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金匱》濕病譯釋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①,沉而細(一作緩)者,此名濕痹②。(《玉函》云中濕)。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十四)

注釋     煩:此引申為劇烈之意形容關節疼痛的程度。如《周禮·秋官·司隸》“邦有祭祀賓客喪紀之事,則役其煩辱之事”,唐·鄭玄注:“煩,猶劇也。”② 濕痹:痹《說文》“濕病也”。濕痹,即濕病。

[語譯]    病人具有太陽表證并見骨節疼痛劇烈,脈沉而細者,稱為濕痹。濕痹的主要證候是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而易于排解,其治法應當通利小便。

[提要]    指出濕痹的證候以及治療內濕的原則。

[闡析]    濕為六淫之一,濕從外入,則先傷太陽而見表證。濕邪為患,易于流注關節,阻遏陽氣,致血行不利,所以關節疼痛而劇烈;濕為陰邪,其性濡滯重濁,濕邪為患,影響營衛氣血的運行,故脈沉而細。如果濕從內生,影響臟腑的氣化功能,則可見小便不利;濕盛于里而下趨,故大便溏薄且排解暢快。對于里濕證,應當因勢利導,采取通利小便之法,使濕有去路。小便通利,濕從下出,陽氣宣通,其病自愈。

[選注]    尤怡:濕為六淫之一,故其感人,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但風寒傷于肌腠,而濕則流入關節,風脈浮,寒脈緊,而濕脈則沉而細;濕性濡滯而氣重著,故亦名痹。痹者閉也,然中風者,必先有內風而后召外風;中濕者,亦必先有內濕而后感外濕,故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濕動于中,由是氣化不速而濕侵于外,外內合邪,為關節疼煩,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治之者必先逐內濕,而后可以除外濕,故曰當利其小便,東垣亦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此為脈沉而小便不利者設耳,若風寒在表,與濕相搏,脈浮惡風,身重疼痛者,則必以麻黃、白術、薏苡、杏仁、桂枝、附子等,發其汗為宜矣。詳見后條。(《金匱要略心典》)

喻昌:濕流關節疼痛,脈見沉細者,則非有外風與之相搏,只名濕痹。濕痹者,濕邪痹其陽氣也。利其小便,則陽氣通行無礙,而關節之痹并解矣。(《醫門法律》)

[按語]     本條證候屬于內外合邪之濕痹,而且是內濕重于外濕,故治療主張利小便,從而確立了治療內濕的基本原則,對后世治療濕病有指導意義。李東垣所謂“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即源于此。當然,如果僅為外濕,則應采用微汗之法,而又非滲利所能勝任了。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一云疼煩)。發熱,身色如熏黃也。(十五)

注釋①濕家:指患濕病的人。

②熏黃:形容色黃而晦暗,猶如煙熏之狀。

[語譯]患濕病的人,周身疼痛,發熱,皮色黃而晦暗,如煙熏狀。

[提要]論述濕郁發黃的證治。

[闡析]外濕為患,著于全身皮肉筋脈,濕阻氣滯,表氣不宣,所以全身疼痛;濕邪滯留,郁遏氣分,久必化熱,濕熱交蒸,且濕重于熱,所以皮膚色黃且晦暗,如煙熏狀。

[選注]尤恰:濕外盛者,其陽必內郁。濕外盛為身疼,陽內郁則發熱。熱與濕合,交蒸互郁,則身色如熏黃。熏黃者,如煙之熏,色黃而晦,源氣沉滯故也;若熱黃則黃而明,所謂身黃如橘于色也。(《金匱要略心典》

吳謙:濕家,謂病濕之人。濕之為病,或因外受濕氣,則一身盡痛.或因內生濕病,則發熱身黃;若內外同病,則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薰黃也;濕家之身痛發黃,不似傷寒之身疼發黃者,以無六經之形證也(《醫宗金鑒》)。

[按語]本證屬于內外合邪,內濕為主且濕重于熱,故其黃而晦暗,與濕熱俱重或熱重于濕有別。其治療可遵從黃樹曾“治此證宜表里雙解,茵陳五苓散最妙”(《金匱要略釋義》)之說。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①。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十六)

