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某,女,38歲,農民。1994年5月18日初診。患者兩月前分娩,產后半月因調護不當感受疫毒,經中西藥治療后其感染癥狀消除,但下肢皮膚瘙癢久治未愈。診見四肢皮膚輕度脫屑,時發瘙癢,以面部為甚。遇日光照射則火灼樣疼痛,遇涼則如針刺樣疼痛,痛苦非常。大便秘結,舌紅絳,苔少,脈弦細。治以化瘀生新、養營潤燥,兼清余邪。投桃紅四物湯加味,藥用生地黃、生石膏各30g,當歸、玄參、白芍各18g,淡竹葉、荷葉、生首烏、僵蠶、阿膠、鱉甲各10g,川芎、桃仁、紅花、甘草各6g。煎服5劑,諸癥均減,效不更方,稍事加減,上方去石膏,加山楂、太子參、地膚子、丹皮等5劑調理善后,半年隨訪未見復發。(劉武.桃紅四物湯治皮膚病驗案二則.云南中醫中藥雜志,1996,17(4):42)《難病奇方系列叢書--桃紅四物湯》
亞X,女,65歲。1993年9月19日就診。患者得一奇病,于頸下村衣第一粒鈕扣處(即天突六)生一癮疹,約錢幣大,其色淺黃,邊緣不清,時隱時現,奇癢無比搔破則有津水滲出。遇冷則減,遇熱加劇。每年發作數次,多方醫治罔效。問其二便,日大便干結,舌紅絳而裂,脈弦。此為風熱挾濕浸于肌表,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皮毛膝理之間所致。治宜疏風利濕,養血清熱,用消風散加減。
荊芥10克,防風10克,連翹10克,苦參10克,黃芩10克,當歸12克,生地10克,蒼術10克,生石膏12 克,牛蒡子6克,薄荷3克,羌獨活各4克,白芍10克,蟬衣3 克,木通 10克,炒胡麻10克,大黃6克(后下),知母6 克。
醫囑:總食辛辣油膩。
服藥五劑,大便通利,則疹消癢止而病愈
[按語]本案所見為《醫宗金鑒》所載的“鈕扣風”。此證生于頸下天突穴之間。因汗出之后,邪風襲于皮里,起如粟米,搔癢無度,抓破津水,誤用水洗,則浸淫成片。本案之“鈕扣風”為汗出當風,風熱挾濕浸淫血脈,郁于肌騰而發。治當以疏風為主、兼以清熱利濕,惟“消風散”為合拍。《醫宗金鑒》說:“消風散,治鈕扣風,搔癢無度,抓破津水,亦有津血者。”方中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衣疏散風邪,因其奇癢難忍,故加羌活、獨活以助疏風止癢之力;以蒼術苦溫燥濕,苦參清熱燥濕,木通滲利濕熱;用石膏、知母以清熱瀉火。因熱毒為甚,燥血傷陰而大便干結,故加連翹、黃芩、大黃以清熱通幽;風熱挾濕,浸淫血脈,易傷陰血,故配當歸、生地、胡麻,并加白芍以養血活血,滋陰潤燥,此亦“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常見病抓主癥辨方證》
論:這個消風散,跟防風通圣散,無論病理與方藥,都是高度接近。解表寒,瀉衛熱,泄胃(腑)熱,三者大雜匯,合成一方,外能解表寒發疹,內能瀉腑熱通便。
消風、防風,此“風”者,都是寒也。
李某,男,50歲,1998年5月10日初診:患者于2周前因公務與朋友聚餐進食辛辣、肥甘之品后,當日即全身起紅色風團,劇烈瘙癢,腹痛,便秘。在外院給予治療,病情逐漸減輕,爾后全身偶起少量風團。近3日來病情加重,全身散發紅色風團,劇烈瘙癢,面紅目赤,腹痛便秘,口渴舌燥,脈滑數有力。診斷為慢性蕁麻疹(胃腸實熱型)。處方:防風10g,荊芥9g,連翹12g,麻黃6g,薄荷10g,川芎10g,梔子12g,酒大黃15g,芒硝15g,生石膏30g,黃芩10g,牛蒡子10g,羌活10g,甘草6g,服藥7劑后,癥狀明顯減輕,偶起數個風團,微癢,二便如常,酒大黃改為制大黃10g,不用芒硝續服7劑治愈,隨訪3月無復發。
按:本方還治藥物性皮炎,接觸性皮炎,化妝品皮炎,特應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毛囊炎等。
