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無處不在
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畫
敦煌壁畫,世界著名藝術寶庫
一名清華大學博士后從中汲取靈感
求證大師,探索技法,概念創新!
受到大師和市場肯定和認可!
先看畫作
這是這名清華博士后創作的作品↓↓↓
……
單從圖片看,我們就已感覺畫面很美,其實我們看到的僅是作品的色彩科學構成關系。只有到現場看原作,才能充分感受礦物質色粉的質地、質感、觸感,體味色彩的感受力。
許多人會問這是什么畫?這就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后王伯勛受敦煌壁畫等啟發,經求證大師、探索技法,日臻成熟完善的寫意重彩畫!
開創寫意重彩畫
寫意重彩畫緣于王伯勛對最近30年中國畫色彩類的創作形態的觀察和思考,引發了對這一現狀的觀察、積極求變、革新,并希望通過時間的檢驗這是一個有價值的革新。
▲王伯勛寫意重彩作品——滿庭芳系列
當大家看慣了很平的工筆畫、水墨畫的時候,寫意重彩畫這種有凹凸起伏的畫作會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一些畫家由于知識結構和及技術所限,沒能給當前的藝術品市場提供合理的、立體的消費產品,王伯勛在這個時間點上做了可貴的有價值的嘗試。
▲王伯勛寫意重彩作品——滿庭芳系列
在王伯勛看來,畫家不光是做純技術,比如這一筆怎么畫、這片顏料怎么用、膠怎么調,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文化判斷,也就是未來所走的藝術方向,這是根本性的問題,猶如航海中以羅盤指南針確定航向。
▲王伯勛寫意重彩作品——滿庭芳系列
一提寫意,人們就想到畫得水墨淋漓才叫寫意;一說重彩,就畫得特別匠氣,如何把這兩個看似矛盾的事情結合到一塊。
在王伯勛看來,“寫意”精神是延續在中國文化脈絡中的精髓,不同于技法上水墨的散漫,而是一種精神上自由的狀態;重彩也不是那種畫得很刻板、很工整才叫重彩,重彩更應該是用色彩這種語言體系來呈現當下生活,把看似散漫的寫意和看似刻板的內容結合在一起,試圖在貌似刻板的色彩表現的同時,有生活自由狀態的內在訴求的考慮,在呈現這個自由的同時又不失嚴謹。
▲王伯勛寫意重彩作品——滿庭芳系列
業內人士指出,寫意重彩畫由王伯勛率先提出,經過這些年的探索實踐,正在成為中國本土藝術樣態中的一支新銳力量。
從藝術流變看寫意重彩畫價值
縱覽中國繪畫史,張大千、傅抱石、黃胄等大師的作品為什么一直是藝術品市場中原子彈級的作品?
▲王伯勛寫意重彩作品——滿庭芳系列
王伯勛認為,他們的共同點是既有傳統,又有合理地創新!我們現在奉為圭臬的經典,在當時都是冒著不被人理解的風險做的一個前進性的試驗。“傅抱石的皴法,在古代有嗎?他的畫中大量借鑒水彩畫、潑彩畫,他用的紙不是傳統紙,是從國外找到的那種毛毛糙糙的紙。為了畫得不一樣,他也是到敦煌深入去學習,他保留了敦煌畫的樣式,而張大千到晚年也往前邁了一大步,潑彩山水畫。”傅抱石在民國和建國初的嘗試,相當于石濤(清代畫家,革新派)在當時所做的事。
▲王伯勛寫意重彩作品——滿庭芳系列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大師的成長軌跡:既有原有模式的提升,又有價值的反叛。
而王伯勛的寫意重彩畫,亦明顯屬于這一范疇。
王伯勛看到當時已經開始流行的工筆畫或中國畫色彩類創作過程中的弊端,過于光滑、過于細膩,人畫得像塑料人、玻璃人,畫得那種東西讓人覺得缺少一種粗獷的陽剛之美,那個時期以陰柔為主,而不是像唐代的那種盛世氣象。
正是基于這樣的觀察和思考,王伯勛開始了積極求變、革新。在中央美術學院讀本科三年級時的一次西北文化藝術考察之旅,給了王伯勛醍醐灌頂式的啟發,后經碩士階段、博士階段與大師們的點評,再加其用四五年的時間探索出了凹凸基底與礦物質色粉結合的若干最佳路徑,這也成為王伯勛寫意重彩畫技術上的一招鮮和獨門秘籍。
▲王伯勛寫意重彩作品——滿庭芳系列
他說,通過世界藝術范圍內考察,我們發現,中國古代與西方古代無論是在造型觀念還是畫畫技法上面是高度一致的,并不是現在我們理解的截然分開。比如說,國外有一次展覽還原了倫勃朗當年畫畫時的工作室,他的畫桌、工作臺、毛筆、顏料,那些顏料實際就是中國傳統的礦物顏料,一小碗一小碗的礦物質色粉。
▲王伯勛寫意重彩作品——滿庭芳系列
正如著名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袁運生所說,王伯勛的寫意重彩畫以其獨特的視角,對隨手拈來的題材加以認真經營,從而形成色彩濃郁、構圖簡約、色塊單純的畫面效果。他很注意推敲畫面的色彩構成關系,每幅作品都由幾個大色塊構成,每個色塊又有冷暖意識。所以看起來單純、厚重、醒目、豐富;畫面濃郁而且清新,又有抒情意味,不落前人巢穴,集中反映了他在創作上的追求與想法。這些作品,既可以視為王伯勛“中國寫意精神的當代化呈現”學術主張在實踐環節的體現。
▲王伯勛寫意重彩作品——滿庭芳系列
在王伯勛的畫中,我們始終能感受到有一種陽光的、養人的氣息和氣場。
很自然地,王伯勛的寫意重彩畫愈發得到國內知名收藏機構和收藏大家的青睞和認可,中國中央統戰部、保利集團、時尚傳媒集團、愛慕集團、樂天畫廊(韓國)等機構都有其作品收藏,在國內諸多城市、諸多公司、眾多藏家亦在積極行動,與王伯勛溝通相關事宜。
大家評論
“王伯勛近些年來的成長是有目共睹的,我很為他高興!可以說,這些成果也是他個人不懈努力的結果!希望王伯勛能夠保持一貫的勤奮、嚴謹,爭取更大進步!