注釋①被覆向火:用病人想蓋被、近火等取暖的欲望,形容其惡寒較重。②噦( yue ):呃逆。

③舌上如胎:胎與苔通。此指舌上濕潤白滑,似胎非胎。

④丹田:穴名,在臍下三寸,這里泛指下焦,與胸上對舉。

[語譯]患濕病的人唯獨頭部出汗,脊背強滯不舒,因冷而想蓋破、近火以取暖。如果此證過早使用攻下法,則會出現呃逆或胸中滿悶,小便不利,舌上濕潤白滑,似胎非胎。這是由于下焦有熱,上焦有寒所致。此外,雖然渴欲飲水卻又喝不下去,以致口燥特別嚴重。

[提要]論述濕病誤下后的變證。

闡析]寒濕在表,阻遏陽氣,衛陽不得外達,肌表失于溫煦,故病人欲蓋被、近火以御其寒;陽氣被郁,不得外達遂逆而上越,所以病人但頭汗出;寒濕滯留太陽經脈,經氣不利,則項背強滯不舒。寒濕在表,法當溫散寒濕,宣通陽氣。如果誤用攻下之法,不僅病邪難去,反而更傷其陽,導致變證迭出。苦寒攻下,損傷中陽,胃氣虛逆,則呃逆;寒濕滯于上焦,肺失宣肅,通調失職,所以胸中滿悶,小便不利。下焦郁熱熏蒸上焦寒濕,所以舌上濕潤白滑,似胎非胎。由于此為上焦有寒,水津失布,而非津液不足,所以病人雖覺口渴欲飲水卻又飲不下去,故感覺口燥很厲害。

選注]尤怡:寒濕居表,陽氣不得外通而但上越為頭汗出,為背強,欲得被復向火,是宜驅寒濕以通其陽,乃反下之,則陽更被抑而噦乃作矣。或上焦之陽不布而胸中滿,或下焦之陽不化而小便不利,隨其所傷之處而為病也。舌上如苔者,本非胃熱,而舌上津液燥聚如苔之狀,實非苔也,蓋下后陽氣反陷于下,而寒濕仍聚于上,于是丹田有熱而渴欲得飲,胸上有寒而復不欲飲,則口舌燥煩,而津液乃聚耳。(《金匱要略心典》)

吳謙:濕家頭汗出者,乃上濕下熱蒸而使然,非陽明內實之熱蒸而上越之汗也。背強者,乃濕邪重著之強,非風濕拘急之強也。欲復被向火者,乃一時濕盛生寒,非傷寒之惡寒也。若誤以陽明內濕之熱上越之頭汗而遂下之,則濕從寒化,即乘虛人于上,則肺氣逆而胸滿,人于中,則胃不和而為噦,人于下,則膀胱氣化不行,為小便不利。舌上白滑如胎者,蓋以誤下熱陷,丹田有熱也,寒聚于上,胸中有寒也,所以渴欲得水而不能飲,由下有熱而生口燥煩,由上有寒而不化生津液,雖口燥舌干,而不能多飲也。(《醫宗金鑒》)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十七)

注釋①小便利:此指小便清長而頻數。

[語譯]患濕病之人,若誤用下法,見額上汗出,息微氣喘,腎陽衰憊。故小便清長頻數(或小便不利)。上述證候為陽氣衰微,其預后不佳。如果誤下后,大便瀉利不止的,不僅陰液將竭,而且脾腎已敗,故亦屬危候。此外臨證必然伴有脈沉微,肢厥,神疲欲寐等脈證。

  [選注]   吳謙:此承上條互詳誤下,以明濕家頭汗之死證也。夫誤下額汗微喘,小便不利者,是濕家額汗之喘,未可言死也。今小便反利。則知非濕氣上溢,乃上脫額汗之喘故曰死。若下利不止,亦知非濕去之利,中脫直下之利、故曰亦死。(《醫宗金鑒》)

唐宗海:此總言濕證無下法也。上節言誤下變證,為寒熱郁結。此節言誤下傷腎,則小便自利,氣喘而死。誤下傷脾,則大便下利不止而死。觀仲景方皆是補土以治濕,則知濕家斷無下法也。《金匱要略淺注補正》

