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二)炙甘草湯——心悸,脈結代

5心悸——閆云科醫案

王某,男,64歲,退休干部。心悸二十余年。近癥益重,整日悸動不寧,夜寐早醒,精神倦怠,喜溫畏寒。胃納尚可,大便稀溏。一醫認為心脾兩虛,用歸脾湯沖服朱砂,連服十劑,不見竿影,遂來求診。視其皓首蒼顏,色暗少華,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診其脈,沉細結。觸其腹,無壓痛。心電圖檢查:頻發性房性期前收縮。

心悸初由驚恐引起,繼為氣血失養所致。蓋年老體弱,陰陽二氣俱虛,氣血生化不足,無力奉心養神、鼓動血脈運行,故見心悸脈結,失眠神疲。歸脾湯可補氣益血,而難以滋陰扶陽,是以不效。先賢謂理陽氣首推建中,顧陰液須投復脈,綜觀本案,正宜如此。以其大便稀溏,去麻仁不用,并加白術、茯苓。

炙甘草15g生地24g 阿膠15g桂枝10g麥冬15g黨參15g 白術15g 茯苓15g紅棗30枚 白酒10ml(服藥時加人)三劑。

二診:心悸雖未發作,然滋陰益陽之舉,不可廢停,按原方續服三劑,以求長效。《臨證實驗錄》

6心悸——閆云科醫案

連某,女,66歲。心悸、失眠二十余載,近因犬吠受驚,心悸益甚,于2007年10月2日來診。心悸以早晚、活動、食多后明顯,悸時胸滿短氣,心煩面熱,懊惱不寧,甚則急欲大小便,服心得安片癥可得減。胃納可,噯逆多,大便日三行。面腫于晨,神疲乏力,眩暈耳聾,視物模糊,手足心熱,口干思冷。望其面頰微紅,舌質老紅,少津無苔。診其脈,沉弦結。觸其腹,松軟不痛,當臍悸動。心電圖顯示:頻發性室性早搏。

審證察脈,此陰血虛弱,心失所養證也。蓋虛勞之病,化源不足,脈道失充,是以脈結、心悸也。心為君主之官,一虛俱虛,肝虛則眩暈心煩,目視骯疏;脾虛則土不制水而便多、水腫;腎虛則耳聾,易驚,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而見氣亂之癥。炙甘草湯滋陰養血,通陽復脈,以其便次多減麻子仁,復以脈弦而加用柴胡。擬:炙甘草60g生地125g 黨參30g 桂枝45g麥冬45g阿膠30g 紅棗30枚柴胡15g 黃酒500毫升三劑

二診:心悸、水腫減,精神振奮,睡寐仍差。守方加牡蠣30g五劑

三診:水腫消失,心悸晨止,傍晚仍悸。失眠、眩暈皆有好轉,結脈偶見。守方五劑

四診:諸癥大好,結脈不見。做心電圖檢查,呈正常。為鞏固療效,原方續服五劑。

按:本患者余早年亦用此方,然療效不著,后讀柯雪帆先生書,始知其故在于量也。《經方躬行錄》

論:大便日三行,仍用炙甘草湯?地黃量大,為何仍用而無害?就是血脈空虛,而肝氣也陷,脾也下陷,也因肝賊,病之根本,還是血脈空。所以用地黃,不為膩脾之傷,而反益脾。后面在論地黃。

本案結代,此是脈道失充。大柴胡湯中,也有一個醫案結代,言經氣壅迫,脈道一時不利。

7心悸——陳寶田醫案

患者,女,35歲。風濕性心臟病史已6年。2年前行二尖瓣分離術,術后癥狀稍穩定。近2個月突然頭暈,目眩,心悸,心率150次/分,脈結代,舌苔薄白。中醫診斷為“心悸”,西醫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心房震顫,心力衰竭”。患者證候乃是營血虧滯,心無所養所致。炙甘草湯具有通陽補陰、生血、復脈之功,故采用之。服藥21劑,病勢日趨好轉,脈結代已漸正常,心悸告平,食欲大振,竟得顯效。《經方臨床應用》

