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某,女,36歲。1990年4月11日診。患者右眼胞瞼頻頻跳動一年余,近3個月來日趨嚴重,已發展至右面頰及口角抽動。其跳(抽)動10~30次/日,5~20分鐘/次。凡遇風或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時,發作次數猝增。曾在數家醫院就診,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卡馬西平、針灸、穴位封閉、中藥等治療,均無好轉。患者苦惱至極,不想見人,不愿工作。詢問病史:素常口干,伴頭暈、乏力、多夢等癥。檢查:無口眼歪斜,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證屬:肝血不足,營陰虧虛,筋脈失養,虛風內動,或復受風邪,外風引動內風而致病。患者不愿再服湯藥。遂給防風通圣丸合舒筋活血片口服。每日兩次,常規量。服藥10天后,右眼胞瞼跳動及面頰、口角抽動開始減少。堅持服藥兩月余,諸癥悉除。隨訪觀察至今,未復發。
按:中醫認為,面肌痙攣系陰血虧損,筋脈失養,虛風內動或腠理不固,風邪擾動所致。故本病伴有頭暈、乏力、多夢、遇風加重等癥。治療當以疏風活血通絡為主。投以防風通圣丸合舒筋活血片,方證吻合。血脈和,筋脈榮,風自停,疾乃愈。(趙艷.防風通圣丸合舒筋活血片治療面肌痙攣。四川中醫,1992,(1):39)
方名釋義:防風通圣散出之《宣明方論》,由防風、荊芥、連翹、麻黃、薄荷、川芎、當歸、白芍、白術、梔子、大黃(酒蒸)、芒硝、石膏、黃芩、桔梗、甘草、滑石組成。方中諸藥升降出入開合共求平衡,使汗不傷表,下不傷里,調節氣機升降出入,司人體之開合,以應天地之氣,內能激發人體生命功能,外可祛入侵之邪,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系表里、氣血、三焦通治之劑,故名曰通圣。
立法依據:防風通圣散是一首具有表里雙解(核心)作用的名方,為金代名醫劉河間(完素)所創制,劉河間擅長治療火熱病,善用寒涼藥物,后世稱其為主火派或寒涼派的代表人物。防風通圣散疏風清熱、解表瀉里,充分體現了他的用藥特色,是其代表方之一。
組成與方解“:由防風、荊芥、連翹、麻黃、薄荷、川芎、當歸、白芍、白術、梔子、大黃(酒蒸)、芒硝(后下)各15g,石膏、黃芩、桔梗各30g,甘草60g,滑石90g。組成原方為煮散劑,近代多按原方比例斟酌用量,作為湯劑服用。市售的防風通圣丸為水丸劑,每付6g,服用時可早晚各1付。本方為解表、清熱、攻下三者并用之劑,主治外感風邪,內有蘊熱,表里皆實之證。由于外感風邪,邪在于表以致憎寒壯熱;風熱上攻,故頭目昏眩,目赤睛痛、耳鳴鼻塞;內有蘊熱,則口苦口干,便秘瘦赤;風熱上淫,以致咽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黏。至于瘡瘍腫毒、腸風痔漏、丹斑癮疹等,則由于風熱壅盛,侵及血分所致。方中防風、麻黃、荊芥、薄荷、生姜疏風、解表,使風邪從汗而解;大黃、芒硝泄熱通便,配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清解肺胃之熱;梔子、滑石清熱利濕,使里熱從二便而解;更以當歸、川芎白芍養血活血,白術健脾燥濕,甘草和中調藥。該方汗不傷表,下不傷里,從而達到疏風解表,瀉熱通便之效。雷豐《時病論》謂其:“主治甚多,不能盡此,其藥味表里氣血皆備。”王泰林曾謂;“此為表里,氣血,三焦通治之劑。”;“汗不傷表,下不傷里,名曰通圣,極言其用之效耳”。《難病奇方系列叢書--防風通圣散》
論:防風通圣丸,就是治外感三陽病的一個大雜匯。正是能解表寒,能泄里熱,能補血還能行瘀,方大藥多,所以主治也多。
防風通圣散這個方名,先不論“通圣”,只論防風,這個風,是指外寒的意思,防風,就是防寒的意思,我不認為,是防風這個藥名,來命名方名的。所謂的防風通圣散,就是只要防寒,不生疾病,就是通圣,無病痛疾,活的如神仙一樣。此方名防風通圣散,是劉河澗所起,我能不能給改成防“寒”通圣散。
防風丸,有麻黃、石膏,發太陽之表寒,泄衛閉之內熱,還有大黃、芒硝,攻下陽明之腑實,黃芩泄少陽相火內熱,梔子瀉陽火之上熱。防風,瀉經絡之濕,有麻黃開竅,濕有瀉路。正是麻黃、荊芥、解表的藥,所以也能治疹病,連翹、薄荷、大黃、石膏都是表寒內熱的藥。加當歸、滑石、桔梗,還有白術,這不整個就是一個大雜匯。此方總體來說,最主治的病,就是以外感傷寒,三陽合病,三陽經的解表、清熱、攻下,給來了個大雜匯、大合方。這也就是為什么命中率那么高的原因,是比較出名的時方。所謂的治外感風邪者,此風就是外感寒之義,總體來說,還是屬外感病之方。所謂的疏風解表,都是營衛之病,所以能治很多皮膚疹病。用防風通圣散,或用其解表,或用其泄里,都能治愈。但此方滑石、白術,也讓人看懂,是缺點,還是另有高明之處。