  [按語]    十六條為濕病誤下之后,寒熱錯雜之變證;十七條為濕病誤下后的危候。二者表現雖不同,但均損及陽。濕為陰邪,本易傷陽,又用苦寒攻下遂更傷其陽。由此可見,治療濕病當注意顧護陽氣,若非濕邪化熱化燥成實,切不可使用攻法。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十八)

   [語譯]    風與濕相互搏結,周身疼痛的,應當使用汗法而愈。如果適逢陰雨連綿之際,醫生說:風濕可以發汗。但發汗之后,病卻不愈的,這是什么緣故呢?這是由于發汗太過,導致汗出太急太多,以致風邪雖外解,濕邪卻依然存在,所以病不愈。因此,風濕病使用汗法,應當是使全身微微濕潤,似有汗出的樣子,才能使風與濕邪俱除。

 [提要]   指出風濕在表使用汗法的要點。

  [闡析]   風濕之邪相互搏結,侵襲肌表,痹著于全身筋骨關節皮肉之間,阻遏陽氣,則周身疼痛,此為風濕在表,應當使用汗法,使風濕之邪從汗而解。如果正逢陰雨連綿的天氣,用汗法后病未愈者,這是由于發汗不當的緣故。因為風為陽邪,其性輕揚,易于表散;濕為陰邪,其性黏滯,難以速去,如果發汗不當,以致汗出太急太多,就只能祛除風邪而濕邪依然存在。加之連日陰雨,空氣中濕度較大,則妨礙體內濕邪的排除;汗出肌腠空疏,外濕又易乘虛而人,所以病不能愈。因此,風濕在表,使用汗法。必須掌握其要點,就是使周身感覺微微濕潤似有汗出的樣子,這樣才能使陽氣內蒸,但不隨大汗而驟泄,漸周流于肌肉關節之間,濕邪自無容留之處,即可與風邪俱去。

[選注]    尤怡:風濕雖并為六淫之一,然風無形而濕有形,風氣迅而濕氣滯,值此雨淫濕勝之時,自有風易卻而濕難除之勢,而又發之速而驅之過,宜其風去而濕不與俱去也。故欲濕之去者,但使陽氣內蒸而不驟泄肌肉關節之間,充滿流行而濕邪自無地可容矣。此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歟?(《金質要略心典》)。

徐彬:此言風濕當汗解而不可過也。謂風濕相搏疼痛原當汗解。值天陰雨則濕更甚,可汗無疑。而不愈何故?蓋風性急可驟驅,濕性滯當漸解,汗大出則風去而濕不去,故不愈。若發之微則出之緩,緩則風濕俱去矣。(《金匱要略論注》)。

[按語]    本條提示治療外濕宜用汗法,并強調外濕發汗要掌握一定的原則,即微微發汗,不可大汗,這對臨床治療外濕病有指導意義。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脈經》云:病人喘,而無濕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十九)

[語譯]   患濕病者身體疼痛,發熱,顏面色黃,氣喘,頭痛,鼻塞不通,脈大,但飲食正常,表明脾胃調和,內臟無病,而是寒濕之邪傷于頭部,所以引起鼻塞,只要將藥納人鼻孔,就可獲愈。

[提要]     論述寒濕傷于頭部的證候及治法。

[闡析]     外受寒濕,濕邪滯留肌肉筋骨,則身體疼痛;寒束肌表,郁遏衛陽,所以發熱;濕郁不去則面黃;寒濕郁閉肌腠,肺氣失宣,故氣喘;寒濕在上,清陽不升,故頭痛、鼻塞不通。此乃寒濕傷于上部,清竅不利,其病偏表,但腸胃調暢,里和無病,所以其脈大,飲食正常。癥以鼻塞為主,治宜宣泄在上之邪,可將辛香之藥納人鼻中,使寒濕宣散,肺氣通利,清陽上達,諸癥遂除。