論;術后兩月,即發結代,現在看來,術前也應是結代。而此結代者,就是病根。

8心悸——劉冠軍醫案

盧某,男,47歲,干部。胸悶氣促,心悸而煩,夜寐不安,心率50~30次/分,心律不齊。某醫院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1房室傳導阻滯。舌質胖嫩,苔薄滑,脈沉細滑,結代頻頻。證系心陰氣血兩虛。治宜益氣補血,養陰復脈。擬生脈散和炙甘草湯加減:黨參15克麥冬12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9克阿膠9克(烊化)桂枝12克丹參15克當歸9克夜交藤24克柏子仁9克(去油)紅棗5枚黃酒30克(入煎)水煎服。服3劑后即感頭胸舒適,一直未發病,睡眠好轉,脈沉弦,未見結代。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大致正常”。追訪15個月,基本上堅持工作,偶感胸悶脈緩,即服上方可得緩解。(劉冠軍,潛性內傷型克山病療效觀察.哈爾濱中醫.1965.1:33)《名醫經方驗案》

論:心率如此之低,這是脈遲之象。此遲者,正常理解,是為臟寒。而脈見結代者,則此遲為營氣虛竭之義。消渴二,脈浮而遲,浮則為虛,遲即為勞,浮即衛氣不足,勞則營氣竭。本條脈沉細,且結代頻頻,營氣竭也。炙甘草湯,氣血雙補,以復升降,脈復則病愈。

9心悸——聶惠民醫案

歷某,男,75歲。2001年1月初診。素高血壓病七八年,服降壓藥維持。近日血壓不隱,時有升高,170~140/100~0mnHg。,胸悶氣短,心悸心慌心跳出現,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無力,睡臥不安,飲食尚可,二便如常,病已一月,服藥治療,癥狀改善不佳。舌質不黯、舌尖紅、苔薄,脈弦略數而結,脈率90次/分。心電圖1提示:室性早搏,大致正常心電圖。臨床診斷:高血壓、心1律失常。中醫辨證:腎虛肝旺,陰陽兩虛,氣血郁滯,心失所養,而致心動悸,脈見結代,治以通經復脈、養心潛陽。擬炙甘草湯加炒棗仁、瓜蔞皮、生龍骨、生牡蠣、菊花。七劑,水煎溫服,藥后證減,繼服七劑,結脈消失,守方調治而安。《聶氏傷寒學》

論:心主血脈,營衛循行,營血虛竭,則衛不獨行,即是辨證所謂的氣血郁滯之義。心主血脈而失養,則見動悸。數為火逆不降,結為津血兩虛,則氣無所依附而下藏,則厥逆于上,是此血壓高之理。


10心悸——陳伯壇醫案

唐君居春中,素有心臟病,每年買舟到香港,就診于名醫陳伯壇先生,先生用經方,藥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屬動以兩計。火鍋煎熬,藥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輒良已。今冬心悸、脈結代又發,師與炙甘草湯,服至三五劑,心悸愈,而脈結代漸稀,尚未能悉如健體。蓋宿疾尚賴久劑也。君又素便秘,服藥則易行,停藥則難行,甚須半小時之久,故師方用麻仁一兩之外,更加大黃三錢。

二診;二進炙甘草湯,胃納較增,唯口中燥而氣短,左脈結代漸減,右脈尚未盡和,仍宜前法加減。加制大黃者,因大便少也。炙甘草五錢,川桂枝四錢,黨參五錢,阿膠珠二錢,大熟地黃一兩,火麻仁一兩,麥冬四錢,紫蘇葉五錢,栝蔞根一兩,生姜三片,大棗七枚,制大黃三錢。(《經方實驗錄》)《仲景病案學》

論:大便難者,木氣枯燥,疏泄不及,則大腸庚金之燥盛也。此不用加大黃,應加重地黃,滋風木之枯燥,以行其疏泄,則大便自能行。地黃者,滋風木之枯燥,瀉胃腑之熱燥。

炙甘草之傷陰血者,汗出而亡津,肺胃俱燥也,陽明燥盛而爍及三陰,營血消亡者,必風木枯燥也,因肝主血也。地黃瀉胃腑之燥,滋風木枯燥也,一藥而兩用。肝主血,所以風木為主。(同樣陽明腑實,陽實傷及三陰者,燥土克水,又以少陰為主。腎水者,臟陰之根本也,故五臟亡陰之證,皆屬少陰)

11心動悸——岳美中醫案

王某,男性,患心動悸癥,脈小弱無力,兩腿酸軟,予以炙甘草湯;炙甘草12克,桂枝9克,生姜9克,麥門冬18克,酸棗仁9克,人參6克,阿膠6克,生地黃48克,大棗10枚。以水4盅,酒3盅,先煮8味,取2盅,去渣,納阿膠化開,分2次溫服-《傷寒論》方]。4劑而兩腿覺有力,再4劑而心動悸基本消失。

