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脾散
厚樸(去皮,姜制炒)白術 木瓜(去瓤)草果仁 大腹子 木香(不見火) 附子(炮,去皮臍) 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一兩(各30g)甘草(炙)半兩(15g)
上咬咀,每服四錢(15g),水一盞半,加生姜五片,大棗一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服(現代用法:加生姜、大棗各10g,煎湯溫服)。
【原方證治】
此方具有溫陽健脾,行氣利水之功。《重訂嚴氏濟生方》謂:“實脾散治陰水,先實脾土。陰水為病,脈來沉遲,色多青白,不煩不渴,小便澀少而清,大便多泄,此陰水也,則宜用漸暖之劑,如實脾散、復元丹是也。”
【制方背景】
1.承《傷寒》之旨,,重脾胃之論,好溫補之藥
宋代醫家由于精研《傷寒》,故而用藥制方深受“重脾胃”、“重陽氣”學術思想的影響。仲景論痰飲之治曾立下治療大法:“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在此基礎之上,嚴氏在診治水腫病時極為強調脾胃的重要性,用藥多偏溫補。
2.鑒《三因》之論,發脾腎之幽,考許氏之方
嚴氏認為水腫之源本自脾腎,其立論依據深受《三因方》的影響。《三因方》說:“夫腎主元氣,天一之水生焉······今腎虛則大虧,致陽水凝滯······為腫滿。”說明腎為水腫之源,而嚴氏在此基礎上又提出脾土的作用,認為脾腎虛為水腫發病之本。他認為:水發之源,源于脾腎,不絕其源,何能愈病。因此,在治療上進一步提出“先實脾土,次溫腎水”的主張,這種先補脾、次溫腎的組方思路,充分體現了中醫治療的層次性。脾屬土,土以制水,為運化水濕之本,為上下升降之樞紐,因此治水病,脾首當其沖也。然脾土厚德,須腎陽普照,若崇脾陽無為,必窮及陽之根本即“暖腎燠土也”。制方上他充分借鑒了北宋大家許叔微在《普濟本事方》中同名方的組方特色,從而創立了著名的治腫名方嚴氏“實脾散”。
【制方要旨】
實脾散是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濕腫滿,皆屬于脾”,以及“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理論創制的,是嚴氏制方“重脾腎”,用藥“好溫補”學術思想的代表方。《景岳全書》曾說:“凡水腫等證,乃脾、肺、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而在這三臟之中,以脾腎最為重要。腎為先天之本,元陽之地,脾為后天之本,氣血之源,二者相互充養,相互為用。脾陽不足,土不制水,水濕泛濫,日久窮腎,子病及母,累及元陽,終成脾腎陽虛,水飲不化之陰水證。
是故,方中以干姜、附子為君。其中干姜乃辛熱之品,能溫運脾陽,健運中焦,振奮陽氣,而溫化水濕。《本草求真》卷三云:“干姜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虛冷,元陽欲絕,合以附子同投,則能回陽立效。”《醫學衷中參西錄》也贊其:“為補助中焦陽分之要藥”;附子專入命門,味辛大熱,純陽有毒,能溫腎助陽,化氣利水。其性走而不守,非干姜止而不行,可通行十二經絡,無所不至,被譽為補先天命門真火第一要劑。曹民宇輯注《本草經》卷一曾說:附子“大熱純陽,沖鋒陷陣,人足太陰、厥陰經,又能通行十二經,陰寒當之,無不瓦解······引溫暖藥以祛在里之寒濕。”與干姜同用,一守一走,一先天一后天,脾腎雙補,陽蒸濕化,扶陽抑陰之力大增,“附子無姜不不熱”之說誠乃不虛也。