[選注]    尤怡:寒濕在上,則清陽被郁。身疼、頭痛、鼻塞者,濕上甚也,發熱,面黃,煩,喘,陽上郁也;而脈大則非沉細之比,腹和無病則非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之比。是其病不在腹中而在頭,療之者宜但治其頭而毋犯其腹。納藥鼻中如瓜蒂散之屬使黃水出則寒濕去而愈,不必服藥以傷其和也。《《金匱要略心典》)

陳念祖:濕又別其為寒濕者,亦不可不知。霧露之濕為清邪,自上受之身在身之半,而發熱止見面黃而身色不假熏黃;肺司氣而主皮毛,濕襲于皮毛故氣不順而喘;陰證無頭痛濕未人陰,故頭痛;濕襲皮毛,內壅肺氣,故鼻塞;濕氣漲淪,擾亂心主而發煩;濕邪止在上焦未嘗犯里故其脈大;不犯胃氣自能飲食,能飲食則腹中尚和而無病。其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病淺不必深求,止內辛香藥之于鼻中,宣泄頭中之寒濕則愈。

此于濕證中又別出寒濕之病,寒濕不止霧露之清邪,而舉一邪傷高表者以為隅,則邪傷通身者,包在言外。舉一外法通其空竅者以為隅,則內服調其經絡臟腑者,包在言外。下節諸方,按脈證而求其絲絲入扣,則得矣。(《金匱要略淺注》)

[按語]    原文未指出納鼻藥方,歷代注家主張用瓜蒂散納鼻者居多,然瓜蒂乃苦寒之品,本證明言此乃寒濕為患,故非所宜。后世有采用辛夷消風散(辛夷、細辛、藁本、白芷、川芎、升麻、防風、甘草、木通)治療本證的,可供參考。此外,若全身癥狀較重,又可配以溫散寒濕、宣利肺氣之劑內服。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二十)

麻黃加術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術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注釋①火攻:指用火法外治,迫使發汗。古代火法約有熏蒸、熱熨、艾灸、溫針等。

[語譯]    濕病癥見身體疼痛劇烈的,宜用麻黃加術湯發汗,慎不可用火法迫汗。

[提要]    論述寒濕在表屬于表實的證治。

[闡析]    寒郁肌腠,濕滯筋骨,表陽被遏,營衛運行不利。所以身體疼痛劇烈。可用麻黃加術湯發汗以散寒祛濕。但不能用火法迫汗。因為火法取汗較暴急,易致大汗淋漓,而濕性黏滯,不易驟除,這樣濕邪反不得去,病必不除。此外熱攻如果與濕相合,可能引起發黃、發痙、衄血等變證。故寒濕在表之表實證,禁用火攻。方中麻黃湯發汗散寒,白術除濕。本方妙在麻黃與白術的配伍,麻黃湯本為發汗之峻劑,而得白術相配,則發汗而不致太過;白術善祛里濕,與麻黃為伍,則能并祛表里之濕。

[選注]    魏荔彤:濕家身煩疼,外感寒濕也。其內有濕,不必論其何因,唯以先治其表之寒濕為急也。仲景所以云可用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也。麻黃散太陽表濕,杏仁降泄逆氣,甘、術燥補中土,更以取微汗,為治表之金針,此固以之治表邪也,而內因之濕為寒為熱,俱兼理而無妨礙矣。故治濕病之里,以利小便為第一義;而治濕病之表,以取微汗為第一義也。(《金匱要略方論本義》)

陸淵雷:痙濕喝篇所舉,皆是發熱之病,故皆冠以太陽病。篇中諸條有不言發熱者,省文也。此條但舉身煩疼一證,若不發熱但煩疼,何得遽用麻黃湯?趙氏以為雖不發熱而煩已生,故用麻黃湯,非是……火攻乃漢末俗醫常用之法,今則治熱病鮮有用火者矣。(《金匱今釋》)

[按語]    本條敘證簡略,從方測證,除身體劇烈疼痛外,臨證當有惡寒發熱、無汗、脈浮緊等脈癥。另外,關于本方所加之術,丹波元堅及陸淵雷均認為當用蒼術,始合祛表濕從汗解之意。此說似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如果結合仲景十八條所論表濕發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之意,又覺欠妥。因為麻黃湯畢竟屬發汗峻劑,再輔以辛烈力強的蒼術,則恐致大汗,故仍以白術為宜。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    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二十一)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豐,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注釋: 日晡所,晡(bu),申時,所,不定之詞,表約數。日晡所指下午三至五時左右。