憶及在1945年時,曾治愈一心動悸脈結代之患者。當時同學王繼述在側,曾討論過用此方治此病之究竟,他有整理筆記,現節錄在下面:劉某,男性,患脈結代心動悸癥。初就診于某醫,服藥3劑未效,來師處求治。師索觀某醫之方。則是仲景炙甘草湯。診其脈,結代,問其自覺癥,心動悸,的確是炙甘草湯證,因何不效?見師凝視細審前方,遞給于我說:“你來看,此方證既對,因何不效?'我看了許久,不知所對,請示于師。師曰:“此所用方雖完全取于仲景,但還有一間未達,關鍵在于用量上。仲景方藥不傳之秘,在于用量,隨處可以體會得到,而此方尤顯。”

今先究其脈結代心動悸之病機。炙甘草湯在仲景《傷寒論》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脈何以結代?血氣衰微,血液不能充盈脈管,更有病邪續行阻滯,同時心臟又無力激動血脈,則其搏動不能依次而前,所以現結代之脈。心何以動悸?悸則心動,即虛里部位跳動不安,營血既虧,心無所養,真氣以餒,則心驚,臟神不寧,所以現心動悸之證。結代為炙甘草湯之脈候,心動悸為炙甘草湯之腹候,所以謂前醫投方無誤。

茲再論炙甘草湯之方義及用量。仲景炙甘草湯以炙甘草為名,顯然是以甘草為君,乃后世各注家都不深究仲景制方之旨,競退甘草于附庸地位,即明如柯韻伯,精如尤在涇,也只認甘草留中不使速下,或囫圇言之,漫不經意。不知甘草具“通經脈,利血氣”之功能,載在陶弘景《名醫別錄》,而各注家只依從甘草和中之說法,拋棄古說不講。顧甘草命方,冠諸篇首,日人丹波元堅還知注意。若方中大棗,無論中外醫家,則多忽而不談。不知此方用大棗至30枚之多,絕非偶然,在《傷寒》、《金匱》諸方中,大棗用量居多者,惟此方為最。而本方中藥味用量之中堪與比肩者,惟生地黃為500克。考大棗《神農本草經》主“補少氣,少津液”;可互證此義者,在仲景十棗湯用10枚煎送甘遂等峻藥,皂莢散、葶藶大棗瀉肺湯,也用棗膏,大棗量很重,都是恐怕峻藥傷津,為保攝津液而設。生地黃《神農本草經》主“傷中,逐血痹”;《名醫別錄》主“通血脈,利氣力”。則大棗、地黃為輔助甘草“通經脈利血氣”之輔藥無疑。乃柯氏只認大棗與生姜相配,佐甘草以和營,直看作如卒徒之侶,不知仲景在大棗生姜相配之方,從未有如此方為30枚者。此方生姜是合人參、桂枝,酒以益衛氣,各有專職,非尋常姜棗配伍之例。前醫把炙甘草湯各味藥量平列起來,而欲取復脈之效,何怪其無驗。

問曰:“此方以膠、麥、麻、地、草、棗為補益營血,以參、姜、桂、酒為補益衛氣,使陽行陰中,脈得以復,則已有領會。唯用陰藥則大其量,而陽藥用量反不及其半,還不能理解?”所問正是關鍵處。陰藥非重量,則倉卒間無能生血補血,但陰本主靜,無力自動,必憑借陽藥主動者以推之挽之而激促之,才能上入于心,催動血行,使結代之脈去,動悸之證止。假令陰陽之藥平衡,則濡潤不足而燥烈有余,如久旱之禾苗,僅得點滴之雨露,立見晞干,又怎能潤枯澤槁呢?此方煮服法中以水酒濃煎,取汁多氣少,其用意也是可以理解到的。用量的多寡,在一個方劑里的配伍上極關重要,因它有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作用,需要后學細心體會,才能得到。例如仲景用黃連健胃則僅用30克(合現在一次服用量3克),如半夏瀉心、生姜瀉心等湯是;下利便膿血則用至180克,如葛根黃芩黃連湯、白頭翁湯是。這是普遍規律。又如石膏,配知母治陽明大熱癥,則用量為500克,知母量為180克,名白虎湯,成三與二之比;配麻黃治手太陰咳喘癥,則用量為250克(如雞子大也等于250克),麻黃量往往為120克,成二與一之比。后人對于配伍用量不知講求,石膏一味,也名白虎,配伍麻黃,量亦相平,大棗動則4枚,甘草只綴于方尾,統輕微其量,無怪古方雖對,而效驗難期,反謂古方不適用于今人,古人實不負其責。

