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美的新書風,對中國書法史功莫大焉。以上我們粗略地梳理了魏晉時期書體演變的大致軌跡,從中我們可以見出章草在整個書體演變歸結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可以說它是一個紐帶,既延續了漢代隸書、隸草的遺軌,又開啟了楷書、今草、行書一代新風,是書體演變中的一個關鍵書體。歷代章草大家有漢之史游,杜(度)、崔(瑗)、張芝,吳之皇象,西晉索靖等。章草在張芝之后便迅速衰落,東晉雖有二王研習,但傳世大量作品仍為今草,到了唐代,章草已泯然滅跡,宋黃伯思在《東觀余記》中云:“(章草)至唐絕罕為之,近世遂窈然無聞。”章草書遺存的墨跡有...
2016-11-09 16:19:01博主:彌斯特李
字簡直是一樣了,判別時可根據上下文進行判別;麗琴初起時:“麗”和“琴”字上半部寫法象而不同;栽裁當自記:“栽”和“裁”字,只要記住下部的寫法,上部同;友彂更須知:“友”和“彂”二字,要知道其頭部寫法不同。忽訝劉如對:“劉”和“對”字,有的人寫成一樣,王羲之寫過,史游也寫過,不必感到驚訝;從來缶是垂:“缶”和“垂”也是易混字,歷史書家也有寫成一樣的,懷素寫過;含貪真不偶:“含”和“貪”字上部相同,下部可不同;退邑尚參差:“退”和“邑”寫法有差別,只是頭部一樣; 減滅何曾誤,「減」和「滅」不要寫錯誤...
2016-05-09 10:35:57博主:大個子劉1
急就章》,不只是感慨,而是震撼。這簡直就是漢代的一部百科全書呀。展現了漢代當時的生活方方面面,豐富、生動。那時是世界上最宏大、豐富的文明,包括物質生產、社會組織、精神生活。相比起來,現在國人要好好學古人了。西漢元帝(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的黃門令(宮中主管)史游所作的一篇漢字教材,當時學童學習。分三十二章,每章六十三字,共計2144字...
2016-03-17 19:09:10博主:shouzhuyan 標簽:史游 急就章
衛國候君同宗之后《千家姓》古代家族在河東郡22.齊師、宋師、曹師興于聶城北(今清豐縣北聶城)救邢。春秋衛大夫采于聶,其后以地名為氏,始有聶姓。1998年12月第一版第4頁《濮陽市土地志。清豐卷》周惠王18年(魯僖年元年公元前659年)23.聶本地名,因以為姓。( 漢 )史游《姓氏急就篇》24.聶有四種出處:(1)聶氏出自姜姓,為春秋時的齊國丁公的后裔。 據《姓氏急就篇注》載,春秋時,齊國丁公封其支庶子孫于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一說河南清豐縣北)為齊國附庸國,稱聶國。后世子孫以國為氏。(2)...
2016-03-05 11:17:44博主:金城鷂子
書苑菁華》引唐代蔡希綜說:“章草興于漢章帝。”認為由漢章帝創始。二、《書斷》卷上引唐代韋續說:“因章帝所好名焉。”認為由漢章帝愛好而得名。三、《書斷》載后漢北海王受明帝命草書尺牘十首,章帝命杜度草書上事。認為因用于章奏而得名。四、《書斷》引王愔語:“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粗書云,漢俗簡墮,漸以行之”。認為由史游《急就章》而得名。近代有學者考證,“章”含有字體結構彰明嚴格之義,故名...
2015-11-15 12:41:24博主:呼氏一鍋
作為今文字新體的行書、楷書、草書全面成熟,隸書及其俗體-章草逐被取代。林散之草書《許瑤詩論懷素草書》。“章草”這種字體最初只稱為“草書”,后“今草”出現后,為示區別,改稱得“章”名。它的命名歷來說法不一。章草的得名,舊說或曰為章帝所愛、或曰用于當時奏章、或曰元帝時史游用于書寫急就章。均不確切。從“章”字的本義來分析,它的準確含義是篇章、章法、章則,含有法度的意思。東晉新體草書形成后,由于舊體草書法度嚴謹,逐稱“章草”,新體草書則稱“今草”。所以說,把當時規范化的、章法化的草書稱之為“章草”...
2013-06-13 17:54:37博主:九死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