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漢七十有余歲,克難開辦《老浠水》,皆因傳統很珍貴,我不傳承會煙滅.可惜開張百余天,迎來客人才九百,不是老鄉他不愛,其實人家不曉得。老漢孤掌拍不響,唯有蓬柴火焰熱,特請先客邀后客,一人傳十十傳百,帶動眾人動手指,關注藍字老浠水,浠水老 老浠水,浠水人的老浠水,一期一期辦下去,如同長流浠河水....... 陳小燕女士表演哭嫁
黃明君先生自拉自唱“娘勸女兒”
過去小戶人家的女兒,過了15歲就可以談婚論嫁了,當時專業媒婆很少。大多數人家講究“擇親不如擇媒”,一旦看中了哪家姑娘,就選擇靠得住的,正派的,有點身份的同輩或長輩為兒子保媒。還有一個習俗,男家托人到女方家說媒的多,女家托人到男家說媒的少之又少,講究:“一家有女百家求”和“且戲男,不戲女”的理兒。
媒人說合好后雙方要交換庚貼(八字),男家要辦“起媒酒”謝媒人,再張羅禮物到女家去認親、過路,禮物一般的送肉、魚,糖等。但爹爹見媳婦要給見面錢,女家要打發女婿衣服鞋襪,認親的鞋不是做一雙,而是男女雙方各做一雙,這鞋暫不能穿,要等到婚后的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穿上出門拜客前再換上。
認親后,男家要到女家送節,一般的是以端陽、中秋、過年這三節為主,這三節的禮物又各有特色,端陽節時菜子、麥子下了場,要用新打的菜油炸散子、餃兒等面食,再配上兩塊布料、兩塊肉、兩條魚、兩包糖,用兩只菜籃(大戶人家用抬箱、賀擔)裝著,菜籃絆上再系上幾把蒲扇,由未婚夫挑到到岳父家。
中秋節時也有講究,新糯谷下了場,將粘米摻糯米一起浸漲。淘凈、濾水、碓成粉子做成米粑料、又放到鍋里煮熟后,撈起來再摻上生米粉揉合成一團團的,放到粑印子里按成花粑,印粑前在印子里放上幾許柏葉,再在粑上點上桃紅,這樣一青二白一點紅的印花米粑就做成了,農村叫它印粑。印子上雕的有“喜鵲鬧梅”、“鯉魚跳龍門”、“飛鳳朝陽”等圖案。送禮時用兩只菜籃子裝著,配兩塊布料,再加上魚、肉、糖等禮物。
過年的禮物大致相同,不過粑不是印粑,要換成糍粑,糍粑上面貼上一個大紅喜字。
一般到六月六這天,男到女家“押”日子,也就是兩親家定成親的日子。一旦女方父親點頭,女方的母親就開始哭嫁,這天哭嫁要哭好,因為是哭給女兒婆家人聽的,也是哭給垸里人聽的。哭嫁的詞兒沒有定體,只有個大體。下面舉例說明。
女兒也,從兒落地哭一聲那兒,
為娘把你當作定盤星那兒。
看著兒長大那兒,
望兒早成人那兒,
幫你父把門面撐那兒,
冒想到那兒,
今天你父一句話那兒,
我的兒成了人家的的人那兒,
雖說是人家的人那兒,
切莫忘了根那兒,
為娘看兒吃了苦那兒,
你父養女費了心那兒,
只怪爺娘袖兒短扯不應那兒,
只怕無妝伴嫁一路新哪兒。
兒無長兄弟年幼啊兒,
苦女要知報父恩那兒。
自古女生外向命那兒,
百歲也是人家的人那兒,
你一肩挑兩姓那兒,
望你發富發貴發外甥那兒。
莫忘樹從根發起那兒,
記住千朵桃花一樹生那兒。
(圖片由徐水秋和浠水攝影愛好者提供,致謝!)
從六月六這天哭破了口,以后天天早晨要哭,一般公雞打鳴開口,到天大亮才結束,這樣一直哭到女兒出嫁了為止。內容還要不斷的翻新,要向女兒傳授待人接物、操持家務、為媳為妻為人等方面的知識和經驗。
出嫁這天最熱鬧,媽娘。嬸娘、舅娘、姨娘、姑姑、姐姐的都來幫著哭,將哭嫁推向高潮。
到了傍晚鄉鄰們來送眼淚錢的時候,娘和女兒都要格外細心,哭時眼睛要看準人、錢數,哭詞要得體,不可天一句。地一句讓人家好笑。
把眼淚錢時很有意思,新娘的親屬往往將錢拆成零碎的硬幣,用一個小口袋裝著,新娘看到了一袋子錢(其實合起來并不多),哭聲也大了,哭得越好,把錢的人給的也快。
哭嫁還有一個講究,娘躺在床上一手拉著女兒的手,一手抓著墊子邊望天而哭。這意思是她把帳子當天,墊子當地,中間是母女,成了天、地、人三才的格局,表示她嫁女是憑了天地的,這樣會越哭越發。
后面還有很多名堂,就不一一細說了。
上面的哭嫁都沒有音樂伴奏,下面加上伴奏后的哭嫁是不是別有韻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