用此方曾治友人徐某之姊咳喘,涎唾多,心中泛泛惡惡者,服3劑即愈。葉天士常用此方治榮衛虧損之全半身麻感癥,效果頗著。近年許多臨床醫生用治于一些心臟病脈結代,也收到一定的療效。

適應癥:心悸亢進(或有脈結代者),皮膚枯燥,容易疲勞,手足煩熱,口干,大便秘結等。《岳美中醫案集》

論:見心動悸,沒有見結代之脈,而見小弱者,也是血脈虛空之義。同樣心動悸,見芤,濡弱,沉細,弱澀,也都是炙甘草湯義。

炙甘草湯,即能救少陽壞病,津血兩傷。同樣又能治血氣衰微,血不充脈,而氣血不行,而脈結代也。心悸而煩者,必見脈結代,即是案中所謂的對癥,是符合提綱主癥之義。見此二證者,即可以用炙甘草湯。

12風心心悸——何任醫案

患者女性,四十三歲。初診,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六日。曾于一九六五年在上海某醫院診斷為“風心”并進行二尖瓣分離手術后,心電圖診斷為房顫、心肌損害、毛地黃作用。動即氣促,心悸,咽燥,口中時有泡沫痰,手足感冷,脈結代,以益氣復脈養心為治:北沙參9克、麥冬12克、五味子4.5克、炙甘草6克、黨參12克、麻仁4.5克、川桂枝6克、生地12克、焦棗仁12克、生鐵落18克、大棗30克、煅龍牡各9克,服四劑。

二診:十一月一日。藥后氣促心悸等見,咽燥見減,大便略干,脈結代尚見,原方再進七劑。《傷寒論方運用法》

13心悸咽喉痛——淺田宗伯醫案

40歲婦女。傷寒后,心中動悸甚,咽喉時迫急而少氣,咽喉外臃腫如肉瘤(甲狀腺腫大),脈虛數,形體贏瘦如柴,腹內虛軟如貼,飲食不進。余曰:舍炙甘草湯加桔梗,余無適方也。連服其方,數旬動悸漸安,肌肉大生,咽喉臃腫自減,氣息爽快,悠閑散步,云之后無恙。(《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漢方治驗選讀》

14心動悸——羅謙甫醫案

一人年五十余,中氣本弱。至元庚辰,六月中病傷寒八九日。醫見其熱甚,以涼劑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傷脾胃,四肢冷,時昏憤。羅診之,其脈動而中止,有時自還,乃結脈也。心亦悸動,噯噫不絕,色變青黃,精神減少,目不欲開,蹬臥惡人語,以炙甘草湯治之。成無己云;補可去弱,人參大棗之甘,以補不足之氣;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氣;五臟痿弱,榮衛涸流,濕劑所以潤之,故用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潤經養血,復脈通心是也。加桂枝、人參急扶正氣,生地黃減半,恐傷陽氣。糾一兩劑服之,不效。羅再思脈病對,莫非藥陳腐而不效乎?再于市鋪選嘗氣味厚者,再煎服之,其病減半,再服而愈。[《名醫類案》1957:146]

按語:第以中氣素虧,又誤用瀉劑,“痛傷脾胃”,后天乏源,無陽以宣其氣,更無陰以養其心,此脈結代,心動悸所由來也。方用人參、大棗之甘,以補不足之氣;桂枝、生姜之辛,以行不及之陽;麻、膠、麥、地之潤,已養已虧之陰;尤重在炙草一味,主持胃氣以資心脈之本源。方得補土生火,滋陰復脈之功,切中本案,力宏效卓。《傷寒論名醫驗案精選》《名醫經方驗案》

論:明明脾胃弱四肢冷,而仍用地黃,病仍治愈。此是何理。

15心不安——曹穎甫醫案

師曰:律師姚建,現住小西門外大興街,嘗來請診。眠食無恙,按其脈結代,十余至一停,或二三十至一停不等,又以事繁,心常跳躍不安。此仲師所謂“心動悸,脈結代,炙甘草湯主之”之證是也。因書經方與之,服十余劑而。炙甘草四錢,生姜三錢,桂枝三錢,黨參二錢,生地一兩,真阿膠(炸沖)二錢,麥冬四錢,麻仁四錢,大棗四枚。(《經方實驗錄》)《經方直解》

