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 · 文 · 來 · 啦 ·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地“有旦夕禍福。這里,不管是天還是地,其實主要還是指我們碰到的各種自然災害,雖然也有引申為一些人為災難的,但主要還是強調了自然災害的不可預測性。這些自然災害,迄今還有許多是懸而未決的問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口增長,自然災害反而越發顯得嚴重,給人類社會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自然災害涉及到多方面的問題,在本章課程中,我們將從自然地理學的角度,來認識自然災害的類型、特點、發生、發展規律,增強我們防災、減災的意識。這有助于我們減小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這其實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減災、救災行動的共識,甚至是中心內容。
本章我們將討論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第一節,自然災害的特點與類型。了解這個,對于后面三個小節的內容,眉目就比較清晰了。最后第五節,我們再討論一下預防減災與應急響應方面的內容。
自然災害,英語中有兩個詞:natural hazard和natural disaster,在漢語中也有好幾個說法,比如天然災害,或者說是天災。當我們說災害、災難的時候,肯定不是指的常見現象,也不認為是正?,F象。所以,自然災害,就是指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F象。其次,這種異?,F象,會給人類社會和資源造成破壞。我們按照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秘書處的說法,自然災害是“嚴重破壞一個社區或社會的運作,造成廣泛的人、物、經濟或環境損失和影響,這超出了受影響社區或社會利用其自身的資源進行應付的能力” 。那么,我們從自然地理學的角度,也給自然災害下一個定義,那就是:發生在地球表層系統中,能造成人們生命和財產損失的自然事件。
這樣,我們判斷某一現象或過程是不是自然災害,就需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自然災害發生的區域是地球表層系統,也就是發生在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當中;第二、自然災害具有自然屬性,必須是地球系統演化過程中的自然事件;第三、自然災害具有社會危害性,必須造成了人們生命和財產的損失。這三點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我們下面再來詳細說一說。
自然災害發生的區域是地球表層系統,這比較容易理解,也就是我們人類能夠接觸到的地方,如果發生在地球內部的深處,或者說外星球,就不會產生自然災害。其實在地球深處發生的事兒,如果放到地球表面來,那就是自然災害了,比如地震、火山爆發呀,這就是地球內部與地表的關聯;
還有,我們就別說太陽了,就說金星和火星表面,那些化學成分,對地球來說就是災難,而月球,就晝夜溫差,對地球來說也是災難。所以,我們如果離開地球,到其他星球上,就必須進行地球化處理。這幅圖就是在火星上建造人類基地的假象圖。
自然災害具有自然屬性。地球系統演化過程中的自然事件,在地球歷史上一直在運行,但這些過程之所以變得危險,僅僅是因為它們對我們人類產生了負面影響。所以,如果不是因為人類,自然災害就算不上。沒有人類,這些只是自然事件。當時,這些過程,大多對營造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是有益的,因為它們將地球轉化成一個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在整個地球歷史上,火山作用一直是產生地球表面的水和大氣的重要原因,地震是導致山脈形成的過程之一,水從山脈向下流,形成河流和湖泊。侵蝕過程,還有洪水、山體滑坡和風暴,有助于補充土壤來維持生命系統。
當然,人類有時候,可能會影響到自然災害,比如,我們的防洪大堤,如果設計不當,會導致洪水,這就是人類影響的自然災害。而由人類直接產生的其他災害,比如石油和有毒物質的泄漏、飛機墜毀和人為原因產生的爆炸,這些都是技術災害。還有人類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其他間接危害,比如有害物質對大氣或地表水的污染,酸雨、人類破壞臭氧層,以及排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的發生等等。但這些問題,我并不準備在本章討論,因為這些只是與自然災害有關聯,是屬于災害,但不是自然災害本身的問題。為了保持我們話題的純潔性,所以這些問題就不討論。我相信其他有一些課程,就是有許多就是專門討論這樣的話題的。
自然災害是由對人類產生不利影響的自然過程造成的。正如我們剛才所說的,在地球歷史上的自然事件,造就了我們今天的生命地球。即使在今天,人類也一直與河流共存,并從中受益,河流不僅是人類生活的水源,還是交通工具。只有當河流中的水量大于河道容量的時候,才會產生災害。地球上的小地震也是時有發生,幾乎沒有什么不良影響,只有大地震才會造成災難。所以,這些因素都必須考慮大小和程度的問題。還有,哪怕是在地球表層,發生的位置也很重要,并不是發生在地球表層的事件都是自然災害。比如,孤島上的火山是不會造成自然災害的,在人口稀少的地區發生大地震和颶風也不會造成大的災難。所以,我們要擔心的是襲擊人類居住地的大事件,最終的結果是必須具有社會危害性。
我們理解了自然災害的概念,那么自然災害有些什么特點呢?