藥物性皮炎:是藥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內,引起皮膚、黏膜的急性炎癥反應。進入體內途徑包括口服、注射、滴眼、滴鼻、滴耳、霧化吸入、含漱、灌腸、肛門內塞藥、陰道內塞藥以及皮膚外用藥(通過皮膚吸收)等,尤以口服和注射最為常見。本病又稱藥疹。
特應性皮炎其:特征是既有特定濕疹的臨床表現,又有明顯的異位性。臨床可見劇烈瘙癢、抓痕、濕疹樣丘皰疹、結痂和苔蘚化改變。特應性皮炎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瘙癢性的皮膚病,中醫學無異位性皮炎這一病名,根據其發病部位及形態,與中醫文獻中奶癬、濕瘡、浸淫瘡、四彎風等相類似。
在醫學上,凡是因為使用化妝品、美容品而引起的皮膚、黏膜、毛發或指(趾)甲等疾病統稱為化妝品皮炎。本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原發性刺激、過敏性反應、光敏或光毒反應等,臨床主要表現有皮炎型:紅斑、丘疹,重者有水皰、滲出、結痂等,多有癢感,部分人日曬后癥狀加重;多屬于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皮炎的類型,占本病患六成以上。
接觸性皮炎:是皮膚或黏膜接觸某些藥品后,在接觸部位新發生的急性炎癥。表現為紅斑、丘疹、水腫、水皰、甚至大皰。
漆性皮炎:以接觸漆后皮膚紅腫、灼癢,甚至起水皰為主要表現的過敏性疾病。發病前有接觸生漆、漆器等接觸史。潛伏期長短不定,一般為數小時至一日。好發于顏面、頸項、手臂等暴露部位,也可擴散至各入。
脂溢性皮炎:是一種以頭面部浮腫,瘙癢起皮,滲液結痂為特征的疾病。在中醫學稱為“面游風”、“面游風毒”、“白屑風”。(余惠民,防風通圣散在皮膚科中的應用。遼寧中醫雜志,1989,(2):18)《難病奇方系列叢書--防風通圣散》
(以上這些類型的醫案就不收錄了,用的都是防風通圣散,雖誘因不同而已,都是表里之氣偏見。只作簡單的分類介紹。)
論:起疹,滑數有力,還是表病,經腑之熱盛也。面紅,口渴舌燥,此為胃熱,防風散,有大黃芒硝石膏黃芩,泄其內熱。此熱從何來,還是外感,麻黃、荊芥發之。
楊某,男性,17歲,于1992年3月就診。全身紅色斑塊狀皮疹1周。自述1周前,無任何誘因突感腹部癢甚,搔之愈甚,視之見臍上有一5分硬幣大小皮疹,色鮮紅,觸之熱,同時伴有輕度周身不適,頭痛、口苦、咽干,小便時有灼熱感,大便燥結。第二日皮疹逐漸增多,由軀干向四肢近端擴展,繼而遍布周身,皮疹間有融合趨勢,癢不堪言,急來我院就診。診為玫瑰糠疹。用藥1周未果,于3月23日來我科就診。面色稍紅,睛赤鼻干,呼吸聲粗,口舌生瘡,舌質紅、苔少,自述口苦、咽干,胸、腹、背、四肢近端遍布紅色玫瑰樣皮疹,表面有融合趨勢,皮損處皮溫稍高于正常處。脈弦數、稍滑而有力。證屬熱邪傳營,而見舌紅而干,口舌生瘡,斑疹隱隱;素體陽盛,熱邪傳營而引動肝膽實熱,癥見口苦,小便灼熱,大便燥結。治療當清營解毒、泄熱護陰、瀉肝膽實熱。處方:麥冬15g,玄參15g,生地10g,連翹10g,竹葉10g,黃連8g,丹參20g,龍膽草8g,木通10g,澤瀉10g,柴胡4g,車前子(包煎)10g,甘草8g,當歸10g,黃芩10g,大青葉10g,馬齒莧20g,白鮮皮15g。進3劑后,皮疹基本消退,脫屑較甚,微癢,口舌瘡已消退,舌質變淡,口不干渴,脈象趨緩,大便仍燥結,小便較黃。守前方加大黃6g,2劑后痊愈。(鐘先明.龍膽瀉肝湯內外并用治驗舉隅.實用中醫藥雜志,1999,(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