②久傷取冷:即過度貪涼。

[語譯]    病人周身疼痛發熱,每到下午三至五時左右便加劇,這是風濕病。此病是由于汗出之際受風,或者長期過度貪涼所引起的,可以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

[提要]   指出風濕在表的成因和證治。

[闡析]    本證既名曰“風濕”,表明其病乃由風濕為患。風濕侵襲,滯留肌表,邪正相爭。故周身疼痛,發熱。且其發熱于“日晡所劇”,對此機制,注家見解不一,如趙以德認為邪在肌肉,與脾胃有關,日晡為陽明所主,邪正相爭,故病劇;徐彬認為邪在皮毛,與肺金有關,日晡為肺金所主,此時“助邪為虐”故病劇;曹家達認為病屬風濕,而日晡屬太陰濕土,此時濕氣加重,故病劇。三者雖著眼點不同,但都認為與邪正消長有關,由此可明其理,即風為陽邪,易于化熱化燥,濕雖為陰,但與風邪相互搏結則欲將化熱,而陽明為燥土,故日晡陽明主旺之時助其燥熱,以致發熱“日晡所劇”。本病的成因,原文指出是“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即因汗出腠理空疏之時感受風邪,致汗液留著之濕與風相合;或由于炎熱之時過度貪冷,如久居陰冷之處,或時常飲冷等,導致濕從外入。故當解表除濕,方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方中麻黃解表發汗,以宣散肌表的風濕;杏仁宣利肺氣,以助麻黃之力;苡仁甘淡,微寒,既可滲利除濕,又制約麻黃之溫性,以免其助熱化燥之勢,甘草和中。諸藥共用,輕清宣化,使風濕之邪從微汗而解。

[選注]    趙以德:《內經》太陰陽明論篇曰:太陰陽明為表里,脾胃脈也,外合肌肉,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所以風濕客之,則一身肌肉疼痛。夫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屬少陽,日中陽氣隆,屬太陽,日西氣門內閉,屬陽明,故陽明之氣主乎申酉,所以日晡而劇也。(《金匱玉函經》二注)

徐彬:日哺所劇,日哺為申酉時,金之氣肺主之,肺之合皮毛,明是風濕 之合而侵淫內者,至肺金旺時,助邪為瘧而加甚,與濕從下受者不同,故曰此為風濕。然皮毛受邪,風何以挾濕,所以知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金匱要略論注》)

曹家達:一身盡疼,為寒濕凝冱肌理,血絡阻滯作痛,若陰疽然,前文已詳言之。發熱者,寒濕外閉,血分之熱度,以阻遏而增劇也。日哺所為地中蒸氣上騰之時,屬太陰濕土,故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所以解于由至戌上者,為熱盛之讓,當遇陽衰陰盛而差也。明乎此,可知申至戌上為太陰主氣,濕與濕相感,故風濕之證,當日哺所劇。究病之所由成,則或由汗出當風,或由久傷取冷。《內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肺主皮毛,務令濕邪和表熱,由皮毛一泄而盡,其病當愈。師所以用麻黃湯去桂枝加薏苡者,則以薏苡能去濕故也。(《金匱發微》)

[按語](1)方證鑒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與麻黃加術湯均治濕,邪在表之表實證,但二者主治、方藥均不同,茲列表比較如下:

表3:麻黃加術湯證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比較表。

證名:麻黃加術湯證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

比較:相同點,均治外濕在表之表實證,故都用麻黃、杏仁發散表濕,并配甘草之緩,使其不致過汗。均強調取微汗。不同點,一屬風濕表實。微惡風寒,發熱較重,且日哺加劇,周身疼痛輕而走掣。風濕相搏,滯留肌表,并有欲將化熱之勢。藥用麻黃配苡仁,輕清宣散。一屬寒濕表實。惡寒重而發熱輕,且無時間性,身體疼痛重而不移。乃寒濕束表,營衛不利 ,藥用麻黃配桂枝,重在溫散,加術以除濕,且不致過汗。