防風通圣散,從外感三陽合病的組方思路,治病率高。正如太陽與陽明合病的二陽合病,比如麻黃加了葛根,就是二陽合病的葛根湯。柴胡桂枝湯,再加石膏,就是三陽合病,或加大黃芒硝,又是大柴胡湯,經腑合病。 防風通圣散的三陽合病組方的思路,與補陽還五湯(玉屏風散)的主藥黃芪思路大體相近。黃芪,也是外傷與內傷俱治。能補能行,表里俱用。能行營衛,能補肝脾之虛,也能升陷,補陽還五湯,玉屏風散,升陷湯等,皆以黃芪為主的方子,也都是名方與常用方。
本案抽動,脈弦細者,弦為肝郁(瘀)不升,細為營血虛少,故為肝血不足之病,癥為肝郁生風之病。治岀補其肝血,潤其木燥即可,是當歸、白芍、地黃之癥,四物湯也能治愈。不用解表,就是治風先治血的病理,血行肝疏,其風自止。
鄒某,男,69歲,退休工人,1985年1月13日收治。主訴四肢震顫陣發性發作4年,加劇4周。癥見:四肢不自主抖動不已,面色無華,形寒肢冷,咳嗽痰多,小便夜多,大便溏,舌淡、齒印斑斑、苔白厚,脈沉弦緩、重按無力。此為腎陽虛憊,陰寒之邪侵襲,著于筋骨所致,治宜溫陽和絡,散寒通滯。方用陽和湯化裁:熟地30g,鹿角膠(烊化)18g,細辛6g,炙麻黃3g,炒白芥子6g,炮姜9g,巴戟天15g,附子9g,當歸9g,桂枝9g,龜板20g,白芍15g,通草6g,炙甘草5g。5劑后下肢震顫已減,形寒肢冷也輕,大便實,苔漸化,舌淡,脈沉弦緩。陽光普照,陰寒漸釋,仍繼上方再服35劑,癥狀大有改觀,下肢震顫已除,上肢震顫亦減大半,苔已退凈,納食大增。繼續守方服藥月余,諸癥均基本控制,后以丸劑調制半年而愈。(卓家和.陽和湯治驗舉隅.福建中醫藥,1986,(2):)《難病奇方系列叢書--陽和湯》
論:脈沉弦緩,重按無力,此是陰盛之脈,陽衰土濕,而木陷風動。病是內寒,而非外寒,麻黃,可以不用。
患兒李某,男,9歲。近1年來因考試成績不理想經常受父母責罵,性情郁怒不舒,半年前出現不自主眨眼、搖頭、聳肩,近1月來發作頻繁,且又見皺眉、歪嘴,伴面紅目赤,煩躁易怒,納呆,睡眠不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厚,脈弦數。西醫診斷:多發性抽動癥。中醫診斷:震顫。辨證屬肝膽火旺,肝風內動。治以清肝瀉火、熄風止痙。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6g,黃芩9g,梔子9g,澤瀉12g,車前子(包煎)9g,當歸12g,生地黃12g,柴胡6g,鉤藤9g,僵蠶9g,石決明18g,珍珠母18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劑。服藥6劑,抽動癥狀明顯減輕,仍時有眨眼,睡眠改善,大便正常,面紅目赤、煩躁易怒、納呆等癥均減輕,舌紅苔薄黃,繼以上方加白蒺藜12g,再服6劑,患兒眨眼次數明顯減少,平均每日2~3次,面紅目赤、煩躁易怒、納呆均消失。以上方去車前子,澤瀉改為6g,加白芍12g,服用6劑,余癥均除,遂以一貫煎加減善后,至今未復發。(邢向暉,閆雁.龍膽瀉肝湯兒科治驗四則.山東中醫雜志,2005,24(4):250)
論:一看龍膽湯,就猜到脈是弦數。此是胃氣不降,膽火上逆也。膽木不降,則肝木不升,所以生風抽動。龍膽湯,瀉相火之上逆,調和膽胃也。
1、 肝氣郁結,風痰上升。
李某,女,32歲。1983年10月就診。1周前和他人發生爭吵后于當晚出現呼吸急促,胸悶氣短,大聲痛哭,繼而四肢抽搐,抽搐動作不規則,每分鐘5~10次,口中語無倫次呼喊,無惡心嘔吐,無口吐白沫及咬舌,亦無二便失禁。在我院內科住院1周,經檢查心電圖、電解質、頭顱CT均無異常。診斷
“癔病”,給以鎮靜,靜推葡萄糖酸鈣及暗示治療,效果不佳,發作次數仍頻繁。家屬要求服中藥治療,故邀余診治。自訴胸悶氣短,睡眠差,咽部不適,頭痛、精神不振,苔薄黃、脈弦滑。證屬“風痰”,應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枳實、香附、天麻、茯苓、合歡皮、僵蠶、全蝎、梔子各9g,蟬衣10g,白芍20g,生牡蠣30g,膽南星3g。1日1劑,水煎服,服藥前發作2次,服藥3劑后無發作,但食納差,精神不振,失眠,上方加麥芽15g,炒棗仁20g,共服用10劑,病愈出院,隨診1年未復發。
論:脈弦滑者,也是相火上逆之病。弦為木病,滑為陽盛不降也。此是木病克土,甲木克胃也。膽胃郁格,而上焦不通。所以弦滑也。柴胡疏肝散,為何沒有瀉火降逆藥,梔子?胸悶氣短,咽部不適,頭痛,睡眠差,皆是脈滑導致。滑者,陽氣上盛而不降,因于膽胃郁格也。(雖治愈了,升肝不如瀉膽)
如果是脈弦數——用龍膽瀉肝湯,膽胃郁格,相火上逆,濁陰不降也。
如果是脈沉細——用柴胡疏肝散,就是四逆散,陰陽不相順交也。(如下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