——袁運生(著名藝術家 中央美術學院學院教授)
“在當代重彩畫創作領域的青年畫家當中,王伯勛是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兼顧的佼佼者。在王伯勛的學術履歷中,他能夠將研究對象和課題內容密切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并能使二者產生積極的互動,這是很難得的!我認為,這是王伯勛在重彩畫創作道路上走的更遠的一個充分條件。
——劉巨德(著名藝術家 清華大學教授)
“重彩畫創作之外,王伯勛還鐘情于理論研究,尤其在經典藝術家個案研究方面下了不小的功夫。在其博士階段,他藝術家個案研究的對象是董希文,其后的博士后階段,他的關注點轉向董希文的同學吳冠中。我想,王伯勛的這種研究興趣發生不是偶然的,這其中貫穿了他探尋中國現當代美術史基本秩序的內在訴求。顯然,這種研究興趣又積極地反作用于他的創作實踐!
——盧新華(清華大學教授 吳冠中研究中心秘書長)
“在我看來,王伯勛的寫意重彩畫跟常規意義上的工筆重彩、巖彩等有很大的不同。王伯勛的重彩畫,在造型方面有著明確的構成意識,在色彩方面又有積極的主觀歸納,逐漸形成概括自有的畫面語言形式!
——楊曉陽(著名藝術家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
“伯勛是一位能力很全面的畫家,無論創作實踐還是理論研究,都逐漸形成自己的面貌。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又能夠保持高度一致,這一點尤為可貴。他的重彩畫創作實踐,應該說是建立在他對現當代美術史的觀察基礎上的,兩者互為印證!
——張江舟(著名藝術家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
“作為一名畫家,同時還對理論研究保持熱情,這是很難得的。王伯勛的重彩畫正在形成自己的面貌,在色彩和畫面質感方面尤為用心!
——杜大愷(著名藝術家 清華大學教授)
“王伯勛博士本業是從事繪畫創作,現正當學養蓄積之年,在藝術認知和學術研究上已能尋根溯源,于學理方法上步步跟進,探求真知新見,可喜可賀!
——羅世平(著名史論家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伯勛的畫如同他的文字一樣,干凈利落。像他這樣一手畫畫一手理論研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信伯勛的努力一定會有豐厚的收獲!
——牛克城(著名理論家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在創作實踐之外,還能對理論編輯工作抱有興趣并且投身其中,這是很不容易的。這種理論學養一定會對他的重彩畫創作實踐產生積極影響!
——翟墨(已故)(著名理論家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
王伯勛
1975年11月生于山東菏澤。1995—1999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得學士學位;2005—2008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獲得碩士學位;2008—2012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2012—2015年就讀于清華大學獲得博士后學位;2016年入職于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藝術中心。
藝術活動
1999年 《秋天的印記》參加“‘美苑杯’全國高等美術院校畢業生優秀作品展”獲三等獎
2007年 參與創辦學術季刊《東方巖彩》
2008年 隨袁運生先生赴印度進行藝術考察,藝術活動收錄《中國美術大事記》
2009年 《綠蔭》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壁畫;《岳(之一)》入選十一屆全國美展·綜合繪畫展
2010年 《家園——童畫》入選第四屆北京國際雙年展·中國畫
2013年 《馥——王伯勛作品展》
2014年 《王伯勛作品展》
2015年 《寫意重彩——王伯勛作品展》
2016年 《平面上的空間——王伯勛精選作品展》
2017年 《傳承與求變——王伯勛重彩作品展》、《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展》(北京)、《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展》(太原)
專著
《油畫·中國風——董希文藝術思想源流與實踐》(2014) 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道——王伯勛與13位藝術家的主題談話》(2014) 中國青年出版社
《王廬記——我和我的寫意重彩畫》(2014) 安徽美術出版社
論文及作品發表
《美術》、《美術觀察》、《光明日報》、《中國國家美術》、《畫界》、《中國美術大事記》
作品收藏
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保利集團、時尚集團、愛慕美術館
▼
來源:新銳淄博
文章均源自作者原創稿件及互聯網篩選,精編整理公益分享。我們敬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時注明來源。若因客觀條件所限未知原始出處或作者的請原創人與我們編輯聯系及時標注或刪除。青州畫廊聯盟(qingzhouhualang),歡迎添加關注!
推廣