本方所治以脾陽虛為主,然陽氣本為一體,溫陽必兼益氣,如此則脾乃實、水乃治,故臣以白術、茯苓健脾和中,助君藥干姜溫中州、健脾土、益脾氣、助濕化。白術,甘溫而兼苦燥之性,甘溫補氣,苦燥健脾,與脾喜燥惡濕、以健運為本之性相合,《本草匯言》稱其虛不納,術能助之”。故有“安脾胃之神品”(《本草經疏》),“脾虛不健,術能補之;胃及“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之譽(《本草求真》),誠如《本草通玄》所贊“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茯苓,甘淡性平,《用藥心法》云:“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圣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本草蒙筌》也說:“效同白術,為除濕行水圣藥。”
然土氣之不足,則木氣以強凌弱,木克土也,方中木瓜之酸溫,能于土中瀉木,兼以祛濕利水,使木不克土而肝和。正如《本草經疏》所說:“木瓜實得春生之氣,稟曲直之化,故其味酸,氣溫無毒。氣薄味厚,降多于升,陽中陰也。入足太陰、陽明,兼入足厥陰。······酸溫能和脾胃,固虛脫,兼之入肝而養筋,所以能療肝脾所生之病也。.·····無非取其去濕和胃,滋脾益肺,利筋骨,調榮衛,通行收斂,有并行不悖之功也。”
氣滯則水停,氣行則濕化,故有治濕先治氣,氣行濕自化之說。方中以木香之辛溫,行氣散滯,理氣醒脾,誠如《本草綱目》所言:“木香乃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中氣不運,皆屬于脾,故中焦氣滯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厚樸,《藥性解》謂其:“味苦辛,性溫,無毒,入脾、胃二經。去實滿而治腹脹,除濕結而和胃氣,止嘔清痰,溫中消食。”《景岳全書》也說:用此者,用其溫降散滯。······去結水,破宿血,除寒濕瀉痢,能暖脾胃,善走冷氣。”《本草求真》則明確指出其能:“散脾胃濕滿。”《醫學衷中參西錄》贊其:“為溫中下氣之要藥。”并引葉桂語:“多用則破氣,少用則通陽。”方中該藥以散劑之量少,實為用其溫中通陽,化濕除滿之效,嚴氏用心之跡可見一斑。草果,辛熱燥烈之性較強,善治濕郁伏邪,誠如《景岳全書》所云:“味辛,性溫熱,陽也,浮也,入足太陰、陽明。能破滯氣,除寒氣······開郁燥濕。”《本草分經》也說其擅“制太陰獨勝之寒”。大腹子,味辛、苦,氣微溫,專入腸、胃,《本草綱目》謂其能:“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浮腫。”《藥性論》謂其“利五臟六腑壅滯······破堅滿氣,下水腫”,《用藥心法》更詳析其“苦能破滯,辛以散邪,專破滯氣下行”,《本草新編》亦說:“尤專消腫,然亦必與白術、薏苡、茯苓、車前、桑白皮、人參同用,始有功耳。”并說該藥一般“亦佐使之藥。若望其一味以攻邪,則單寒力薄,必至覆亡矣”。故在方中與上述四味并為佐藥,收行氣導滯、燥濕除滿之效,即所謂“治水勿忘調氣”,以襄君、臣利水消腫之力。
炙甘草為方中使藥,與姜、棗同用,調和脾胃,崇土制水。
全方配伍法度井然,其配伍特點在于:以健脾利水藥與溫陽祛寒藥相配,使脾健則能利水,陽復則寒祛,并伍以行氣化濕之品,扶正祛邪,標本兼顧。