(2)本方的煎服法:丹波元簡謂:“此方劑小,而煎法與諸方異。蓋后人所改定,《外臺。腳氣門》所載卻是原方。”據《外臺秘要汁五卷腳氣門》載療濕家始得病時可與麻黃湯方用薏苡仁半升麻黃去節四兩甘草炙杏仁各二兩上四味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汗出即愈,此可供臨床參考。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二十二)

防已黃芪湯方:

防已一兩甘草半兩(炒)白術七錢半黃芪一兩一分(去蘆)。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腹,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許,差。

[校勒】 “防已黃芪湯”《玉函》《脈經·卷八》名“防己湯”。《千金要方·卷八》風痹載“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方”為“漢防己四兩,甘草二兩,黃芪五兩,生姜、白術各三兩,大棗十二枚。上六味咀,以水六升,煮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蟲行皮中,臥取汗。唯方后無加減法。當是《金匱)原方。

[語澤]    風濕病,脈浮,身體沉重,汗出惡風,用防已黃芪湯主治。

[提要]    論述風濕表虛的證治。

[闡析]     風襲膚表故令脈浮;濕郁肌腠經絡,所以身體沉重,此皆外受風濕之征。風濕在表,法當汗解,然未發汗而汗已出,并伴惡風,顯為肌腠疏松,衛陽素虛之象。對此風濕表虛之證,已非一般汗法所宜,而當益氣固表除濕,方用防己黃芪湯。

方中防已祛風除濕,黃芪補氣固表,二者相配,使祛風不傷正,固表不留邪。白術健脾勝濕,既能協防已除濕,又可助黃芪固表。生姜與大棗調和營衛,甘草培土和中,諸藥共用使衛陽振奮運行周身,風濕外達故服藥后出現“如蟲行皮中”的感覺。“從腰下如冰”是濕欲下行而衛陽尚無力振奮,故當“令病人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意在溫暖助陽,使之蒸蒸發越,借微汗以驅除濕邪。方后加減:如果風邪犯肺,致肺氣失宣而喘者,加麻黃宣肺平喘;濕困脾胃,血脈不暢致脘腹疼痛者,加芍藥以行痹緩痛;若下焦陽虛,氣逆上沖者,加桂枝溫陽化氣,降逆平沖;下焦素有寒濕痹著者,加細辛以溫散陳寒。

[選注]     尤怡:風濕在表,法當從汗而解,乃汗待發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虛,汗解之法,不用麻黃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驅之里,服后如蟲行皮中,及從腰下如冰,皆濕下行之征也。然非芪、術、甘草,鄢能使衛陽復振而驅凝下行?《金匱要略心典))

吳謙:脈浮者,風也;身重者,濕也;寒濕則脈沉;風則脈浮;若汗不出而惡風者,為實邪,可與麻黃杏仁薏甘草湯汗之,浮而汗出惡風者,為虛邪,故以防已、白術以去濕,黃芪以固表,生姜、大棗以和營衛。(《醫宗金鑒》)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二十三)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術附子湯方:

白術二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一兩半(切)大棗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語譯]    外感表證已出現八九天,但風與濕仍相互搏結,所以身體疼痛劇烈,轉側不利,不嘔也不渴,脈象浮虛而澀的,用桂枝附子湯主治,如果大便堅硬,小便通利的,則于上方去桂枝加白術湯主治。

[提要]     論述風濕表陽虛的證治。

[闡析]     本條宜分作兩部分理解。第一部分自“傷寒八九日”至“桂枝附子湯主之”論述表陽虛風濕在表且風偏勝的證治。“傷寒八九日”是指病人出現惡寒、發熱等表證已八九天,仍見身痛者,表明邪尚未離表,此由衛虛無力祛邪外出所致風邪與濕邪相互搏結,滯留于肌表經絡,痹阻陽氣,故身體疼痛劇烈,轉側不利。然表雖不足,里氣尚充,故邪未人里,既無邪傳少陽之嘔,亦無邪傳陽明之渴。邪尚在表,故脈浮;表陽不足,所以脈虛,風濕痹阻,營衛不利,故脈澀。此屬表陽已虛,風濕在表的證候,故當溫經助陽,祛風除濕,方用桂枝附子湯。方中桂枝祛風邪,并與甘草辛甘助衛陽,附子溫經以逐寒濕,生姜、大棗調營助衛。諸藥合用使衛陽振奮,風濕之邪從表而解。

