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詞寫作是每位訴訟律師的必備技能,不僅能夠體現訴訟策略水平和邏輯思辨能力,還能夠反映律師的文書寫作水平,對獲得勝訴、取得客戶認可更是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總結了代理詞寫作的三大要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在不同類型的法律文書中,代理詞與答辯狀的相似度是比較高的,比如讀者都是法官,都需要使用三段論論理的論理方法,都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既立又破”。但代理詞與答辯狀的使用場景稍有區別,答辯狀是被告一方的專用文書,需被告一方的當事人落款并簽章;而代理詞則不限于被告,代理詞的作出主體也應為訴訟代理人。除此之外,一般情況下,答辯狀需要在正式開庭前準備好,在“破”的層面上,主要的“靶子”是原告的起訴狀。而代理詞則更多地在開庭后提交,作為我方觀點的強化與補充,這時的“靶子”除了對方的觀點外,還需要回應爭議焦點以及法官的關注點。因此,在動筆前,我們需要準確總結爭議焦點,以及開庭時法官的關注點,針對對方觀點、爭議焦點、法官關注點,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逐一回應到位,這是代理詞中“破”的部分。同時,代理詞中還應有“立”的部分,即明確并強調我方觀點。一方面起到給法官“洗腦”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庭審筆錄記錄不到位、邏輯不嚴謹等問題。
為了方便法官迅速了解我方在代理詞中表達的觀點,了解我方的論理邏輯,可以采用大小標題的形式明確觀點,并且標題一定要有信息量,要把話說到位,可以采用“原因+結論”的句式。舉個例子,我方觀點是“因為原告不是合同相對方,所以不具有提起違約之訴的主體資格”,那么如果標題只寫為“一、關于訴訟主體的問題”,就很難讓法官一眼看到我方觀點;如果標題寫為“一、原告并非合同相對方”,也只是寫到“原因”部分,更加重要的結論是沒有點明的;所以我們可以將標題調整為“一、原告并非合同相對方,不具有提起本案違約之訴的主體資格,應當予以駁回”,這樣就會更加清晰明確了。因為代理詞的讀者是法官,目的在于讓法官接受我方觀點,因此使用嚴格三段論論理(即大前提——小前提——結論)的方法就更加重要了。而且,代理詞可能是向法官呈現我方觀點的最后一次機會,所以代理詞中的論理要更加扎實,更加全面。例如,我們在論理時,除了作為法律規則的明確規定,也可以通過對法律原則、立法目的等進行解讀等方式,來補強“大前提”,對案件涉及的核心法律制度或法律條文進行深度論理剖析。在立法目的解讀方面,可以參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編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釋義叢書》,這是全國人大及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層面最為權威的解讀。比如在代理詞的首段,需明確我方訴訟主體身份、案號信息、委托情況等,也可以通過編輯頁眉等方式方便法官迅速鎖定案件,例如,頁眉可以編輯為“××訴××(案由)(案號)糾紛案”。再如,注意代理詞中的稱呼方式,建議采用當事人姓名/名稱簡稱的稱呼方式,代替“原告”“被告”“第三人”等,一方面法院判決中更習慣這種表述,另一方面也避免在原被告眾多時難以準確識別。正如前面提到的,代理詞可能是向法官呈現我方觀點的最后一次機會,所以為了扎實論理,我們可以在提交代理詞的同時,配合提交類案檢索報告,方便法官參考。在案例選擇部分,時間順序上可以優先選擇裁判年份近的案例。在級別上,可以優先選擇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人民司法》案例、《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各審判庭裁判案例、各地方高院及中院發布的年度典型案例或十佳案例,以及處理該案的法院的本級及上級法院裁判案例。除案例檢索報告外,如涉及一些不常見的規范性文件,也可以將規范性文件作為附件,配合代理詞同步提交,方便法官查看。
· END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