本方自嚴氏創立之后,一直為臨床治療脾腎陽虛水腫的常用方劑。然本方溫陽行氣之力較強,若屬陽水者則忌用。
【名家發揮】
實脾散自問世之后,由于組方獨特,構思巧妙,療效確定,故而引起了后世醫家的普遍關注與青睞。他們以各自的臨床實踐為基礎,宗“師法而不擬方”之旨,對此方的組方用藥進行了不同的加減化裁,以適應臨床各類病證。同時,個別醫家對于本方之用藥,基于實踐之上,提出了獨到的見解,頗能發人深省。
1.方劑加減化裁
明初《普濟方》(1406年)卷371載有同名方,與本方比,少木瓜、大腹子、附子、干姜、厚樸,而加用人參、砂仁、良姜、丁香、山藥、陳皮、麥芽、蓮肉、曲餅、青皮、冬瓜仁、薏米仁、扁豆、香附、陳米,故而其溫陽之力較緩,但其健脾消食之功增強,其功用主要是健脾止瀉,主治小兒脾有虛冷,乳食不進,吐瀉不止,慢驚及痘疹下痢,不能收澀者。明代《奇效良方》(1470年)中載有實脾散,是由本方中去茯苓、白術兩味而成,主治水腫,但與本方比較健脾利水之功較弱。隨后是龔廷賢之《萬病回春》(1587年)之實脾飲,《痘疹傳心錄》(1594年)之實脾飲,《醫宗金鑒》(1742年)之實脾散,這三首方都是由本方去附子、干姜,使溫陽之力稍遜,《醫宗金鑒》之實脾散,全方健脾行氣利水,原書主治“脾虛不能制水外泛作腫,內停作脹之證”。《萬病回春》之實脾飲又去木瓜、草果、甘草,加香附、枳殼、陳皮、澤瀉、豬苓、蒼術,重在行氣利水《痘疹傳心錄》中實脾飲另減木香、檳榔、草果、木瓜,又加蒼術、澤瀉、木通、陳皮,加強化濕行水之功,再加山楂、麥芽以健脾消食,針對小兒“脾常不足,飲食不知自節”的病理特點而設,主要應用于小兒水腫。至《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1689年),書中載有實脾散,即本方去附子,以減溫陽之力,主治泄瀉腹痛陣作,擴充了實脾散的適應范圍,究其因,即“利小便以實大便”之理。隨后于《醫略六書》(1741年)之實脾散系本方去檳榔、木瓜、草果,再加入澤瀉、豬苓而成,較本方減行氣之功,但增利水滲濕之效,用于主治“命火衰微,不能生脾而氣滯不化,寒水侵浸,泛于肌肉之間,腫滿如泥,脈沉遲者”。《醫碥》(1751年)之實脾飲,亦為本方去干姜、茯苓、草果而成,主治“遍身腫不煩渴大便自調或溏瀉”之證。
2.劑型變化
《醫方一盤珠》(1749年)之實脾丸為本方去甘草一味,并改為丸劑,作用較湯劑緩和。
3.方中用藥理論探討
自本方創立之后,眾人皆遵嚴氏原方,并無太多異議,然時至清代,對方中大腹子的論述卻對后世用藥頗有影響。《本草經疏》云:“第檳榔性烈,破氣最捷;腹皮性緩,下氣稍遲”,故而他認為:“大腹子之開泄大便,斷乎不可妄用也。”所說頗有道理,一般來說大腹皮作用緩和,行氣利水而不傷正,故后世用本方治療陰水多用大腹皮。
此外,四川樂山名醫陳鼎三先生在其《醫學探源》中將“實脾散”化裁為“加減實脾散”,藥物組成為上桂、白術、附子、木香、干姜、茯苓、甘草、草果。用治脾濕太甚而發腫脹。裁去木瓜,乃陳老多年臨床實踐之經驗。原因在于,《本草綱目》曾載木瓜味酸,“酸入于胃,其氣澀以收,兩焦之氣,不能出入,流入胃中,下去膀胱,胞薄以軟,得酸則縮卷,約而不通,故水道不利而癃澀也”。這種用法,雖為一家之說,然而對于臨床用藥也頗有啟迪之處。
【臨床薈萃】
本方自嚴氏創制以來,經后世醫家不斷努力,其適應證不斷拓展。現擷其主要方面附列如下:
1.內科