第二部分,即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是指風濕在表,表陽已虛,且濕勝傷脾的證治。對這部分內容后世注家有爭議,一種認為“大便堅”是正常現象,該句與前第十四條“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正相對照,說明表里無病,病在軀殼”,如徐彬;一種認為大便硬指大便堅硬,該句為脾土已虛,健運不行,而膀胱氣化正常的反應,如柯韻伯、黃樹曾、陶葆蓀等。根據仲景的寫作手法,后說較為符合原意,如《五臟風寒積聚病》篇第十五條脾約證中“大便堅”與《消渴病)篇第八條“大便必堅”皆指大便堅硬。不過本條大便堅硬并非胃熱津傷,乃因濕勝傷脾,以致脾土虛,健運不行,因膀胱氣化正常,故小便暢利。本證仍屬風濕在表,表陽不足,但其濕氣偏勝,脾土已虛,故用溫經助陽健脾勝濕的白術附子湯。方中白術既培土勝濕,又可與附子并驅表濕;附子溫經驅逐寒濕,炙甘草健脾益氣,生姜、大棗調營助衛。因本證較桂枝附子湯濕氣偏勝,陰濕之邪難以驟除,故小制其方。除白術外,其余藥量均較上方少一半,服藥量亦小,意在緩除其濕。至于方后注云“一服覺身癢”及“其人如冒狀”,皆為服藥后陽氣鼓動,欲逐濕外出的反應,不必驚慌。

[選注]    徐彬:此言風濕有在傷寒后,而兼陰分虛寒者,即當顧其本元而分別行陽燥濕之法。謂傷寒八九日,正邪解之時,乃因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言熱,不言汗,則表邪欲解而熱微。使嘔且渴,則里有熱矣,今不嘔渴,則脈浮風也,浮而虛澀,寒濕在內而外陽不行也。故以桂枝湯去芍加附以開寒痹,并行通體之風濕,然桂枝所以行營衛而走表者。若大便堅小便自利,是表里無病,病在軀殼,無取治表,即去桂加術,以壯腸胃之氣,使燥濕之力從內而出,則風之挾濕而在軀殼者,不從表解而從熱化也。故曰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金匱要略論注》)。論注》

黃樹曾:首冠傷寒,則其初必有惡寒體痛嘔逆,宜從少陽之樞而外出矣。乃因汗出當風,而成身體疼而不能轉側,唯其僅浸淫于軀殼,濕止流入關節,而未犯顛臟腑之界,上無邪而內無熱,故不嘔不渴,脈浮虛即澀也。然脈虛(浮而無力曰虛)澀(遲而不流利曰澀),究屬陽虛有寒而非濕熱,故用桂枝附子,以桂附能溫經助陽,固護表里,止痛除濕,佐以生姜甘草大棗者,佐以生姜去表邪,草棗保脾胃存津液也。若脾受濕傷,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大便堅,此非胃家實,乃脾家虛也。蓋脾家若實,腐穢當自去,胃家若實,必見腹滿潮熱澹語等癥。故此證大便堅乃脾虛,由于濕流肌肉,小便自利者,乃脾土失職,不能制水,但化成小便耳。其大便堅,小便自利者,乃脾為濕所傷,法當培土勝濕,故去化氣行水之桂枝,而代以培土勝濕之白術也。(《金匱要略釋義》)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二十四)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白術二兩附子二枚(炮,去皮)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

注釋 ① 掣痛:掣(chè),牽拉之意。掣痛,即牽引作痛。

[語譯]    風邪與濕邪相互搏結,所以骨節牽引作痛,屈伸不便,觸按患處則疼痛加劇。小便不利,怕風不敢脫減衣服,有的還可見肢體輕度浮腫,出現上述證候者可用甘草附子湯主治。

