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波
有人感慨語文教學中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師冥思苦想所“成就”的“教什么”的內容,有人驚呼語文課教給學生的大多是“偽知識”,也有人感嘆語文越教越不會教,越教越不知道該教些什么
經常觀摩語文公開課的影像資料,往往會遭遇這樣的尷尬:語文課不像“語文”了。比如說,教《〈物種起源〉導言》,老師卻花了近一個教時來展示通過網絡搜集到的許多跟“物種起源”相關的素材,如“達爾文學說與新達爾文涵義”、“達爾文的考察經歷”等。給人的感覺,這是一堂用現代媒體介紹生物進化知識的生物課,并不是語文課,由于教學內容的移位,使“概括觀點”、“篩選信息”、“理解難句”、“體會作者科學精神”等這些真正的語文目標反而旁落了。其實,這種現象,在許多文體的教學中普遍存在,如《神奇的極光》變成了“極光圖片”的展示,《時間和空間的旅行》變成了異想天開的幻想……
這樣的課聽得多了、看得多了,不由地總在思考一個問題:語文課,究竟應該教給學生什么?我們究竟應該建構什么樣的語文教學內容呢?毋庸置疑,在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隨著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縱深發展,越來越多的一線語文教師在逐漸理解、消化新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過,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也普遍地存在著“對著新標準,苦想教什么;捧著新教材,不知教什么;舉著新理念,還教老一套;搬著新教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的現象。于是,有人感慨語文教學中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師冥思苦想所“成就”的“教什么”的內容,有人驚呼語文課教給學生的大多是“偽知識”,也有人感嘆語文越教越不會教,越教越不知道該教些什么。
是的,我們矚目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新理念,而我們也更關注這些新理念的落實,關心新課改的實踐。面對著在教學實踐中遭遇的諸多困惑與尷尬,誠如寧波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教授,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榮生博士所言:“語文課程與教學研究的重心,現在應該轉移到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的建設上來。建設達成新目標的新內容,是語文課程與教學研究當前最為重要也最為迫切的任務。”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那么“語文教學內容”應該是什么呢?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學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尚文、李海林等人認為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是言語形式,“言語形式是更本質、更關鍵、更主要的東西”。而王榮生認為:“語文教學內容,是教學層面的概念,從教的方面來說,主要指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而在教學實踐中呈現的種種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既包括對課程內容的執行,也包括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創新。”顯而易見,后者是從教學實踐的層面上來衡量語文教學內容的。
作為我國大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語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近年來,王榮生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他指出,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建設,大致包括“語文知識”的重構和“語文教學內容”的反思兩個方面。而建立以教學內容為抓手的教學分析和研究框架,對具體的教案與教例加以分析和研究,無疑更有利于促使教師自覺反思自己的教學,并在反思中有意識地發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進而推動實踐中的語文課程改革。從這個角度而言,新近由廣西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新課程教例與教案研究·語文系列叢書》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該叢書的“語文系列”正是由王榮生博士主編,共有8個分冊,包括《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這部理論著作和中小學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語文綜合性學習等領域的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
《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一書詳細論述了在新課標指引下的語文教學內容建設,旨在建立以教學內容為抓手的語文教學分析和研究框架,可謂是整套叢書的“理論統帥”。在扼要介紹了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時代轉型的背景后,著者對語文課程目標、語文課程內容、語文教材內容、語文教學內容等基本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在此基礎上,從對語文課程內容的認識、語文課程內容的教材呈現、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生成等角度展開論述。他指出學校語文知識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如在中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中,小說,除了被擰干了的“人物”、“情節”、“環境”三個概念,事實上已沒有多少知識可教了;詩歌,在感知、背誦之外,只有體裁(如絕句四句、律詩八句、幾種詞牌名稱)、押韻等屈指可數而且極為表面的知識;散文,也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似知識又似套話的幾句說法,以不變應萬變;戲劇,除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套路簡介,再不見有像樣的知識等等。
而討論語文教學內容問題,又必須與語文教材聯系在一起。王榮生博士認為,由于我國的語文教材是“文選型”,教師習慣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造成了“選文”頂替著課程的現實狀況。這樣一來,“教什么”的得當與否幾乎完全依賴于語文教師的教學機智和對學生需要什么的診斷能力,其致命的軟肋就是對語文教師個體的完全依賴。如果教師的語文能力和教學能力達不到可依賴的水準,那么也就不可能產生適當的教學內容;而教師不同,教學內容也就不同,演變成“隨便有什么內容”也就不奇怪了。事實上,既然“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它應該蘊涵著教師參與課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學為學生服務等理念。當然,在深入剖析問題根源的同時,著者也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如他將語文教材里的選文,大致鑒別出“定篇”、“例文”、“樣本”、“用件”四種功能,指出按選文的四種功能有區別地組織教學可能是改善語文教學的一種可靠選擇。
在《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一書搭建了理論平臺的基礎上,《小學閱讀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小學作文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初中閱讀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高中閱讀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中學作文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口語交際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與教學設計》等七個分冊緊緊圍繞教師投入新課程教學的切身需求,按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語文綜合性學習等領域具體呈現以教學內容為抓手的語文教學分析的研究框架。豐富的教案、教例的呈現,以及獨特角度的分析無疑會為廣大一線教師有效地學習和借鑒優秀教師的經驗提供切實的門徑。如由褚樹榮編著的《高中閱讀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主要解決高中閱讀教學中的教學內容(即“教什么”)問題,兼顧教學形式(即“怎么教”)問題,是一本關于閱讀教學行為研究的著作。在對當前的高中閱讀教學現狀的描述中,著者指出閱讀教學中存在著求新奇傾向、多媒體傾向、課題化傾向、無目標傾向、非語文傾向等一系列新問題。在本書的“實踐示范”部分,著者精心選取了較有代表性的古代散文、詩歌、戲劇、小說教例和現代散文、戲劇、小說、詩歌、實用文教例,而且還以同題多人教的形式對比鑒賞、點評這些優秀教例的精彩處。又如朱水根編著的《小學作文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在上編“展示與借鑒”中,援引著名教師張萬化、賈志敏、竇桂梅、葉存玲、支玉恒等人的成功教例,詳細論述了“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來教”的問題。
作為我國第一套從教學內容建設的角度來研究教案、教例的系列著作,《新課程教例與教案研究叢書·語文系列》的出版無疑會引發更多關心語文課程改革的人們積極思考、解決“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的建設”這一重要問題。隨著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深入,在反思與實踐中,我們對于“語文教學內容”的認識必然會越來越明晰。
【相關鏈接】廣西教育出版社與這套《新課程教例與教案研究叢書·語文系列》同時推出的,還有王榮生、徐斌艷主編的《新課程教例與教案研究叢書·數學系列》。該系列包括《新課標與“數學教學內容”》、《小學數學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初中數學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高中數學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4種。與“語文教學內容”長期以來遭遇的“不確定”的尷尬不同,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義務教育以及高中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已經或者正在發生著“質的變化”。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在“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等新理念的引領下,教師們越來越關心具體課程內容的變革以及為何發生這些變革、在實踐中如何實施這些內容等問題。而這套“新課程教例與教案研究叢書·數學系列”恰恰是以“數學教學內容”為抓手,緊緊圍繞教師投入新課程的切身需求,以對照研究的方法,分析具體教學內容的變化以及變化的理論依據,并且以實例分析如何設計新內容的教學活動。在清晰的理論架構下,呈現豐富的教案、教例,以此搭建起分享教學經驗、交流教學困惑、自評與互評教學實踐、專家型與新手型教師互動的平臺。 2005年6月9日第8版
中國教育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