16脈結代(與條8條,應是同一條醫案,)

盧,男,47歲,干部。于1974年2月18日入院。患者于1959年10月因心悸及關節腫痛曾入院治療,當時診為風濕性心臟病、一度房室傳導阻滯,經治療好轉后出院。1961年突然昏倒一次,當時神志不清,脈搏20-30次/分,經上海某醫院診斷為二度、三度房室傳導阻滯交錯出現,用強地松及其他抗風濕藥治療后好轉。以后一直身體不好,經常復發。兩天前于午睡中感心前區悶痛,頭昏,脈搏減慢至30次/分左右。人院查體:體溫36.4℃,脈搏62次/分,呼吸16次/分,血壓110/60mmHg。神清,胸廓無畸形,未見胸壁靜脈怒張。肺部呼吸音清晰,心率62次/分,心律不齊,心音減弱,有時聽不到,心尖部有2級收縮期吹風樣雜音。腹軟,無壓痛;肝于肋下剛可觸及,質軟,有觸痛;脾未捫及;股動脈硬韌。實驗室檢查:膽固醇5.57mmolL。心電圖提示:二度房室傳導阻滯。從2月18日入院至3月23日,曾應用阿托品、硝酸甘油、煙酸肌醇、雙嘧達莫、毛冬青、氨茶堿、地巴唑以及維生素、丙種球蛋白、y-球蛋白等藥物,并先后服用補益氣血、寧心安神、補養心脾等中藥27劑,而胸悶、頭昏、心率轉慢(36次/分),心律不齊(心跳每2次、5次、3次有一次停搏)等情況終未解除,有時左手麻木。當心率突然轉慢時含服異丙腎上腺素則出現心慌,而且愈發愈頻,愈發愈重。多次心電圖檢查提示為二度房室傳導阻滯。因以往病中有阿-斯綜合征(心源性腦缺血綜合征)發作,動員患者安裝起搏器,患者不同意。

初診(3月23日):胸悶氣促,心悸而煩,夜寐不安。舌質淡胖,苔薄滑,脈沉細弦,結代頻頻。證系心氣陰兩虛。治宜益氣補血、養陰復脈,姑擬生脈散合炙甘草湯加減。處方:黨參、丹參各15克,麥冬、桂枝各12克,五味子、炙甘草、阿膠(烊化沖)、當歸、柏子仁(去油)各9克,夜交藤24克,紅棗5枚,黃酒30克(人煎),水煎服。

二診(3月26日):上方連服3劑。服1劑后即感心胸舒適,一直未發病,睡眠也較過去好轉。舌仍胖,色已轉紅,苔薄微黃;脈沉弦,未見結代。藥尚應病,原方加減。處方:原方去桂枝,加川芎6克。3月26日心電圖結論為竇性心律,“大致正常”。病員反復要求回家休養,經與家屬商量,同意于3月27日出院,繼續中藥治療。出院后至今15個月,基本上堅持工作,偶感胸悶脈緩,即服3月23日方可得緩解。(河北新醫大學編.中醫醫案八十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6)《經方臨床應用》《經方研習》

論:脈搏30次,這是脈遲,合參結代頻頻,則此脈遲,是營氣虛竭之義,遲為臟寒無陽之義,也是陰陽俱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張仲景群方之祖,拿下“心臟神經官能癥”
張仲景群方之祖,拿下“心臟神經官能癥”!誰說中醫不治病?
張仲景群方之祖,拿下“心臟神經官能癥”!...
張仲景群方之祖,拿下“心臟神經官能癥”!
水、飲、痰、濕乃四大陰邪診斷治療方
苓桂棗甘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安市| 澎湖县| 盖州市| 正宁县| 平顺县| 西丰县| 庆阳市| 临高县| 阿鲁科尔沁旗| 东乡族自治县| 武功县| 景谷| 西畴县| 贺兰县| 平利县| 正宁县| 普定县| 黎平县| 吉首市| 石狮市| 麦盖提县| 沙河市| 南华县| 合山市| 海门市| 邮箱| 拜城县| 鱼台县| 巴彦淖尔市| 香港 | 蛟河市| 集贤县| 融水| 衡东县| 广水市| 海城市| 武定县| 保德县| 堆龙德庆县| 城步| 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