首先,作為地球系統的一種自發演化過程,自然災害在發生前一般都有一定時間的孕育期,這個時間長短不一,少則只需幾天,多則可延續幾年到幾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總之是無法預計的,這個我們就稱之為“潛在性”。在這個孕育期中,主要用來積累或轉換能量,最后當打破系統原有的平衡和穩定性的時候,災害就發生了。不同自然災害,其成因機制和涉及的影響因素是不同的。
由于自然災害的孕育期長短不一,無法預料,而且災害在出現之前,常常沒有表現出可供直覺感受的前兆,或者是嚴格的物理規律可尋,通常是不易被人們查覺和分辨的。而一旦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災害往往就會迅速地于傾刻間爆發出來,我們稱之為突發性,然后轉瞬即逝,當人們有所感知時,事件已成為過去。
還有一些相同或不同類型的災害,常常接踵而至、相伴發生,形成災害的群發性現象,這就是禍不單行。從20世紀以來,全球各種災害類型的發生頻度居高不下,也可以看做是一個典型的災害群發階段。這樣,自然災害就變得極為復雜。
那就是自然災害的復雜性。這又表現在多個方面。其一,就是前面談到的災害的周期性,可能不僅僅局限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尺度上,有可能表現為多個周期層層嵌套。比如,近500多年來,我國的地震有兩個活躍期,跨越數百年的時間,一個是1480年到1730年之間,第二個就是自1880年至今,但這其中又有一些小高潮,跨度在十年左右。同樣在氣象災害中,這種多重尺度的周期現象應該是更加明顯的。其次,有些災害常常與其它災害組成災害鏈。地震災害最容易形成災害鏈了。地震可以誘發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災害,從而造成道路受阻,如果救援人員不能及時進入主災區,就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同時,地震帶來的這些效應,還可能對水質造成破壞,如果形成堰塞湖,還會對下游造成很多安全隱患,人員傷亡還可能產生流行疾病等生物災害。特別是地震誘發的海嘯,可造成海邊城市比地震更大的災害。
最后,災害的孕育和發生往往涉及多種因素。一種原因可能引起多種災害,而同一個時間發生的災害,又可能是由多個原因引起的,使人們對災害的辨別和防范倍加困難,這就是自然災害的多因性。比如,地震的發生既可以由自然的板塊運動和火山噴發所激發,也可能因為人為的水庫蓄水過程所激發,還可能與太陽活動,行星運轉和月球的引潮作用有關。
那么,最后災害所造成的影響,可能是多方面的。每當自然災害發生時,一定會造成各種各樣的損失。比如:失去生命、人員受傷、財產的損壞和毀壞、破壞種植園、生產中斷、運輸中斷、人民失去生計和職業;還有電力、供水和天然氣供應,國家基礎設施、通信和網絡等基本服務中斷、糧食資源短缺、疾病傳播、還有社會學影響和心理后遺癥等等。這些影響混雜在一起,無法辨別,但其實有些是直接和主要的后果,有些可能是次要和間接的后果。所以我們就將災害進行分級,一般分為初級、次級和三級影響。初級影響是由于過程本身造成的。例如,在地震、滑坡、颶風和洪水期間,建筑物倒塌造成直接的損害。而次級影響只會因為初級影響而產生。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災,地震、洪水或颶風造成的電力和供水中斷,或滑坡導致的湖水泛濫。三級影響是由初級事件引起的長期效應,這包括洪水造成的棲息地喪失、洪水造成的河道位置永久性改變、火山爆發造成的農作物歉收等等。
最后,為了便以我們分析自然災害,我們還會將自然災害進行分類。那么這種分類就有多種模式,我們來舉兩個例子進行說明。比如,如果按災害持續的時間進行分類,就可以分為爆發型、遷延型和過渡型的。爆發型發生得非常突然,延續時間短,地震、滑坡、颶風和暴雨就屬于這種類型的;遷延型就是初期征兆不明顯,但持續時間長,影響面積大,干旱、林火和有些流行病就是如此;過渡型,當然時間特征就是介于前兩者之間,最典型的就是水災,來得不算快,走得也不慢。當然,這些時間都是相對的,有時候也不一定,比如林火有時候可能也會特別突然地到來。還有,如果按成因機制進行分類,就有天文災害,地球災害和生物災害。天文災害是由太陽活動、隕石和宇航因素等引起的;地球災害就是發生在大氣圈,水圈,巖石圈,或者是這些圈層混合的災害等;生物災害就是蟲災和流行病等等。
但我們在本章中,正如大家在前面提綱中所看到的,我們將分為與地球物理有關,與水文氣象有關、與生物有關三個方面。與地球物理原因有關的災害,這主要就包括地震、海嘯、火山噴發,而與水文氣象原因有關的災害,則包括水災、熱帶氣旋、風暴潮、干旱和某些林火;與生物危害有關的災害,那就包括流行病爆發、比如SARS、埃博拉病毒、新冠肺炎病毒的流行,還有白蟻和蝗蟲等爆發的大規模蟲災。我們前面也提到過,由技術危害或工業事故造成的,還有環境退化等等這些災害,我們不做討論。
總體來看,在過去的20多年里,洪水是最常見的自然災害。大家從這個統計圖中可以看出,洪水占所有記錄事件的43%。第二大災害是風暴,占28%。這兩者就已經占70%了,這都是與氣象因素有關的災害。第三大災害是地震,接著是極端氣溫、滑坡、干旱、林火,這又是與氣象水文有關的災害了。第八位是火山噴發,那么又是與地震一樣,同屬于與地球物理有關的災害。雖然生物災害在這里沒有體現,但我們知道,從2019年底,到2020年開年,這全球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據預測對全球的影響將不亞于一場世界大戰。所以,這張從1995年到2015年20年的統計,并不一定能反映當前和未來的變化。當然這張圖也給我們一些啟示,未來極端天氣的增加將導致與天氣有關的災害繼續增加,這樣的趨勢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好,同學們,我們本節課的內容呀,就到這里。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