兒余翠正在說唱《父女同贊十九大》,臺下聽書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其中有不少是中老年人。
臺上的父女倆時說、時唱、時鼓,優美的曲調、聲情并茂的說唱、節奏明快的鼓聲,不時的傳向廣場四周,使得臺下的觀眾聽的贊嘆不已,說到精彩之處,臺下發出陣陣掌聲。70多歲的王爹爹說,閉著眼睛聽鼓書,就像是在聽戲,但比聽戲還過癮!
鼓、鼓槌、云陽板
一架鼓、一塊板、一根槌、一個人、一臺戲,這就是浠水鼓書。表演時一人登場,左手執云陽板,右手擊鼓,用鼓渲染氣氛,用板變換節奏,唱、做、念、打,主要形式分為大書和書帽,大書就是長篇正傳,以歷史、民間故事為題材,方言演唱,通俗易懂。書帽就是正書前的小段子,也叫笑話,鼓書藝人將這兩種形式相互穿插,主要是為了活躍現場氣氛,調節聽眾的情緒,吸引聽眾的注意力,為后面的正書作鋪墊。
就是這種形式簡單的文藝活動構筑了我們老一輩浠水人的娛樂生活。
柳敬亭說書圖
從源流上講,我縣鼓書屬于黃孝大鼓的支流,即受黃岡和孝感兩個地區的說書藝術同北方大書的影響。始祖柳敬亭,清康熙時南通州余西場人。在咸豐年間,由鼓書藝人胡炎亭(新洲人)、劉漢青(上巴河人)、曾錦山(黃岡人)等將南派鼓書傳入我縣。浠水鼓書有只一人行動,食宿簡便,不論場地,均可演出的特點。
在清末明初,一些著名的說書人上武漢、下九江,在長江中下游一帶行藝,被稱為“督江先生”,他們走南闖北、穿林過海,在群眾中有“藝人進山,猶如接官”的說法。直到改革開放之前,說書都是浠水民間的主要藝術形式。
匯演現場觀眾圖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曲藝春天的到來,我縣不少中老年聽眾如饑似渴,而青年人出于好奇好古的心情,都是爭先恐后地去聽書,那正是浠水鼓書最興盛的時期,當時說書藝人登記在冊的就有三百二十人。每逢節假日或婚嫁喜事,村前燈下,都聽到鼓聲咚咚。許多中老年人,可能到現在還很懷念當年聽鼓書的時光呢。
一對爺孫在聽書
同敲一架鼓
然而自改革開放之后,由于經濟大潮的沖擊和電視網絡的普及,娛樂形式的多樣化,不斷地影響了說書人的市場。和許多傳統項目一樣,浠水鼓書的傳承發展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那就是缺少市場、后繼乏人。
但是我想,浠水鼓書會再接著演唱下去的。就像這個四歲的小女孩陳可欣一樣,可能并不懂爺爺在唱什么,但她依舊接過爺爺手中的鼓槌,笨拙的敲著小鼓。咚咚的鼓聲四處飛揚,那是傳承和希望!(文圖: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