(1)水腫:湖南名老中醫朱卓夫先生曾以本方加螻蛄治療陰寒水腫[28]。實脾散本為療陰水之良方,故以之為主方,然加入螻蛄一味頗有新意[29]。《本草綱目》說該藥有“利大小便”之功,且力量較強。在《本草匯言》解釋為:“螻蛄因得濕土穢壤而生,性善鉆利,故本藥主水臟壅逆。水道不通,二便閉,脹欲死,或水氣泛濫致成水腫脹滿,腹大如鼓,面浮,喘急不得臥者,服此,停水大行,脹消而喘定。”本藥通常為民間醫生所習用,不太為臨床常用之品,然其利水之效卓然,故臨床大家章次公先生喜用之。由此可見,民間之效驗方藥亦應重視,或可收非常之功。
(2)臌脹:著名中醫大師徐恕甫先生曾用本方加味治療陽虛臌脹效如桴鼓。他認為臌脹之由可因脾腎之陽大傷,虛氣散逆而成。土不制水,水濕妄行,所謂陽氣不到之處,即濁陰凝聚之所,今投加味實脾飲,含真武意,脾腎兩治,正乃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俾得離照當空,則陰霾自散也。方以實脾散去草果之溫燥有余而行氣不及,加西砂仁1錢4分溫中行氣兩相其便,炒薏苡仁3錢,建澤瀉2錢以加強利水祛濕之力。
(3)陰黃:中醫認為陰黃之作,乃是濕從寒化,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為濁所阻,漬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膚,色如熏黃,故其治在脾,明代醫家李中梓則在著述《醫宗必讀·黃疸》篇明確提出其病因為:“亦有脾腎虛寒,脈沉而細,身冷自汗,瀉利溺白,此名陰黃。”可見脾腎虛寒為陰黃基本之故深合實脾散之要旨,當然可以本方治之,然黃疸之病無論陰陽皆為病機,膽汁不循常道而溢于血絡所致,故臨床用方之時可稍佐活血通絡之品,如桂枝、山楂、赤芍等藥。
(4)泄瀉:寒濕困滯腸道,日久傷及中焦脾胃,陽氣受損,氣化不力,水液代謝失暢,則為泄瀉。可以實脾散溫中健脾,燥濕止瀉,同時配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紫蘇等藥仿四神丸之義,增其溫中澀腸止瀉之功。
(5)胃痛:濕滯寒凝,阻礙氣機運行,久則傷及中焦陽氣,中焦脾胃升降失和,故致胃痛不適。藥用實脾飲加蒼術溫中燥濕、紫蘇和胃理氣。使中陽健,脾胃和,則疼痛止。
(6)便秘:寒濕內蘊,傷及中焦陽氣,影響氣機運行,氣不布津,水液代謝受損,腸道傳導失司,糟粕無力排出而成便秘之證。可實脾散加蒼術、菖蒲溫中燥濕,健運中州以治其本,熟大黃、枳實、麻子仁瀉下攻積以治其標。
(7)腳氣:維生素B1缺乏癥,隸屬中醫“腳氣”范疇。中醫認為該病可因脾腎氣虛、脾陽不運,而致下肢水腫,甚至出現“腳氣沖心”的表現,如心悸、氣促等。故可用本方溫運脾陽以制水,加黨參健脾補氣以助氣行濕化,桂枝平沖降逆并能化氣利水以解決腳氣沖心之癥。
2.婦科
(1)子腫:急性羊水過多,多屬中醫學的“子氣”、“子腫”、“子滿”范疇。其機理責之脾腎陽虛。妊娠后陰血聚于下,有礙腎陽敷布,不能化氣行水,且腎為胃之關,腎陽不布,則關門不利,聚水而從其類,泛溢而為腫。脾虛輸化無權,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水濕停聚,流于四肢則肢腫,阻遏氣化則腹脹。故可以本方溫陽健脾,化氣利水,然臨證之時可加安胎之品如蘇梗、砂仁等以固胎元,加豬苓、澤瀉等以增強利水之功。
(2)帶下:中醫認為“帶下俱是濕癥”,多為脾虛不固所致,臨床有報道以實脾散加桔梗、牛膝以健脾束帶,疏解水濕,治療婦女帶下不止諸疾有收良效者,實乃實脾散“異病同治”之范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