[提要]     論述風濕表里陽氣俱虛的證治。

[闡析]     風與濕相互搏結由肌腠深入經絡關節,經脈不利,氣血不暢,所以骨節牽引作痛,屈伸不利,觸按則痛甚。表陽虛,失于衛外,故汗出惡風,不愿脫減衣服;里陽虛,氣化失常,故小便不利;氣虛不足,所以短氣。濕邪郁滯于肌膚,則可出現肢體輕度浮腫,病屬風濕兩感,表里陽氣俱虛之證,故當溫經肋陽,祛風勝濕,方用甘草附子湯。

方中甘草緩急、補中,桂枝既走表祛風,又通陽化氣,且二藥相合辛甘助衛陽,附子溫經助陽除濕,白術健脾益氣燥濕,二者為伍、能溫助牌腎之陽,且桂、附之辛散得白術、炙甘草之配而不致太過。諸藥共用使表里陽氣振奮,風濕之邪從微汗而解。因本證表里陽氣皆虛,故服藥時要注意因人,隨證面變化劑量。所以方后注云"恐喝多者,服六、七合為妙”此句宜置于“溫服一升,日三服”后理解,于理尤通,一般情況,日服三次,每次服一升,如果情況特殊,恐前制量偏大者,亦可每次服六、七合。若服藥后出現汗出心煩的,其量應減至五合。

[選注]     沈明宗:此陽虛邪盛之證也。風濕傷于營衛,流于關節經絡之間,邪正相搏,骨節疼煩掣痛,陰血凝滯,陽虛不能輕蹻,故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也,衛陽虛而汗出,里氣不足則短氣而小便不利,表陽虛而惡風不欲去衣,陽傷氣滯,故身微腫。然表里陰陽正虛邪實,故用甘術附子助陽健脾除濕,固護而防汗脫,桂枝宣行營衛,兼去其風,乃補中有發,不驅邪而風濕自除。蓋風濕證須識無熱自汗,便是陽氣大虛,當先固陽為主((全國要略編注》)

王晉三:甘草附子湯,兩表兩里之偶藥,風淫于表,濕流關節,治宜兩顧。白術附子,顧里勝濕;桂枝甘草,顧表勝風。獨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關節,義在緩而行之,若驅之太急,風去而濕乃留反遺后患矣。(《絳雪園古方選注》)

[按語]     防已黃芪湯、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均治風濕在表而兼正虛之證,茲列表比較如下:

表4:

防已黃芪湯證、桂枝附子湯證、白術附子湯證、甘草附子湯證比較表。

防己黃芪湯證 :病機特點,風濕在表,衛虛不固;證候,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治法,益氣固表,除濕。

桂枝附子湯證 病機特點,風濕在表而風偏勝,表陽已虛;證侯,惡寒發熱,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治法,溫助表陽,祛風除濕。

白術附子湯證 病機特點,風濕在表而濕偏勝,表陽已虛,脾氣不足;證侯,身體疼痛,轉側不利,大便堅,小便自利;治法,溫助表陽,健脾除濕。

甘草附子湯證 病機特點,風濕在表而俱盛,表里陽氣皆虛;證候,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惡風,短氣、小便不利、或身強腫;治法,溫里陽,助表陽,祛風濕。


68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濕病含義
濕病--古中醫入門金匱筆記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
名老中醫經驗集趙金鐸5
鼻塞,鼻炎,濕病。濕家,病有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横峰县| 昌图县| 分宜县| 富民县| 德昌县| 洪江市| 桃园县| 南丹县| 綦江县| 保亭| 英德市| 灵寿县| 金华市| 丹棱县| 拜城县| 南陵县| 永州市| 留坝县| 东宁县| 湘潭县| 从化市| 巫山县| 周口市| 会同县| 广德县| 株洲市| 益阳市| 信宜市| 湘阴县| 宝应县| 汉川市| 神农架林区| 邹城市| 邯郸市| 枝江市| 鱼台县| 太仓市| 丹阳市| 武山县| 安多县| 四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