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宏亞海外安家
排版:神鯨文化
東南亞華人這個群體,原先是由中華民族組成部分的東南亞華僑社會,一直直到20世紀到50世紀以后,才逐漸融入當地社會,構成東南亞當地族群之一。
世界第二大戰以后,東南亞華人作為移民或者移民后代的群體,也在這近50年里經歷了不少的變化:由落葉歸根轉變為落地生根。
東南亞華人這個群體中主要分布在印尼、泰國、新加坡和大馬這幾個國家。
國家 | 華人人口(萬) |
印尼 | >1000 |
泰國 | ≈1000 |
馬來西亞 | 598 |
新加坡 | 298 |
印尼:5%,泰國:14%,大馬:23%,新加坡:74%
放眼望去,印尼華人中其中90%已經加入印尼籍,他們當中許多人都不會說華文甚至不愿意承認自己華族的身份更沒有華文名字;泰國會說華文的華人也是少之又少,族群越來越當地化;所有人普遍認為繼承完好中華文化的新加坡,其總理李光耀卻主動消滅了華文教育,讓全體人民學習英文。
唯獨大馬華人,他們不論是語言上、生活習慣上或是宗教風俗上都比較和“華人”相似,像是這些來自大馬的華人明星,許多不清楚的粉絲都會誤以為他們是中國人:
華文把華人群體的文化特征最明確地突顯出來,成為除去皮膚相貌等外表特征之外,華人最重要的族群特征。
由此可見,語言是文化認同一種渠道、一種標志,同時也是一個文化認同的一個支柱。眾所周知,大馬的華文教育體系可以說是所有東南亞國家中保存得最完善的,大馬華文教育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由馬來亞時期(大馬正式獨立前名為馬來亞),華人通過自身的努力演變而成的。
從上個世紀的華人下南洋,踏足到這片土地開始,這些華人先賢就特別重視華文的教育,他們不斷提升自身的經濟能力,集結來自各社會階層華人的資金和力量,自辦私塾、宗祠等學府教授三字經和四書五經。甚至到了后來,他們還隨著中國的教育改革而改革,只為了讓華文教育延續下去。
大馬正式獨立后,華人屢次遭遇大馬政府“企圖同化”的阻擾如:以馬來語作為教學媒介的學習才可受到津貼、馬來語才是國家的唯一教學媒介語和不承認華人獨中統考等。
其實以大馬近幾十年的情況來說,華文在這個國家的出路確實不算多,以馬來文或是英文作為媒介語反而會讓當地華人受到更多優待。可即便如此,大馬華人依舊沒有放棄捍衛自己的根,為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大馬華人建立華社、華校、華文媒體、報社和廟宇等,他們甚至投身政治,爭取為更多的華人發聲,在這片土地上留下更多屬于中華文化的蹤跡。
價值觀是一個人的選擇傾向和個體態度,基本上它主宰了一個人對外在世界感知和反應的傾向。因此,是價值觀是群體認同的重要根據——共享的符號系統,它成為劃分群體的依據之一。
大馬華人一直以來都謹記著他們原本屬于華人的身份,而這種強烈的文化認同已經逐漸轉變為文化價值的認同。這種時候文化中最活躍的因素就將被獨立出來,它可以不依賴語言、祖籍地或者是親緣關系,成為構成文化的內核。
但隨著教育和科技的發展,大馬華人中的許多年輕一代其實已經以英文為媒介語,也拋棄了屬于華人的傳統文化習俗,例如到廟宇膜拜或是慶祝華人傳統節日等。
這些新生代雖然已經不像傳統的華人,不過他們的行為方式依然保留了華人的文化價值:在大馬,你可以看見不信奉佛教/道教的華人依然說這著華文、接受西方教育的年輕人卻以“華人”的方式來孝順自己的父母,這些人的行為方式和態度觀念上依然不放棄孝道、人情、面子、勤儉、報答和中庸等中華文化價值。而這些足以證明大馬華人強烈的文化認同轉變成了文化價值的認同。
換句話說,大馬華人之所以還能保留那么多屬于華人的“特征”,是他們經過很長時間的不懈努力爭取而來的,同時他們也逐漸建構了獨特的在馬文化為主要背景的多元文化中立足的“馬華”文化。這是大馬華人幾代人的創造,也可以說是大馬華人文化認同的最終結果。
小編認為馬來西亞的華人是因為東南亞華人中最像“華人”的因素,才會如此得到中港臺人士的歡迎并選擇到大馬參加【我的第二家園計劃】項目。
旅游、藝術及文化部昨天發文告說,會透過第二家園計劃中心處理現有相關事務,直至9月15日,而移民局將在10月開始,接管大馬第二家園計劃(MM2H)的新申請事宜。敬請等待,10月份關于第二家園門檻是否提高或U-轉。
(以上言論純屬小編觀點及部分網路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感謝客官閱讀~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